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皮肤针刺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皮肤针刺法 皮肤针刺法皮肤针刺法,是属多针浅刺的一种刺法。由《内经》中“毛刺”、“半刺”和“扬刺”发展而来; 由于针刺仅及皮肤,所以称“皮肤针”。按其所用针具之不同,而又有“七星针”、“梅花针”、“辊针”等名称。鉴于这种针尖刺激较轻微,尤其适用于小儿,因此又称“小儿针”。(图1、2) 图1 辊针 图2 梅花针及其持针姿式 皮肤针刺法是以经络学说中关于十二皮部、十二经脉、体表与内脏和全身各部都具有密切联系的理论为指导,通过针刺叩击皮肤而发挥其通调经脉脏腑之功效,以达到治疗目的。其针刺部位是以背部、脊柱两侧膀胱经循行部位为主,并按不同疾病需要配用肩胛区、腰区、骶区、胸腹及四肢、头面等有关区域或沿有关经脉之循行部位进行叩刺或滚刺,亦有在疾病反应点,或病变局部及邻近有关部位进行重点叩刺或呈环形叩刺。(图3、4、5)多呈片状刺激。可根据刺激部位,病人体质强弱和病情的需要给予轻、中、重不同强度的刺激。轻刺为用较小的腕力叩打或滚动,使局部皮肤略现潮红,充血为度,多用于头面部,年老体弱者。重刺为用较重的腕力叩打或滚动,使局部皮肤明显发红,并可有少许之出血,多用于腰背部及压痛点,年壮体强者。中刺即介于轻、重刺激之间,使局部潮红但不出血为度。一般慢性病可每日或隔日一次,10~15次为一疗程,其间休息1~2周。针刺前,针具要认真检修,针尖要求平直而不能有毛刺,辊刺筒的针面要求平整,滚转要求灵活,以减轻疼痛。 图3 叩(滚)刺部位——正面 图4 叩(滚)刺部位——背面 针具和针刺部位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可按以下方法进行操作: ❶叩刺: 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握住针柄后段,食指伸直压在针柄中段,针头对准叩击皮肤,运用腕力进行弹刺,使针尖垂直叩打在皮肤上,立即抬起,反复叩击。 ❷滚刺: 手持辊针柄,将滚筒放在皮肤上来回滚动,局部皮肤有外伤或溃疡者不宜使用。滚刺法不宜在骨性突起处应用。 皮肤针的适应证较广泛,目前常用于治疗头痛,高血压,神经衰弱,胃肠道疾患,哮喘,肋间神经痛,痛经,斑秃,顽癣,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等。 图5 叩(滚)刺部位——侧面 ☚ 圆利针刺法 皮内针刺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