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痄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痄腮zhàsɑi

中医指流行性腮腺炎。

痄腮zhàsāi

〈名〉病名,学名为流行性腮腺炎。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痄腮

病名。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又名炸腮、含腮疮、蛤蟆瘟。临床以发病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主要是由于风温病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络,郁而不散,结于腮颊所致。两颊腮部属少阳,邪人少阳,络脉壅滞,气血流通受阻,表现于两耳下腮颊部漫肿,坚硬作痛;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若受邪较重及较大患儿,可并发睾丸红肿疼痛。如温毒内窜心肝,可见壮热、头痛、嗜睡、呕吐,惊厥、昏迷等(并发脑膜炎)。治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睾丸肿痛可加金铃子、橘核、荔枝核。昏迷、惊厥者,用羚角钩藤汤。外治可用青黛散、如意金黄散麻油调敷患处。

痄腮

病名。也称肿腮、含腮疮、大头瘟,即流行性腮腺炎。多发于冬春两季,学龄儿童患者较多。主要表现为两侧腮腺部位发热,明显肿痛,按之柔韧,边缘不清,可合并睾丸肿痛。

痄腮

痄腮

中医病症名。又名“腮肿”、“含腮疮”。多由感受温毒病邪,加之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遏少阳经脉所致。冬春季节常见流行,以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腮腺部位(以耳垂为中心)肿胀,边缘不清,用手按有柔韧之感,并有疼痛和压痛。临床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本病即西医的流行性腮腺炎。

☚ 麻疹   百曰咳 ☛
痄腮

痄腮zhasai

又名流行性腮腺炎,大嘴巴。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主要因风温时毒之邪,自口鼻而入,阻于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较大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疼。其表现,突然出现高热,可达40℃左右。患儿初始全身疲乏,发干、口喝,烦躁不安,一二天后,腮腺肿大,疼痛,外观油亮亮的,手摸时有热感,可见于一侧或两侧。患儿往往不让旁人触动,张嘴进食时,由于唾液分泌增多,使疼痛加剧。在上颌第2臼齿旁的颊粘膜上,可看到红肿的腮腺管口。腮腺肿胀持续4~5天,全病程约7~12天,轻者治宜清热解表,疏风散结为主,重者以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内治法:轻者可口服板蓝根冲剂。重者可选用普济消毒饮,常用药:板蓝根,黄岑,黄连,连翘,升麻,柴胡,牛蒡子,玄参,马勃,僵蚕,薄荷,桔梗,陈皮,甘草。外治法: 可将如意金黄散 (中成药)用蜂蜜调和,外敷于患部,或用醋调配青黛 (适量)外敷。护理时,应及时隔离患儿,至腮腺肿消退后5天左右,应让患儿卧床休息,饮食要安排合理,要给患儿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软饭,禁食肥腻、辛辣、甜味及干硬的食物。注意患儿口腔清洁,多喝开水,这样有利于毒素的排出。

☚ 中医治白喉   中医治感冒 ☛

痄腮

病名。以发热,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学龄儿童发病率较高,较大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病情严重者可昏迷,惊厥。因外感风温邪毒,结于腮部所致。冬末春初易于流行。温毒在表,发热恶寒轻者,治宜疏风清热,消肿散结;毒热蕴结,壮热烦躁,腮肿坚硬者,当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外用如意金黄散或紫金锭调敷。

痄腮zhà sāi

《本草纲目》谷部第24卷赤小豆 (1)。病证名。又名炸腮、含腮疮、蛤蟆瘟。小儿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病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其特征,或伴有恶寒发热、轻度全身不适及咀嚼不便等症。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冬春两季为多见。主要是由于风温病毒从口鼻而入,壅阻少阳经络,郁而不散,结于腮颊所致。两颊腮部属少阳,邪入少阳,络脉壅滞,气血流通受阻,表现于两耳下腮颊部漫肿,坚硬作痛;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若受邪较重及较大患儿,可并发睾丸红肿疼痛。如温毒内窜心肝,可见壮热、头痛、嗜睡、呕吐、惊厥、昏迷等(并发脑膜脑炎) 。治以疏风、清热、解毒为主,可选用银翘散、普济消毒饮、五味消毒饮等。睾丸肿痛可加金铃子、橘核、荔枝核。昏迷、惊厥者,用羚角钩藤汤。外治可用青黛散、如意金黄散麻油调敷患处。

痄腮zhàsāi

病名。见《幼科金针》。又名腮肿、含腮疮。即流行性腮腺炎。为感受温毒病邪后, 肠胃积热与肝胆郁火壅遏少阳经脉所致。冬、春两季常见流行, 以学龄儿童发病较多。临床表现为一侧或两侧腮腺部位先后肿胀, 边缘不清, 按之有柔韧感, 并有疼痛和压痛。治以清热解毒为主。可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外敷金黄散; 或生大黄研末,米醋调敷。

痄腮

痄腮

痄腮,又名炸腮、痄腮毒、虾蟆瘟、含腮疮、流行性腮腺炎。是儿科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耳下腮部肿胀疼痛为主要特征,一年四季皆有散发,亦可流行。以冬末春初较多见; 学龄儿童患者为多,较大儿童可并发睾丸肿痛,偶有少数患儿,因温毒之邪,上蒙清窍而壮热神昏或惊厥,预后大多良好。
本病主要因风温疫毒之邪,从口鼻而入,阻于少阳经脉,郁而不散,结于腮部所致。腮肿可见于一侧或两侧,局部肿胀,痠痛拒按。轻者,除局部肿胀外,无其他不适;重者,可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疡科心得》:“此因风温偶袭少阳,经脉失和所致,……生于耳下,或发于左,或发于右,或左右齐发,初期如鸡卵,色白浮肿,状若有水,按不引指,但痠不痛,微寒微热,重者或憎寒壮热,舌红苔腻,此症永不成脓,过一候自然消散。”
风温痄腮: 温毒较浅,除耳下腮部,一侧有轻度肿胀痠痛,咀嚼不便外,一般情况良好,无其他不适,舌质正常,舌苔薄白,脉微数。为风温犯表,阻于少阳。治宜疏风解表,消肿散结。用普济消毒饮加减。
温毒痄腮: 除耳下腮部,一侧或两侧,肿胀痠痛,吞咽或咀嚼困难加重外,多伴有发热头痛,精神倦怠,口渴烦躁,咽喉肿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全身症状加重,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脉象弦数。为温毒蕴结,治宜清热解毒,软坚消肿。内用清瘟败毒饮加减; 外用如意金黄散,醋调局部外敷。
痄腮引睾: 温毒之邪,传至厥阴,厥阴之脉绕阴器,故较大儿童,易并发睾丸肿痛。治宜清泻肝热,消肿止痛。用普济消毒饮酌加胆草、荔核、桔核、延胡等,或加犀黄丸同服。
痄腮惊厥: 多见于温毒炽盛,热盛化火,内传厥阴,而发壮热神昏或惊厥等证。用清瘟败毒饮加僵蚕、地龙,或加用紫雪丹冲服。或参见急惊风条。

☚ 顿咳   小儿感冒 ☛

痄腮

痄腮

以一侧或两侧耳下腮部肿胀、焮热疼痛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称为“痄腮”。又名腮肿、鹭鶿瘟。因其腮部肿胀,状如蛤蟆颈项,故又称蛤蟆瘟。《证治准绳·疡医卷3》曰:“腮颌发,肌肉浮而不着骨者,名痄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症一名髭发,一名含腮疮。”该病多发于小儿,一年四季可发,但以春秋二季为多。相当于流行性腮腺炎。本病病因,系由于感受风温时疫邪毒引起,疫毒循少阳胆经上行,于腮部郁结不散,致腮部气滞血壅,漫肿疼痛,遂成痄腮。本病发病急速,多相传染。患者先见一侧耳下腮部肿大疼痛,以后渐及两侧,肿胀边界不清,局部有压痛及弹性感觉,皮肤一般不红,口内颊部表面红肿,腮颊部也焮热漫肿,伴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咽痛,食呆,咀嚼困难,吞咽不利,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腻,脉浮数等症。一般经过六、七天则热退肿消,整个病情约二周左右。《焦氏喉科枕秘·卷1》云:“此证感四时不正之气,初似风寒,惟耳项发肿,毒入喉间肿痛,吞吐不利,沿门传染,初起发寒热,体强头眩,脉浮紧数,为邪在表,……两目、鼻、脸肿者,乃阳明受病,发热便闭,口干,多热,少寒,脉数有力,为邪在内……。”较大的儿童或成人,常在痄腮病十天内,一侧或双侧睾丸肿胀疼痛。《疡医大全》曰:“有身体发热,耳后忽生痄腮,红肿胀痛,腮肿而睾丸忽胀,一丸极大,一丸极小,似乎偏坠而实非,盖耳旁乃少阳胆经之分,与肝经相为表里,少阳感受风热而遗发于肝经也。”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消肿,选用普济消毒饮加减。或夏枯草、板蓝根、蒲公英、大青叶煎水服。亦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外科正宗·卷4》曰:“痄腮乃风热湿痰所生,有冬温后天时不正,感发传染者多。两腮肿痛,初发寒热,以柴胡葛根汤散之。”若并发睾丸肿痛者,加延胡索、木通、龙胆草、荔枝核,以行气消肿止痛。
外治方面,可用新鲜的草药仙人掌(去刺)或鱼腥草捣烂如泥状敷患处,或新鲜侧柏叶捣汁涂;石田螺或青黛凉水调,或如意金黄散用温水调成糊状涂敷患部,或用生大黄粉加米醋调敷。此外,患者应予隔离,不要让儿童及未患过本病的成年人与之接触,以免广泛传染。本病流行季节及地方,可用连翘、金银花、大青叶煎水当茶饮,连服三天,以预防染毒患病。

☚ 颌下痈   推拿学 ☛

痄腮

痄腮

痄腮是以耳下腮部肿胀而疼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四季均可散发,亦可流行,学龄期儿童患病为多,一般预后良好。本病以风温疫毒之邪侵体,郁结于腮部所致。腮肿见于一侧或两侧,局部肿胀,疼痛拒按,伴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重则吞咽或咀嚼困难,神倦,口渴、烦躁、大便秘结,小便短赤,亦有睾丸肿痛,或壮热、神昏、惊厥等。治宜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太阴人用热多寒少汤,清肺泻肝汤,皂角大黄汤。少阴人用温白元,独参八物汤。少阳人用凉膈散火汤,阳毒白虎汤。

☚ 水痘   感冒 ☛

痄腮

痄腮

痄腮是疠邪侵入腮部,腮与耳垂处的脉管像鼓起的皮袋样肿胀和剧烈疼痛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藏医名“那痄甫代”(意为耳根如吹鼓的皮袋样肿胀)。症见外耳道闪痛,腮与耳垂处的脉管肿胀如鼓起的皮袋,阻碍下颌骨张合,影响呼吸和说话。脉紧,尿液色红,高烧,汗毛竖立,肌肉酸麻,身体发颤。病情轻者几天后肿胀自然消失;病情严重者导致耳聋或肿胀内陷,一般预后不良。治宜内服加爪的五鹏散,并将亚大黄、岩精、麻花秦艽、黄连、肾瓣棘豆共研,用8岁童便调成糊状外涂。将细叶乌头研粉,用干净水调汁滴耳。上述方法仍无效者,用五鹏展翅散进行泻下,或自始至终内服九味鹏鸟丸最佳。饮食起居宜忌同瘟热。

☚ 疠“巴日布”   疠“安如” ☛

痄腮zhà sāi

mump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