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性骨炎 畸形性骨炎畸形性骨炎又名Paget病是一种骨再塑造异常的疾病,严格而言,不属于代谢性骨病,病变的特点是局部骨组织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过多,使骨吸收增加和结构异常而造成骨局部畸形,骨病变常不对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40岁以下很少发病。近来有人在破骨细胞内发现具体特征性的核内涵体,认为本病可能为慢性病毒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 可无症状,仅X线检查偶然发现骨胳变化。严重者可有骨胳畸形,残废和神经系统的并发症。骨胳最常见受累部位依次是骶骨、脊柱、股骨、头颅骨、胸骨和骨盆。有些病人由于骨病变本身或其有关的关节(如髋或膝关节)并发变性性关节炎而发生疼痛。病变骨张力减低可造成股骨及胫骨的弯曲和行走困难,偶可发生横断骨折或癌变,神经系统并发症有神经性耳聋(耳蜗受损),眩晕、脊神经受压。颅骨增大影响基底部可伴有脑干受压,而有语言、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及记忆力丧失等。体格检查可见长骨和颅骨增大畸形。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反映成骨细胞的活性)和尿羟脯氨酸排泄增加(反映骨吸收的增加)。血钙和磷的浓度一般正常。 X线检查 早期为骨吸收增加,病骨密度降低,骨小梁稀疏,间隙加宽,在骨皮质或髓腔内出现溶骨性骨质破坏区,颅骨显现“局限性骨疏松区”。继之,成骨活跃,甚而产生致密硬化骨,骨板失去层状结构,小血管增生,哈佛管扩大,髓腔纤维化,新旧骨镶嵌杂乱,X线表现为病骨增粗,膨大畸形,骨小梁呈麻绳状。 治疗 可用降钙素治疗,首先是血钙下降,继而尿羟脯氨酸排泄减少,然后血浆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不同程度地缓解临床症状。二磷酸盐化合物(如sodium etidrona-te)可抑制骨吸收及骨形成,每日每千克体重5mg可有一定疗效,大剂量可致腹泻及骨质软化。 ☚ 甲状旁腺激素过多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
畸形性骨炎 畸形性骨炎畸形性骨炎又称Paget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骨病,病因不明。近年来应用降血钙素能抑制骨的吸收,疗效良好。本病的病理改变特点是受累骨发生骨质吸收、破坏的同时又出现新骨形成,二者常交错和重复进行,致受累骨变粗厚。骨皮质被松质骨所代替,髓腔充满以血管丰富的纤维组织,因此,骨质软化,持重力弱,常发生肢体弯曲或病理骨折。晚期,成骨增加,使骨硬化。颅骨受累则板障和外板极度增厚。在组织学上,由于骨组织受反复的吸收或增生,原有骨结构不复存留,致使骨结构紊乱,可见新旧骨组织构成许多扭曲杂乱的粘合线,形成典型的“镶嵌状”结构。 畸形性骨炎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多数为多发,亦有单发者,骨盆、脊柱、胸廓、四肢长骨、头颅均可发生。发病隐潜而缓慢。可长期(数年或数十年)除骨关节畸形外,无明显影响全身的症状。常见主诉为腰背痛、腿痛和头痛。骨质软化可使躯干肢体弯曲畸形,其中以骨盆和下肢较为多见,患者每因下肢弯曲变短而走路摇摆,步态不稳。头颅发病时,头逐渐增大。累及脊柱可发生驼背畸形,身长变短。晚期严重者、胸骨和肋骨亦可发病,使胸廓畸形,前后径增大,影响呼吸,加重右心负担而伴发肺源性心脏病。病理骨折较常见,多发生于下肢的股骨和胫骨。血化验检查,碱性磷酸酶显著升高。 X线表现: 大部分畸形性骨炎根据其典型X线表现可以确诊。病骨同时出现骨破坏和骨修复。根据本病发展的阶段可分为三期: ❶破坏期,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颅骨可发生颅底内陷、骨盆髋臼内陷、下肢骨弯曲畸形。 ❷混合期,同一骨胳在不同区域,一处表现骨质硬化,骨梁粗大,髓腔变窄,另一处则骨质疏松,骨梁变细,髓腔较大;或在一个区域内,粗大和纤细骨梁,硬化和疏松混合存在,骨结构杂乱无章。 ❸硬化期以骨质增生为主,头颅颅板增厚,呈多发“棉球样”不规则硬化区(X片186)。脊柱椎体增大,四周骨质硬化,并见粗大骨梁。骨盆硬化与成骨转移很相似。四肢长骨粗大弯形,骨密度增高,皮质增厚,髓腔变窄,个别出现粗大骨梁紊乱排列甚至呈“皂泡状”。长骨干可出现假骨折线。另外本病约10%可恶变为成骨肉瘤、纤维肉瘤或软骨肉瘤。 ☚ 神经性关节病 肥大性骨关节病 ☛
畸形性骨炎 畸形性骨炎畸形性骨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骨胳疾病。表现为骨胳的增厚及畸形,并可并发病理性骨折及恶变。 畸形性骨炎的病理变化随疾病的发展而异。在早期基本病变是广泛的骨血循环增加,骨吸收及纤维性变引起骨疏松,骨溶解或骨破坏。骨小梁变薄变弱,哈弗管增宽。这种纤维骨甚软,可因体重而变形。接着出现修复期,有大量成骨细胞沉积粗而厚的新骨小梁,使病变骨出现明显的新骨形成。骨吸收与骨形成,骨修复与骨破坏同时进行,形成典型的镶嵌形式。这种骨虽致密但很脆,很容易发生骨折而与早期的软的不成熟纤维骨形成明显对照。疾病活动缓慢后,病变就进入硬化期,或骨形成期。骨吸收速度逐渐减慢,形成坚硬、致密但血循环较差的骨组织。 本病常发生在中年以上的病人,男性较女性为多。疼痛,特别是下肢疼痛,是常见的主诉症状。疼痛经常呈钝性痛,但偶尔也有放射性痛及刀割样痛。下肢的局部肿胀、弯曲畸形以及肌肉无力,使步态异常。有的病人因颅骨逐渐增大,需要不断改换大号帽子而察觉有病。 此外,病人往往可因某一部位的病变而引起某些特有的症状。由于颅骨增厚可产生头痛眩晕。由于内耳小骨的病变,或第八脑神经受病变的直接压迫而使听觉减退或丧失。第二脑神经受神经孔部位病变的压迫而引起视力减退。在脊柱由于椎管的病变可引起脊髓压迫,产生截瘫。在颅底,由于同样的原因,可压迫脑干引起严重的神经症状。 畸形性骨炎常并发病理骨折,以下肢承重骨最易发生。骨折往往是多发的,呈不完全性。有时也可发生完全性骨折,从而引起更多的骨吸收。如果对这类骨折病员进行较充分的固定,由此而引起的废用可进一步增加骨吸收,甚至可产生危险的高血钙症。由于骨吸收而产生的持续尿钙排出增高可引起泌尿系统的结石症。恶性变是畸形性骨炎预后最差的并发症。发病率在1~5%左右。恶性变以肉瘤的形式出现,最常发生在股骨、肱骨、颅骨、面骨及骨盆。如果畸形性骨炎病变广泛、病变骨的血管增殖扩张可使血流显著增加,引起高心搏出量,甚至心力衰竭。 X线检查见颅骨的变化最为典型。在早期外板有界限明显的脱钙病灶,呈凿缘样缺损。在修复期颅骨有增大增厚,尤以外板为甚,内、外板的界限逐渐消失。骨盆病变既有骨吸收也有骨形成,骨小梁变粗增厚。脊椎病变椎体的骨小梁变粗,但往往由于有脱钙、变软而发生压缩性骨折。长管状骨早期可有疏松,以后有骨外膜新骨形成使皮质逐渐增厚。长骨的生理弧度增加,从而造成股骨向外侧凸出,胫骨向前方凸出。 实验室检查血清钙、磷通常在正常范围。血清碱性磷酸酶则有增高,并反映出新骨形成的程度。如疾病趋于稳定,或经治疗后,碱性磷酸酶可以恢复正常。尿钙、尿羟脯氨酸排泄由于骨吸收而明显增加,但也随疾病的缓解而下降。 如病人无主诉症状,病变也比较局限时,无需治疗。如症状明显应采取相应措施。药物治疗用骨吸收抑制剂及脱钙剂。 (1)骨吸收抑制剂。 ❶光辉霉素,能引起疾病的缓解,可以减少病变骨的血流,减少骨内压力从而减轻骨痛。治疗以后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尿羟脯氨酸排出可以降低。 ❷降钙素,对畸形性骨炎有效,可抑制骨吸收,骨形成也减少。血清碱性磷酸酶、尿羟脯氨酸的排泄都可下降。 ❸双磷酸盐,可抑制骨羟磷灰石结晶的形成和溶解,从而使骨转换减慢,疾病得以缓解。 ❹氟化物可结合进骨的羟磷灰石结晶使结晶不易溶解。治疗以后临床症状可显著减轻。 (2)脱钙剂。镁化物为常用的脱钙剂。镁通过增加尿钙、尿磷、粪钙、粪磷的排出,起一个脱钙剂的作用。服用镁制剂以后病人感觉体力恢复,血清磷酸酶也下降。 ☚ 坏血病 外伤性骨营养不良 ☛ 000086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