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积型水臌
瘀积型水臌为水肿病加重而形成的一种病。病因为由于巴达干粘液增多,阻塞下行赫依之运行道及小便去路。下行赫依反逆,小便失于精华去路、皮下及六腑之外,水液充斥,使脉位反转; 或肾脏利水功能减退,水液在赫依催动下传播于周身,形成积水。
本病虽属寒盛,但患者如为希拉型体质、青壮年、发病季节又逢夏季或秋季,则可转化为热邪偏盛。然而由于起病因素及患病部位之特点,往往伴现赫依征象,而隐蔽其热性本质。此种现象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值得注意。患者大多有精华不消化病及慢性肾病之病史,主要表现,浮肿从颜面、眼睑开始,至手背、第十六椎附近、胸下、会阴部、胫部,足背等八处(亦称水肿八处)均肿胀膨满。肿势迅速加剧,身弱无力,骨胳肌肉痠痛无定处,口干渴,胃肠胀鸣,矢气不利,并伴耳鸣、头晕、气短、心跳等症状。治疗一切水肿病,均在扶正胃火,疏通水液通路之前提下,必须遵循如下五项原则:如属热性则使之转变为寒性,而后治之; 燥涸水邪于原发部位;用泻剂攻逐水湿;通过脉道及相应穴位引水排外;断绝水邪来源等。
起居方面,静卧休养,诸如坐卧潮湿之处,感风冒寒,身心过劳等,均应禁忌。饮食方面宜用鲜羊肉加大米、白面、马奶、驼奶等易于消化而富于滋养之品。茶水应少量饮用,饮料应以少量马奶或驼奶为主。过于热性或凉性之饮食,腐败变质之品,酸、咸性之类,刺激性大及不易消化之饮膳,均须禁用。本病护理不当,易于复发,故对远路乘马、劳力强作、房事等,均应禁忌一年以上。
本病如系热性,则心烦意躁,头痛,脉迟而底紧,舌苔淡黄而燥,尿量少而赤黄。治宜采用五味清浊散开水送服,以调理胃火。同时取栀子六味汤及蒺藜四味汤交替服用,则可奏清热转寒,疏通水道,利尿消肿之效。然后按病势轻重,采取燥湿逐水疗法。一般情况下,可用益肾诃子十味散1.5g,加海金砂八味散开水送服。或投消肿水轮散,引用马奶送服,可减弱热势,缓下水液,奏截退病势之效。病势及肿胀特甚,则以泻剂攻逐为主。始则选用诃子十四味散,引用蒺藜四味汤送服,可收敛散溢之水,疏通脉窍及尿路,以利服用脉泻剂(利尿剂),在此基础上,在前一晚投花椒、小蜀葵子等分二味汤,为用脉泻剂做准备。翌日投砂五味散,然后再服小蜀葵子、桂皮、荜拨合味汤,水臌便可随尿排出。但这种脉泻剂如一时投用过多,则有积水与正精俱去之可能,故当慎重。其次再用天灵盖三味散及塔黄二十五味散交替用开水送服。
寒性则多现巴达干、赫依征象,脉象迟沉,舌苔白色而粘腻,尿量少而泡沫大,呈黄白色。治宜芫荽八味散引用马奶送服,同时兼用蒺藜四味汤轮番服用,则可升胃火,通脉窍。再用海金沙八味散,马奶为引与上述药交替服用,有排水燥湿之功。末期为断绝水源,主要投川楝子十味搅和剂(川楝子、泡制之铁屑各10g,白云香、诃子各8g,栀子9g,蔓荆子、五灵脂、辣椒、蜀葵子各6g,麝香1g研末加蜜搅和),再取熊胆0.6g,石韦9g,红花9g,麝香0.6g,蜂蜜调丸每次3g与上述两剂,轮替服用三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