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病毒蛋白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病毒蛋白 病毒蛋白病毒蛋白是指病毒颗粒中的蛋白,包括在某些类型病毒的颗粒中所含的酶(内在酶)。 其中x为任何一种氨基酸。流感病毒包膜上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都是由糖蛋白组成的。由于它们具有生物学活性,对它们的研究比较多。 血凝素(HA) 呈杆状(14×4nm),分子量为24×104道尔顿,每个血凝素由三个分子量约为7.5×104道尔顿的血凝素亚单位组成,每个HA亚单位则由一个较大的多肽(HA1,分子量为5.5×104道尔顿)通过二硫键与一个较小的多肽(HA2,分子量为2.5×104道尔顿)相结合。HA1和HA2都是糖基化的蛋白。有细胞凝集活性的部分位于HA1中,由HA2插入包膜的脂质中。每个流感病毒约有550个血凝素。血凝素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该抗体具有抗病毒感染的作用和抑制红细胞凝集的作用。所以,可以认为血凝素除了能吸附、凝集红细胞外,在感染过程中能使病毒吸附于细胞受体上。 TMV壳粒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二维图谱 神经氨酸酶(N) 其突起呈蘑菇状,长方形的头部为5nm×8.5nm,柄为10nm,柄的尾端呈球状(~4nm),尾端有疏水的基团,它可与脂层结合。头部由4个亚单位组成,故称四聚体,分子量为20~25×104道尔顿,每个亚单位分子量为5~6×104道尔顿。只有呈四聚体状态时才具有酶活性。经去污剂(SDS)处理后变为二聚体,二聚体经巯基试剂处理则变成单体。二聚体和单体是没有酶活性的。单体在一定条件下可重新聚合成四聚体并且能重新获得酶活性。神经氨酸酶的突起数目比血凝素为少。一般认为神经氨酸酶在病毒繁殖周期中起作用,可帮助病毒从细胞膜释放出来。 病毒的内在酶 指病毒颗粒中存在的酶。在DNA病毒及负链RNA病毒复制时,首先需要经过转录产生mRNA,然后转译病毒特异的蛋白质。在这些病毒颗粒中,有的本身含有转录酶,有的需借助于宿主细胞的转录酶,用以合成mRNA。大致有三类与mRNA合成有关的酶。 转录酶 Kates和McAuslan(1967) 首先在痘苗病毒中发现有转录酶,从而揭示了较为简单的生命物质——病毒本身也具有合成mRNA的能力。以后,相继证实呼肠孤病毒、弹状病毒、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布尼亚病毒及砂粒病毒等也含有转录酶。 RNA5′末端修饰酶 许多病毒的mRNA,如痘苗病毒、呼肠孤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毒、新城疫病毒等的mRNA与真核细胞mRNA一样,其5'末端有一个甲基化帽子结构或称罩式结构,即7MeG(5′)ppp(5′)NMep。7-甲基鸟嘌呤核苷酸的极性是与RNA链相反的,N是嘌呤核苷酸(即G或A),它的核糖2′-o位上及其碱基也可被甲基化。在痘苗病毒核心中已发现一组比较齐全的修饰RNA5′末端的酶,称RNA5′末端修饰酶或戴帽酶,包括RNA鸟嘌呤核苷酰转移酶、RNA鸟嘌呤-7甲基转移酶、RNA核糖-2′-o-甲基转移酶等一系列酶。在病毒颗粒中存在的转录酶及RNA5′末端修饰酶的催化下,以S腺苷-甲硫氨酸为甲基供体,形成mRNA的5′末端罩式结构。有的研究者认为罩式结构是在转录的初期阶段形成的,有的认为是转录后再加上的。在水泡性口腔炎病毒、细胞质多角体病毒等病毒颗粒中也已发现含有5′末端修饰酶。 聚A转移酶 即3′羟基末端聚腺嘌呤核苷酸转移酶。Kates和Beeson已从痘苗病毒分离到聚A转移酶,用ATP做底物,它不需要模板,以转录的RNA3′末端作为引物,共价结合聚A于3′末端。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mRNA3′末端均有聚A。 另外,在某些类型病毒的颗粒中还有与mRNA有关的其他酶,如以多作用子形式转录mRNA时,有一些特异性很高的核酸酶,把多作用子mRNA切成单作用子mRNA。而在RNA肿瘤病毒中则含反转录酶。 ☚ 病毒核酸 病毒碳水化合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