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针灸治法
痛经,以经期或行经前后少腹及腰部疼痛为主证,是妇科的常见疾病。又称经行腹痛。多因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或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所引起。前者属实,后者属虚。病位在胞宫,直接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针灸治疗本病,可收到较好效果。
通治法 以行气活血,通调冲任为主。选足太阴和足阳明、任脉等经穴和背俞穴,如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中极、归来、血海、三阴交、行间、地机或足三里等,每次3~5穴。用毫针行泻法,或配合灸法。
辨证论治 一般分为:
气滞血瘀 经期或经前少腹胀痛,行经量少,血色紫黯,有血块,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黯,甚则舌边有瘀点,脉沉弦。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选任脉和足太阴、足厥阴等经穴为主,如肝俞、气海、阴交、大敦和血海等。用毫针刺行泻法,并酌配灸法。
寒湿凝滞 经前或行经时少腹冷痛,甚则牵连腰部,得温则舒,经量少,色黯并夹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治宜温经化瘀 ,散寒利湿。选任脉、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穴为主,如命门、四满、天枢、关元、合谷、三阴交等。用毫针刺行泻法,并同时用灸法。
肝肾亏损 经后少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膂痠楚,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治宜调肝补肾。选任脉、足三阴、足阳明等经穴为主,如肾俞、阴交、关元、照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或太冲等,每次3~4穴。用毫针刺行补法,并同时配合灸法。
以上治法均留针10~20分钟,在月经来潮前3~5天开始施术,每日或隔日一次,持续至月经期过去为止。下次月经前再按上法治疗。其它治法 常用者有:
电针法 取穴无特殊,可适当参照通治法和辨证论治法,如肾俞或次髎、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足三里等,每次2~4穴。通脉冲电或声电10~20分钟,每日1~2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在经前一周进行,一般至少需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皮肤针法 于腰部、骶部、腹股沟部或气海、关元、三阴交等穴区叩击。
腧穴注射法 常选上髎、次髎、气海、关元或三阴交等穴,每次2~3穴。用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或5%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1ml,每日或隔日一次。
耳针法 选内生殖器、盆腔、肝、耳神门等穴,用中、强刺激,留针30分钟,间歇运针。自经前5天开始针刺,每日一次,至经止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