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明末农民战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明末农民战争 17世纪中期推翻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明末政治极端腐败,神宗“二十余年深宫静摄,付万事于不理”。熹宗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其党羽遍及朝廷上下,恶贯满盈。土地兼并空前严重,特别是藩王占田。福王朱常洵封藩河南,神宗赐田约13.2万平方米(200万亩),河南不足,“取山东、湖广田益之”。官僚豪绅横行乡里。从1618年至1639年加征“辽饷”、“剿饷”、“练饷”,三项征银高达5 000千克(1 600万两),农民常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1628年,陕北连年荒旱,百姓或“采山间蓬草而食”,或“剥树皮而食”,或“掘山中石块而食”,更有甚者“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明季北略》),人民生活陷于绝境,逃亡的边军,被裁的驿卒,都纷纷参加起义。1627年(天启七年)白水县农民王二率先起义,旋即遍及全省,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起义军在陕晋两省作战数年,有36营的名目。1633年(崇祯六年),起义军自山西渡河南下,进入中原。1635年(崇祯八年),13家72营首领举行荥阳大会,商讨对敌作战方略。大会集纳了李自成提出的“分兵定所向”的战略原则,联合作战,分路出击。会后,高迎祥等率主力东下凤阳,后转战中原。次年,再度起事。1640年,李自成入河南,提出“均田免赋”口号,两年后队伍发展成百万之师。1643年,取襄阳,称新顺王,旋进取西安。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张献忠部谷城再起,突围入川,建大西政权。封建地主阶级勾结满洲贵族,联合进攻农民军,1645年,李自成牺牲。次年,张献忠败死。所部转入联明抗清斗争。这次农民战争坚持了几十年,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 目标比较明确地集中在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上面,为以往历次起义所鲜见。 明末农民战争十七世纪推翻明王朝统治的大起义,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明末,土地兼并激烈,广大农民失去土地,赋税徭役不断加重,加上自然灾害频繁,使劳动人民无法照旧生活下去。明末,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党争激烈,统治危机日益加深,使统治阶级也无法再照旧统治下去。陕北,是明末各种社会矛盾最集中、最激化的地区,加上这里连年灾荒,起义首先在这里爆发。天启七年(1627年),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几百名农民,闯进澄县县城,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崇祯元年(1628年),府谷的王嘉胤、汉南的王大梁、安塞的高迎祥、宜川的王左挂,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如燎原大火,迅速蔓延。各路义军共推王嘉胤为盟主,仍分散作战,未形成一支统一力量。崇祯三年(1630年)前,基本活动于陕北。崇祯四年至六年(1631—1633年),起义军多数由陕北转战山西、河北一带。王嘉胤被叛徒所害,王自用被推为义军首领,当时有三十六营,众二十万。崇祯六年(1633年),王自用病死,高迎祥为首领。是年十月,义军分三路飞渡黄河,进入河南,起义军发展至三十万。七年,转战河南、安徽。八年高迎祥、张献忠东征,攻克明中都凤阳,震惊了明最高统治集团。因处理被俘人员发生分歧,义军自此进入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两大主力平行活动时期。十年,明兵部尚书杨嗣昌制订了“四正六隅”的反动策略,对农民军进行围剿。十一年,李自成在陕、川一再受挫,潼关兵败,率十八人隐伏商洛山中。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受抚伪降。起义进入低潮。十二年,张献忠于谷城再起,李自成、罗汝才、贺一龙、贺锦迅速响应,起义进入新的高潮、十四年,张献忠攻克襄阳,杀死襄阳王朱诩铭,迫使杨嗣昌自杀,粉碎了明延的围剿计划。十五年十二月(应为1643年初),李自成拥众百万,称亲顺王于襄阳。十六年,张献忠称大西王于武昌。农民军建立政权后,实行免征钱粮,赈济贫民,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并率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后因清兵入关,李自成于一片石战败,撤出北京,退守山西、陕西。同年十一月,张献忠进入四川,称帝于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九宫山下。三年(1646年),张献忠于西充县凤凰山中箭身亡。大顺、大西政权相继失败,余部转入联明抗清斗争。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明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显示了农民战争的威力;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遏止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起义中提出“均田免粮”的政治纲领,标志着封建社会农民战争进入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战争Ming mo nongmin zhanzheng17世纪推翻明王朝统治的大规模农民战争。明朝自万历末年起,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尖锐,皇帝不理朝政,宦官势力猖獗,特务政治发展,党派林立,党争不已,政治黑暗腐败。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皇帝常常把大量良田沃土赏赐给王公贵族,明神宗曾一次就赐给他的儿子福王200万亩土地,各地的乡绅地主也大量吞并土地,如河南的缙绅富室,占田少者五、七万亩,多者至十余万亩(《明史》卷二百五十一《钱士升传》)大批的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户。明末农民除了忍受沉重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受到政府残酷的徭役和各种苛捐杂税的盘剥压迫。从万历末年到崇祯时期,明政府的三饷加派更使农民迅速破产,四处流亡,陷入绝境。小股的农民起义时有发生。陕北地区连年大旱,政府的赋役不减,老百姓的生活尤为困苦。天启七年(1627),陕北地区一年无雨,庄稼没有收成,但官府仍向他们催逼租税,白水农民王二率饥民冲进澄城县,杀死县官张斗耀,拉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从崇祯元年(1628)起,陕西各地区的贫苦农民都纷纷揭竿而起,汇成一股反抗官府的起义洪流,很快蔓延了陕西全省和甘肃东部,涌现出高迎祥、王嘉胤,张献忠等农民领袖。崇祯四年,各支农民军纷纷从陕西向山西转移,号称为三十六营,部众达20多万。农民军攻占城堡,杀死官吏,开仓放粮,转战河南、湖北、四川、陕西一带,明政府调集了几个省的军队,命洪承畴出陕西,朱大典出山东,夹击起义军。为了迎击官军的进攻,崇祯八年正月,农民军十三家七十二营的首领在河南荥阳聚集,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荥阳大会。会上,高迎祥的部将李自成提出联合作战、分兵迎击的方针,把十几家起义军联合起来,分为东、西、南、北四路,共同打击敌人。从此,农民军开始从分散作战转为联合作战。东路军由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率领,是农民军的主力部队,他们直入安徽,占领凤阳,烧毁了明祖坟,起义声势益张,队伍不断壮大。崇祯九年,高迎祥牺牲,李自成被拥为闯王。次年,东路军分为两大支,分别由李自成、张献忠统领。崇祯十一年,起义进入低潮,李自成部隐伏商雒山中等待时机,张献忠部以“受抚”为名,休息兵力。次年,农民军又起,李自成率五十骑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两年后发展至百万之众。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二月向北京进军。起义军声势浩大,纪律严明,受到沿途贫苦百姓的支持,一些守城明军也纷纷投降。三月十九日,崇祯帝见末日已到,仓惶出逃,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四月二十九日,在故宫武英殿登基。与此同时,张献忠部也在四川成都建国称帝,国号大西,年号大顺,建立农民政权。但农民军在胜利面前放松了警惕,封建地主阶级勾结满洲贵族,联合进攻。李自成军在一片石战役中严重受挫,撤离北京西走,吴三桂引清兵进入北京。顺治二年(1645),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遇害。次年,张献忠也在川北西充凤凰山遇伏受伤牺牲。明末农民战争推翻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清朝建立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余部仍继续斗争,反抗清朝的统治。 ☚ 明清北京 清 ☛ 明末农民战争17世纪中叶推翻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明末政治黑暗,土地兼并激烈,赋税剥削严重,大批农民破产流亡。特别是陕北地区旱灾连年,人民无法存活。天启七年(1627年)起义在陕北爆发,起义军在陕晋两省作战数年,号称三十六营。崇祯六年(1633年),农民军自山西渡河南下,进入中原。崇祯八年(1635年),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举行了荥阳大会。农民军各部首领共商战略,拟定作战计划,标志着农民战争进入新的阶段。会后,以高迎祥为主力的农民军东下凤阳,挥戈中原。次年迎祥牺牲,李自成代统其部。崇祯十一年(1638年)李自成在潼关战败,入商𨿅山中。张献忠暂时降明,其余各部农民军有的“受抚”,有的隐伏深山,待机再起。次年,各部再起。张献忠等突围入川。自成屡败屡起,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率五十骑突围入河南,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深得人民拥护,两年后势力壮大达百万之众。崇祯十六年(1643年)自成称新顺王于襄阳,献忠称大西王于武昌。十七年(1644年),自成进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并攻入北京,推翻明朝。献忠也取得四川,建立大西政权。由于封建地主阶级勾结满州贵族联合进攻,农民军胜利之后,放松了警惕,又滋长了骄傲情绪,内部也发生分裂和不团结的现象,致使大顺、大西两政权相继失败。1645年李自成牺牲,1646年张献忠也战败而死。余部大多转入联明抗清斗争。 明末农民战争17世纪推翻明王朝统治的大起义,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战争之一。陕北,是明末各种社会矛盾最集中、最激化的地区,天启七年(1627年), 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几百名农民,闯进澄县县城,杀死知县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崇祯元年(1628年),府谷的王嘉胤、汉南的王大梁、安塞的高迎祥、宜川的王左挂,纷纷起兵响应,起义如燎原大火,迅速蔓延。十五年十二月(1643年初),李自成拥众百万,称亲顺王于襄阳。十六年,张献忠称大西王于武昌。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并率军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后因清兵入关,李自成战败,撤出北京,退守山西,陕西。顺治二年(1645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九宫山下。这次农民战争,推翻了明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显示了农民战争的威力;起义中提出“均田免粮”的政治纲领,标志着封建社会农民战争进入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末农民战争推翻明王朝的农民大起义。明末政治腐败,经济渐衰,土地高度集中,农民赋役苛重,又逢连年天灾,民不聊生。加之关外满族强盛,辽东告急。以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天启七年(1627),王二在澄城县首举义旗。次年,王嘉胤于府谷、王左桂于宜川、高迎祥于安塞,王大梁于汉南、张献忠于延安相继率众起义。祟祯八年(1635)正月,13家72营起义军首领在荥阳聚会,共商作战方略。决定兵分五路,进攻明军。高迎祥等部东下凤阳,转战中原。次年高迎祥牺牲,由李自成统率所部。崇祯十一年(1638),明军全面围剿义军,各路义军接连受挫。李自成于川北梓潼失利,走汉中,奔关中,在潼关遭明军伏击,仅率18骑进陕南商洛山中隐伏。次年,张献忠从谷城(今湖北谷城)入川作战。十三年 (1640)底,李自成入河南,提出 “均田免粮” 口号,深受群众拥护,队伍迅速发展至百万。此时,李自成部和张献忠部已成为农民军中两大劲旅。十六年(1643) 五月,张献忠攻下武昌,称大西王,次年在成都建大西政权。十六年三月,李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建立农民政权。次年占领西安,定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同年三月十九日占领北京,灭明。旋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自成亲率大军迎战,败北,撤出北京,永昌二年(1645) 在湖北通山九宫山牺牲。同年,张献忠在西充凤凰山 (今眉四川) 遭清兵伏击牺牲。此后起义军余部及明军残部联合抗清,坚持斗争20年,至1664年最终失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农民起义。李自成提出的“均田免粮” 口号,把历代农民的平均思想提高到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根本问题上,将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 ☚ 东林党争 改土归流 ☛ 明末农民战争推翻明朝的农民大起义。天启七年(1627),陕西澄城白水人王二聚众起义,揭开序幕。崇祯元年(1628),府谷王嘉胤、宜川王左挂、安塞高迎祥等先后聚众响应,陕北、陕中皆为义军所有。四年,王嘉胤死,王自用统率其部,联合山西各部起义军,号三十六营,众至二十余万。六年,渡河南下,转战中原。八年,十三家七十二营首领举行荥阳大会,共商作战方略。李自成“分兵定所向”以迎击官军的战略,被采纳。会后,高迎祥、张献忠率军东征。次年迎祥牺牲,李自成代统其部,袭称闯王。时张献忠转战豫、陕、鄂、皖,成为实力最强的一支义军。十一年,各部连遭失利,李自成退避商洛山中,张献忠退居谷城,受明兵部尚书熊文灿招抚。次年再起。李自成屡败屡起,于十三年率部入河南,以“均田免赋”相号召,从者日众。两年后达百余万,实力超越献忠部。十六年, 自成在襄阳称新顺王,入潼关,克西安;献忠在武昌称大西王,不久,再度入川。十七年, 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旋即率兵东进,经山西,破北京,明亡。献忠在成都即帝位,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永昌二年(1645),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大顺三年(1646)清兵南下,献忠战败死。大顺、大西政权相继失败。余部转入联明抗清斗争。(参考图526—52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