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脾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 异名 牛连贴(《滇南本草》)。 基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脾。 原动物 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 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 余项参见“牛肉”条。 。【药性】: 性味 甘、微酸,温。 《滇南本草》:“水牛连贴,温,甘,微酸。” 功效 健脾消积。 主治 脾胃失健,消化不良,食积痞满。 ❶ 《本草拾遗》:“补脾。” ❷ 《滇南本草》:“水牛连贴,健脾开胃,消积磨宿食,宽中醒脾,消痞满,胸胀。” ❸ 《韩氏医通》:“黄牛连贴,用朴硝作脯,消痞块。” ❹ 《纲目》:“腊月淡煮,日食一度,治痔瘘。”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或焙干研末。 。 【临床应用】: 食疗 ❶ 《滇南本草》:“治小儿脾胃不好,或吐或泻,伤食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目无精光:水牛连贴(即脾脏,新瓦焙黄色)30g。鸡肫皮(焙黄色)30g,共为末。每服3g,忌面食生冷。” ❷ 《千金翼方》:“疗痔:牛脾1具熟煮,空腹食之尽,勿与盐酱等。” ❸ 槐花米煲牛脾(《饮食疗法》)治疗痔疮疼痛,痔疮出血等疾患:槐花米15g,牛脾250g,将槐花米与牛脾(切成片或小块)一起入锅,加水煨汤。 熟后饮汤吃牛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