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安康地区辖县。位于安康地区最东部。东、南、北三面与湖北接壤,素称“秦头楚尾”。面积1450平方公里,人口20.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89万人。居民多为汉族,还有回、苗、土等少数民族。辖中厂、构木八、茅坪、西营、冷水5个区和西沟、中厂、大坪、顺水、凉水、构朳、药树、卡子、纸坊、四新、南岔、桃园、茅坪、磨坪、宋家、歌风、小双、裴家、仓上、西营、朱良、双河、阎家、前坡、麻虎、月儿、冷水、松树、川河、大双30个乡及城关1个镇,307个村民委员会,2078个村民小组。 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较低的中山区和低山谷地交错分布,是大巴山中山与低山区的过渡地带。最高点五龙尖海拔1901米,最低点汉江出境处右岸海拔170米,是陕西省海拔最低点。县城海拔271.1米。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日照1836.2小时。无霜期234~261天。年平均降水量788.3毫米,多集中在7~9月。灾害性天气主要是伏旱、秋连阴雨。河流属汉江水系。汉江在境内流经39.2公里。汉江支流主要有白石河、冷水河。 有林地面积41.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0.14%。常见林木100多种。用材林40多种,主要有马尾松、杉木、红椿、麻栎、栓皮栎、刺槐等。经济林30多种,主要有油桐、桑、漆、桃、橘柑、梨、柿。稀有树种有白玉兰、桂花、白皮松。野生动物有麂子、果子狸、林麝、野猪、豪猪、豹、狼、水獭等。已发现的矿产主要有硫铁矿、绿松石、石灰石、大理石、铁矿、石棉、水晶石、磷、铅锌等。月儿潭绿松石小型矿床,开采历史悠久,质量较佳,用其制作的绿松石项链为省优产品。 县因境内白石河而得名。夏代为姚方,属梁州。商代属庸国。西周为钖。春秋时期先属麋国,后属楚国。战国时期为钖穴。秦代属汉中郡。汉代设钖县。晋代属魏兴郡。南齐称钖阳,属南上洛郡。梁朝置南上洛郡,属洵州。西魏设丰利县,属金州。唐代、五代、宋代属均州(州行政机构在今湖北)。元代属洵阳巡检司。明代设白河县,属兴安州。清代属兴安府。民国时期属安康行政督察区。 名胜古迹主要有千佛洞、岩墓群,17.1米树围的银杏树等。 全县从1972年开始坚持修造石坎水平梯田,从未间断,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成为全国基本农田建设先进典型。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次为水稻、马铃薯。经济作物以油菜籽为主,次为芝麻、苎麻、烟叶。1990年,有耕地19.59万亩,其中水田5954亩,水浇地4136亩,水平梯田14.28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2.2万千瓦,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1874吨。粮食产量6.68万吨,油料2005吨、苎麻105吨,烟叶132吨。1990年生猪存栏8.5万头,出栏肥猪5.7万头,牛1.5万头,羊3.6万只,家禽30万只。林产品以油桐籽为主,次为蚕茧、木耳、茶叶、水果。油桐籽产量居全地区第二位,是全省桐油生产基地之一。歌风牌毛尖茶质量优良。1990年产油桐籽2138.9吨,蚕茧77吨,木耳36.9吨,茶叶29吨,水果1227吨。有乡镇企业2689个,从业人员6260人,总产值2759万元,总收入3234万元。1990年农业总产值1.03亿元,农村社会总产值1.3亿元,净收入5870万元。 1990年有工业企业62个,职工1865人,工业总产值2582万元。工业企业主要有制漆厂、化工厂、酒厂、木器厂、水泥厂。产品主要有油漆、木瓜酒、烙花筷。比较著名产品有冬青木烙花筷和木瓜酒,其中冬青木烙花筷行销全国17个省、市。 
襄渝铁路途经县境北部,汉(中)白(河)公路干线穿绕境内西南部。汉江航道上通安康,下达丹江。1990年有邮电局、所24个,邮程209公里,电话装机689部,发行报刊90.7万份,邮电业务总量70.8万元。 1990年农副产品收购总额1106万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63万元; 财政收入441万元。 1990年有专业技术人员1372人,其中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78人。有高中3所,教师78人,在校学生3623人;职中1所,教师3人,在校学生48人;小学318所,教师991人,在校学生2.34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7.18%。县城有电影院、文化馆、书店、体育场等设施。有医疗卫生机构41个,卫生技术人员297人,病床323张。 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2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585元。白河县 白河县位于陕西省安康地区东部,与湖北省接壤。 周时称“钖(音阳)穴”,秦称锡县,北魏为南上洛郡,西魏称丰利县,明改白河县。面积1 450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县城城关镇,隶属安康地区。汉江流长29.6公里,白石河为汉江最大支流。矿藏有硫铁矿、绿林石、石灰石、大理石、铁、石棉、水晶石。所产“月儿石”(绿松石)古称“碧珍”,为玉中之佼佼者。林业和林特产品丰富。 ☚ 宁陕县 汉阴县 ☛ 000018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