陈伯华1919—;女湖北武汉人 汉剧表演艺术家。曾任武汉汉剧院院长,武汉市戏曲学校副校长,中国剧协理事。 原名:佩珍 艺名:小牡丹花、新化钗
陈伯华1929—河南罗山人 历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第一届委员,黑龙江省师范美术、书法教研会名誉理事长,牡丹江师范学校副教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牡丹江分校国画教授。 笔名:罗山伯华 陈伯华汉剧牡丹陈伯华 —花要引群花开——访武汉汉剧院院长陈伯华 和她的学生们 | 邓家琪 刘庆林 |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8月版231页 长江日报1978年12月22日 | 艺术青春常驻——访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 华 | 凌一云 | 湖南日报1982年4月28日 | 陈伯华的艺术道路 陈伯华与汉剧 陈伯华练功 陈伯华与刘本玉 汉剧与陈伯华 永无止境的追求者——访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 华 | 邓家琪 方月仿 邓家琪等 朱衣 邓家琪 凌一云 | 湖北日报1982年6月23日 羊城晚报1982年12月17日 羊城晚报1982年12月19日 艺丛1980年3期 电视与戏剧1982年4期 美育1982年5期 | 著名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艺术生活回忆 (1—5) | | 人民戏剧1982年7—11期 | 关于陈伯华同志 陈伯华(1919— ) 老牡丹花和小牡丹花 不算伤心的“伤心史”——一段脱离舞台生活 的回忆 | 荀克嘉 江渊 陈伯华 陈伯华 | 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5年2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33页 武汉文史资料第1辑第214页 武汉文史资料第2辑第134页 |
陈伯华陈伯华的艺术道路 | 邓家琪 | 湖北日报1982年7月7、14、21日,8月15、 18、25日,9月1、22日,10月5日 | 陈伯华的艺术生涯(上、下) 品艺双绝赞伯华 陈伯华成功之路——写在陈伯华舞台艺术六十 周年之际 | 邓家祺等 尹 羲 陈先祥 | 春秋1986年5、6期 中国戏剧1988年12期 中国戏剧1989年1期 | 汉剧表演艺术家陈伯华舞台生活60周年纪念 汉剧演员陈伯华被聘为中国文联荣誉委员 |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部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216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7)第246页 | 着魔的小戏迷 | 杨里昂主编 | 艺术名人自述第440页 |
陈伯华汉剧表演艺术家。女。武汉人,1919年2月23日生。8岁入汉剧新化女科班,从刘本玉学艺,习八贴。又受业于董瑶阶兼演四旦。在演传统戏的同时,又演出了刘艺丹的《风尘三侠》、《空门贤媳》等新戏。她善于革新,突破行当界限,首创了青衣、花旦、闺门旦融为一炉的新行当。抗日战争时期脱离舞台。1952年以《宇宙锋》一剧参加全国汇演。1953年任武汉市汉剧团副团长。1962年任武汉市汉剧院院长。塑造了200余个艺术形象,对汉剧的唱腔和表演改革,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