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管樂器。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材料製作,因管表髹漆,加彩繪,故稱。傳說來自西羌,後用于横吹,發音哀厲高亢。南朝·梁簡文帝《折楊柳》詩:“城高短簫發,林空畫角悲。”唐·高適《送渾將軍出塞》詩:“城頭畫角三四聲,匣裏寳刀晝夜鳴。”宋·胡宿《邊思》詩:“霜威畫角雄,月思清笳苦。”宋·秦觀《滿庭芳》詞:“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明·盧象昇《漁家傲》詞:“畫角一聲天地裂,熊狐蠢動驚魂掣。”《水滸傳》第十二回:“將臺兩邊左右列着三五十對金鼓手,一齊發起擂來,品了三通畫角,發了三通擂鼓,教場裏面誰敢高聲。”《大清會典圖》卷四十:“畫角:鐃歌鼓吹樂、前部大樂用。木質,中虚,腹廣,兩端銳……上下束以銅,中束以塗金籐五重。通髹漆,上爲寳相花文,中爲雲龍,下爲海馬,兩端雲文,並繪以金。木哨入角端吹之……亦髹漆。”參閱《通典·樂四》、《文獻通考·樂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