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明孝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明孝陵

 位于钟山南麓玩珠峰独龙阜,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是明代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陵墓。明孝陵始建于1381年,动用了10万军工,费时两年建成。当时,围绕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公里,纵深在2.5公里以上。陵园内享殿高耸,楼阁巍峨,置有青松10万株,饲养粉鹿上千头。鹿颈悬挂银牌。明孝陵的布局分为两部分。前部从陵墓入口处下马坊到棂星门,其间神道长约1800米,依次为孝陵大门——大金门、碑亭、御河桥、石兽、神道石柱和翁仲。现今碑亭内还有高约8.78米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2746字,是南京地区目前最大的一座石碑。石兽6种12对,每种4只,2蹲2卧,依次是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翁仲为2对武将和2对文臣。从棂星门到独龙阜,是明孝陵的主体陵寝建筑。建筑依次为金水桥、孝陵正门、碑殿、稜恩殿(亦称享殿),内红门、升仙桥、明楼和地宫。现存碑殿是在原大殿遗址中部兴建的,内有清康熙皇帝所题“治隆唐宋”巨碑,两侧还有乾隆皇帝所题诗碑。享殿原规模十分宏大,可惜毁于战火,现享殿为清末所建。祭祀所用的明楼,上部建筑已毁,仅余断垣4堵。地宫系直径为400米的圆形土丘,即独龙阜,朱元璋及马皇后即葬于此处。明孝陵的建筑不拘一格,布局依自然变化而定,一改秦汉、赵宋的“方上”为“宝城宝顶”,开创了明清帝王陵寝建筑形式的先河。
 〔民间文学〕 乾隆皇帝南巡,率领文武大臣,前去拜谒南京东郊的明孝陵。君臣一行,从马坊开始,沿着神道,很快就来到了朱红双扉、琉璃瓦顶的大金门。穿过“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越过御河桥,便来到了石像生路。这6种12对石兽,一蹲一立,依次排列,各具神姿。其中立象,每只均用80吨重的整块石料雕成,使谒陵者产生一种威严的凝重感。好在明孝陵的神道是转弯的,过了弯口的望柱,眼前便隐约可以看见巍峨庄严的寝宫了。也许是一路上走得太累,乾隆这时心情似乎好了一些,于是他那争强好胜、炫耀文才的积习又流露出来了。
 乾隆指着身着朝服、手捧笏板的石人对身旁一位随从翰林问道:“此物何名?”这位翰林,突然被问,一时不知所措,信口答道:“大概是叫仲翁吧!”乾隆听后,脸上顿时流露出不快之色,久久不言。随行侍臣,明知不好,但是谁也不敢作声。
 翌日,这位翰林便接到一封诏书,展读以后,原来是御制一首颇为幽默的七言绝句:“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功。而今不许为林翰,贬尔江南当判通。”
 这首诗的最末一词,全为倒文,是冲着首句仲翁来的,因为墓前的石人通称“翁仲”。相传秦朝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异于常人,始皇命他出征匈奴,死后铸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这些石像,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后就将铜像和石像统称为翁仲。
 乾隆经常喜欢出冷僻的试题去考周围的大臣,以此显示自己博学。有些学者明知典故出处,也装着一付茫然无所知的样子,从而去博得皇上的欢心。这位翰林究竟是疏忽而信口开河,还是故意装着不懂,就无从可考了,总之,这位翰林领受圣旨以后,只好垂头丧气地前往南通做他的通判去了 。

(袁晓国 整理)

墓地

墓地

墓(墓田;墓圈;墓茔;墓次;墓场;墓所) 茔(茔域;茔地;茔兆;茔墓;茔垅;茔所;茔墟;茔封;茔竁;黄茔;冢茔;园茔) 域(域兆;灵域) 宅(宅兆;永宅;灵宅) 陵(陵兆) 兆(兆域;阡兆) 泉(泉下;泉壤;九泉;三泉;黄泉) 幽 藏 葬地 坟地 坟场 坟山 坟壤 坟园 坟圈 松峤 松隧 冢田 冢地 冢园 佳城 蒿丘 蒿里 松柏 松槚 松楸 灵岗 北邙 阴地 阴墟 阴壤 黄堂 黄沙 黄泥 黄尘 九原 九京 下里 阡原 山头 栖神之域
墓地的委婉说法:万年吉地
坟墓,墓地:冢宅
暂时安葬之所:攒所
领袖或先烈的墓地:陵墓
孔子的墓地:孔林
帝王的墓地:园(园陵;园寝) 陵(明孝~)
帝王或诸侯的墓地:陵园
太子的墓地:鹤兆
祖先的墓地:祖山 祖茔 故墓 先域 先垄 先人域
合葬的墓地:附茔
旧指儿童死者合葬处:学堂
公共的墓地:公墓
民间的坟地:民冢
风水好的墓地:吉地 吉壤 吉阡 眠牛福地
风水好、后代会升官发财的坟地:牛眠吉地
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墓地:龙耳
下葬的墓地:墓田丙舍 丙舍佳城
旧时收埋无主尸骨的坟场:义冢
荒废的坟地:颓陇
坟地葬位的左右次序:昭穆
(埋葬死人的地方:墓地)

另见:墓穴 坟墓 死人 埋葬

☚ 阴间   风景 ☛

明孝陵

中国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后马史的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西峰下,陵墓建于洪武14年至16年(1381~1383)。孝陵自下马坊至后部云城明楼达2.62 km,前为神道、石像生,后为祭祀区、陵寝、地宫。正中为陵区的大门——大金门,后为碑亭,高8.87 m,称四方城,其后神道开始转折,沿路排列6种石兽,每种立跪各1对,共12对,再过500 m有华表1对,继后有文武臣各两对。棂星门后神道又折向东北沿梅花山后为金水桥,由此进入墓区。墓区包括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宝城又叫宝顶,为一直径约400 m的圆土丘,土丘下为墓穴。

明孝陵
并列正书名: The Ming Xiaoling Mausoleum
主要责任者: 夏维中,韩文宁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页码: 1-177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K928.76
语种:中
定价:26.00
出版时间:2014-04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符号江苏·口袋本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符号江苏·口袋本之一,共收录12条词条。
明孝陵

明孝陵

位于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紫金山)南麓的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因朱元璋标榜“以孝治天下”马皇后谥“孝慈”而得名。孝陵规模宏大,营建工程耗时30余年,直至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方全部完工。在清兵入关和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孝陵迭遭战火,地面木结构建筑毁坏殆尽,为此清末又进行了小规模重建。孝陵坐北朝南,陵园周围原有长达22.5公里的陵墙。孝陵最南端是下马坊;坊东30余米处是记载改钟山为神烈山时所建的神烈山碑亭,现仅存石碑;再往东有明崇祯14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碑上重申了保护和谒陵的一系列条令;在禁约碑东北约500米处就是陵园的正门——大金门,门内不远是四方城,城内矗立着高达8.87米“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长达2700余字,四方城原为碑亭,因亭顶毁去后形似方城而得名。四方城的西北是御河桥,过桥即是依地势曲折蜿蜒的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12对,石望柱1对,文臣武将各两对。这组大型石雕,技法简朴流畅,虽形态稍嫌呆滞,仍不失为明初石雕艺术之代表作。神道尽头是棂星门的遗址,由此往北过御河桥就到了孝陵的陵门。陵门原有五个门洞。现陵门为同治年间重建,仅有一个门洞;门北是仅存须弥式台基的中门,台基上的碑亭也为同治年间所建。走过中门就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享殿台基遗址,台基上现有的面阔三间的享殿建筑规模大不如前,享殿两侧有东、西庑,具服殿、宰牲殿等建筑。享殿北是宝城,用巨石堆砌而成,城上是仅存四壁的明楼,宝城之中是直径约400米的巨大圜丘,圜丘之下即是葬有朱元璋帝后的地宫所在。孝陵的这套陵寝规制大体为以后的明清诸陵所仿效。1961年明孝陵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唐二陵   建筑 ☛
明孝陵

明孝陵

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为国务院,现为世界文化遗产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该陵是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建于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初建时规模宏大,围墙长达40余里。围墙内楼阁壮丽,亭殿巍峨,植树万株,养鹿千头,葬入后设“孝陵卫”,派军士万人守卫。
经600年沧桑,现存的地上建筑仅为当时陵墓的最后部分,且多为清代以后修建的。陵园最后的宝城是留下来的惟一的一处明代建筑。
孝陵布局分做前后两个部分。前部从下马坊到棂星门。下马坊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字。神道两侧排列着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石兽12对,每种4只,南北相对,两立两蹲,形体硕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棂星门后的御河石桥即进入孝陵的后部建筑。后部原有文武方门,三大二小,现仅存一门。门额上石刻“明孝陵”三字。孝陵之名是朱元璋自己命名的,“明”字是后人修陵时所加,有以孝治天下的寓意。
孝陵殿是孝陵的主要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原是供奉朱元璋和马皇后神主的,现仅存大柱基石56个。
方城也称宝城,是孝陵最后一个地面建筑,高16.25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中间有一拱门,入门沿54级台阶而上,迎面一个直径400米的大土丘,便是独龙阜。土丘前用条石13层筑起,横刻“此山明太祖之墓”。大土丘里面是地宫,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即葬于此。

☚ 网师园   梅园新村纪念馆 ☛
明孝陵

111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市东郊独龙阜玩珠峰下。因先葬马皇后,她谥号“孝慈”,故称孝陵。以后朱元璋葬入。陵区建筑分神道和主体陵寝两部分,其中一些已毁,但大体保持原貌。神道长2620米,两侧石雕完整。主体建筑有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等。宝城为400米的圆形土丘,其下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

☚ 钟山   中山陵 ☛
明孝陵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独龙阜。洪武十四年 (1381年) 开始营建,翌年皇后马氏入葬,始有孝陵之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与马氏合葬孝陵。孝陵规模宏大,南起下马坊,北至宝城圜丘,纵深二点六公里。原有垣墙,据记长二十二点五公里。其主要建筑自北而南为宝城、明楼、具服殿、宰牲殿、左右庑、享殿、文武方门。建筑基础大部采用须弥座式石雕台基,上刻朴素而精美的图案。再往南是神道,神道两旁有文臣武将、石兽、华表等大型石刻,以及神功圣德碑、大金门、神烈山碑等。孝陵的建制和布局,较前代帝陵有所创新和发展。它新创了明楼,改方丘为圆坟,外建圆形宝城,神道依山势回转等,均为孝陵所特有的设计。此外,还将唐宋陵寝上下二宫制度合而为一,自陵门以内到神厨、神库、殿门、享殿与东西庑均纳入平面长方形的方城之中,此种作法对以后的明清陵寝建设有较大影响。

☚ 西夏王陵   明十三陵 ☛
明孝陵

明孝陵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钟山景区西南部,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为明太祖朱元璋和孝慈皇后的陵墓。始建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葬入孝慈皇后,洪武十六年建成,附属工程延续至永乐三年(1405)。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与孝慈皇后合葬于此。陵墓规模宏大,陵垣周长达22.5公里,有70多处南朝寺院被围入禁垣,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鹿颈悬有“盗宰者抵死”银牌。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军士五千至一万人护陵。清咸丰三年(1853),清军与太平军在此激战,地面木构建筑毁坏殆尽。现存下马坊、烈山碑、禁约碑、大金门、四方城、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御碑亭、孝陵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四方城形如壁垒,内有一巨大石鼋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为永乐三年(1405)所立。碑文正楷,长达2700多字,字大如拳,历述朱元璋生平业绩,碑高8.87米,为南京现存的最大石碑。四方城西北神道两旁立有狮、獬豸、橐驼、象、麒麟、马等12对石兽,依次排列,长达800多米。神道折北有华表(望柱)一对、文武石翁仲各两对。石刻线条粗犷有力,简约生动,为明初石刻重要作品。陵门内御碑亭立有清康熙帝所题“治隆唐宋”碑。宝城为一直径400米的圆形土丘,古木参天,气象森然,其下即朱元璋和孝慈皇后墓穴。周围筑有高墙,条石为基,砖砌墙身,北边墙下有深壕。陵左有朱元璋长子朱标墓,称东陵。明孝陵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与北京明十三陵同为明代重要文物古迹。

☚ 中山陵   梅花山 ☛

明孝陵

明太祖朱元璋墓。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南麓。始建时间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九月马皇后葬入始名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与马氏合葬。清初和清末孝陵地面建筑屡遭战火破坏。现存陵门、享殿等皆为清末重建,原址仅残存柱础。参见“旅游学”中的“明孝陵”。


明孝陵

位于江苏南京钟山南坡的独龙阜玩珠峰下。建于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分两部分:神道,从下马坊到石刻,随山麓起伏排列成一条约800米长的神道石刻;主体建筑,包括石桥、正门、碑亭、享殿、大石桥、方城、宝城。建筑大部已毁坏,但其形势雄壮,为中国现存最大帝王陵墓之一。

明孝陵

明孝陵

在江苏省南京市东郊的钟山(紫金山)南麓独龙阜。是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的陵墓。洪武九年(1376年)和十四年两次拆迁该地蒋山寺与宝公塔,让地建陵。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后马氏葬入,因马氏谥“孝慈”,故名孝陵。洪武十六年建成主体建筑孝陵殿,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后与马氏合葬,全部陵墓工程于永乐三年(1450年)完成。孝陵自下马坊至方城。纵深2.6公里。陵园原有垣墙22公里。主要建筑有宝城、明楼、具服殿、宰牲殿、左右右庑、享殿(孝陵殿)、文武方门等。还有长800米的神道石刻,有文臣武将各4尊,华表2座,石兽24只,以及神功圣德碑、大金门、神烈山碑等。孝陵建筑在清初和清末曾遭战火破坏,现存规模较小的陵门、享殿为清末重修。孝陵建筑与过去皇陵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创建了明楼,改方坟为圆坟,外建圆形宝城等,对后世皇陵建筑产生影响,神道石刻造型生动,雕刻技艺简朴,反映了明初石雕艺术的风格。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显陵   凤凰山明墓 ☛

明孝陵

Tomb of Emperor Zhu Yuanzhang

明孝陵

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陵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中陵左侧。由“禁约碑”、神道、碑亭、宝城、享殿(已为清军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毁坏)等组成。享殿规模与长陵(北京十三陵之一)大致相近。神道两旁有十二对石兽,造型生动雄壮。华表后四对石人均高约3.20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