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芍bái sháo白芍药的根炮制的药,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等作用:只是方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到有当归、陈皮、~等药之类,分量较先也减了些。(五一·1200)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多年生草本 > 芍藥 > 白芍 白芍 báisháo 即花藥。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白芍藥 > 白芍 白芍 báisháo 即白芍藥。 观赏花名 观赏花名牡丹:花王(百花王) 国花 国色(国色天香) 国艳 姚魏 洛花 洛阳(洛阳花) 茜金 鼠姑 雄红鹿韭 贵客 赏客 木芍药 富贵花 百两金 醒酒花 大北胜御衣黄 天下真花 伊洛传芳 ☚ 好花 荷花 ☛ 白芍药名。见《药品化义》。为白芍药之处方名,详该条。 白芍常用中药材,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又称芍药。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茎直立,高50.80厘米,根肥大,常呈圆柱形,外皮红色。性微寒,味苦、酸,具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等功效。四川光绪初年 (1875年) 在中江、渠县已开始种植,为全国主产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最高年产1000吨,建国后最高年产2600吨,常年产量400吨左右。主产中江、渠县、广安、铜梁。中江产量约占全省量50%,中江白芍根肥壮,体坚质重,粉性足,切片不脱圈,表面光滑,色泽黄白适度,内心色白,早以银心白芍名扬国内外。主要药用成分为芍药甙等。 白芍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肥大。茎直立,单一或丛生。叶互生,有长柄,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花较大,白色、红色或粉红色。果3—5枚。种子黑褐色。全疆平原地区有栽培。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能。药用根。主治高血压、头晕眼花、腹肌痉挛性疼痛、小腿抽筋、慢性胸炎、腹痛泻肚、里急后重、带脓血、胃及十二指肠渍疡等病症。 白芍white peony root系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内含挥发油、苯甲酸、β-谷甾醇、棕榈酸、芍药甙、脂肪油、树脂、鞣质等。有养血平肝、敛阴收汗、缓急止痛等作用。临床用于胸腹肋痛、消化道痉挛、腹泻疼痛、四肢挛紧、盗汗、月经不调、崩漏等。治疗时常与其他药伍用,用量4.5~9g。肝功不良慎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白芍 白芍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甘、苦、酸,微寒。归肝、脾经。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之功。主治下列病证: ☚ 当归 阿胶 ☛ 白芍 白芍多年生草木植物芍药之一,以去皮的根入药。具有平肝潜阳,益血敛阴,柔肝止痛等功效,兼有镇静、止痉、通经、利尿等作用。其使用范围很广,成为驰名中外的安徽四大栽培名药之一。主产于横贯毫县和涡阳的涡河两岸。安徽省白芍种植面积约600亩,收购量占全国43%,居全国之首。 ☚ 八 中药材类 凤丹 ☛ 白芍 白芍中药材。为毛莨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含芍药甙、牡丹酚、苯甲酸、挥发油、淀粉、蛋粉、蛋白质、鞣质等。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治头痛眩晕、胸胁疼痛、泻前腹痛、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山东为主要产地,分布于菏泽、曹县、鄄城。 ☚ 丘经历 白术散 ☛ 白芍báisháo中药名。出《本草经集注》。别名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lactiflora Pall. 的根。主产于浙江、四川、安徽等地。苦,酸, 微寒。入肝、脾经。养血柔肝, 敛阴止汗, 缓急止痛。治头晕、头痛、胸腹胁肋疼痛、泻痢腹痛、手足拘挛疼痛、自汗盗汗, 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带下, 煎服: 6 ~ 15 克。反藜芦。本品含芍药苷、氧化芍药苷、鞣质及挥发油等。芍药苷对小鼠有镇静、镇痛和抗惊厥作用, 对其实验性胃溃疡有预防作用, 并抑制胃液分泌及胃、肠运动, 对子宫亦有抑制作用。对狗冠状动脉及后肢血管有扩张作用。煎剂在体外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白芍 白芍bai shao【医学】(peeled)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白芍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