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泰陵
孝宗敬皇帝朱祐樘 (1470—1505)的陵墓。朱祐樘,宪宗第三子。生母纪淑妃。出生后为了躲避万贵妃的迫害,曾在皇宫西侧的安乐堂(养蜂夹道内) 生活了6年。直到宪宗在恭悼太子薨后,感慨自己无子时,才由太监张敏讲明实情,立为太子。宪宗晚年,又因万贵妃屡进谗言,险些被废。只因恰逢泰山地震,太子位才得以保留。孝宗18岁即位,年号弘治。他励精图治,是明中期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在位18年而崩,葬泰陵。《武宗实录》载: “宏治十八年六月营泰陵于天寿山,勅太监李兴、新宁伯谭祐、工部左侍郎李鐩提督,发五军等三营官军万人供役。”泰陵位于茂陵西北约2里的史家山,因孝宗生前好文墨,故又称笔架山。陵园建筑格局与茂陵基本相同。《昌平山水记》载:“自茂陵碑亭前分,西为泰陵神路,路有石桥,五空,贤庄、灰岭二水迳焉。碑亭北有桥三道,皆一空。制如茂陵。(明楼) 榜曰‘泰陵’,碑曰 ‘大明孝宗敬皇帝之陵’。垣内及冢上树百余株。殿上有御座、御案、御榻各一,承尘皆五色花板。多残缺,而茂陵、泰陵完焉。”合葬泰陵的有孝康张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