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牛胆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牛胆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基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胆。 原动物 黄牛Bos taurus domesticus Gmelin。水牛Bubalus bubalis Linnaeus 余项参见“牛肉”条。 。【生药】: 采集 杀牛后取得牛胆,挂起阴干,或自胆管处剪开,将胆汁倾入容器内,密封贮藏,或加热使之干燥。 鉴别 新鲜牛胆囊肾形,长18~20cm,最宽处5~6cm,干后呈囊状,有纵皱。新鲜的胆汁为绿褐色或暗褐色微透明的液体,略有粘性,稍干则浓稠,全干者呈绿褐色固体状,捻之成粉末。气腥臭,味苦。 。【化学】: 牛胆汁中含抗组胺成分Equol[1],还含胆酸钠盐、胆色素、粘蛋白体及少量脂肪、胆甾醇、卵磷脂、胆碱、尿素以及氯化钠、磷酸钙、磷酸铁等。 胆酸钠盐中的酸均为环戊烷多氢菲衍生物,它们包括胆酸(Cholic acid)、脱氧胆酸(Desoxycholic acid)、鹅脱氧胆酸(Chenodesoxycholic acid)、甘胆酸(Glycocholic acid)、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及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牛胆汁中以胆酸含量为最多,次之为脱氧胆酸;据分析,1000ml牛胆汁含胆汁酸60g,其中胆酸44g,脱氧胆酸8.1g,鹅脱氧胆酸1.2g,胆甾醇0.37g,胆色素1.7g,脂肪酸3.8g[2]。胆酸钠盐具有强大的乳化脂肪效力,是油脂水解时起重要作用的物质;胆汁的苦味主要基于胆酸盐。 胆色素赋予胆汁以污绿色。有两种重要的胆色素,即胆红素与胆绿素,它们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代谢产物,在肝脏中生成。胆红素也可从牛黄(见“牛黄”条)提制[2]。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学会中药天然药物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第2集,1983:34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13。【药性】: 性味 苦,大寒。 归经 肝、胆经。 《四川中药志》:“入肝、胆、肺三经。” 功效 清肝明目,利胆通肠,解毒消肿。 主治 风热目疾,黄疸,便秘,消渴,小儿惊风,痈肿,痔疮。 ❶ 《别录》:“除心腹热、渴、利,口焦燥,益目睛。乌牛胆,主明目,疗疳湿,以酿槐子,服之弥神。” 用法用量 内服:干燥粉末,0.3一0.9g;或入丸、散。 外用:取汁调涂或点眼。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本草经疏》:“脾胃虚寒者忌之。目病非风热者不宜用。”。【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苦参、龙胆,治谷疸。 ❷ 配食茱萸,治男子阴冷。 方选和验方 ❶ 《药性论》:“镇肝明目:腊月牯牛胆中盛黑豆100粒,后100日开取,食后、夜间吞2~7枚。” 上共为末,装入黑牛胆内,连汁挂在背阴处,至9日取出,研为末,温酒调服6g或9g,百日见效。 ” 单方应用 ❶ 《本草备要》:“治金疮:牛胆,纳石灰于内,悬通风处百日,敷。” 纳阴中良久如火。” 食疗 ❶ 《广西药用动物》:“治上呼吸道炎,咽喉炎,百日咳:牛胆汁1份,面粉2份,混合炒熟,每天服3次,每次3g。” 缪希雍《本草经疏》:“牛胆,其味苦,其气大寒无毒。经云:寒以胜热,苦以泄结。故主心腹热及渴利口焦燥也。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