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畜牧业经济economics of animal hus-bandry家畜、家禽的饲养、繁殖以取得其产品或作其他用途的再生产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家畜主要包括牛、马、驴、骡、猪、羊、骆驼、犬、兔、大象等; 家禽包括鸡、鸭、鹅、火鸡、鹌鹑、鸽子、驼鸟等。有的还把野生经济动物如鹿、狐、貂、麝、水獭等以及蜜蜂、蚕的饲养和繁殖也包括在畜牧业经济之内。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农业经济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两大经济部门。现代农业中, 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同种植业并驾齐驱的经济部门, 许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已占到或超过50%。 人类在原始社会初期除采集野生植物和果实充饥外, 还猎取禽兽、捕捉鱼类作为食物; 在发明弓箭、罗网等工具后, 狩猎野生动物成为谋生的重要方式, 形成了狩猎经济。人类在狩猎野生动物的过程中, 逐步学会驯化、饲养某些动物, 于是产生了原始的畜牧业和渔业。随着驯养动物的发展,人们需要寻找水草,放牧畜群, 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形成了游牧部落和独立的畜牧业经济。在古代社会,农民和牧民经常发生产品(包括牲畜)交换,但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到了近代, 由于资本主义市场需求的扩大, 人们才开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培育优良畜禽品种, 发展饲料工业, 创建专业化养畜场、奶牛场和养禽场, 加速发展禽畜产品的商品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随着机械、电子、饲料、食品等工业的发展, 家畜、家禽育种和饲养技术、兽医站和防疫体系的建立, 以及保险事业的发展, 兴起了工厂化、现代化的饲养业, 推进了畜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世界畜牧业经济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全世界饲养的畜禽数量,比30年代有巨大增长。1986年,世界共养牛14亿头, 比1934~1938年平均饲养数增加近1倍;羊16.3亿头,增加1.2倍;猪8.2亿头,增加2.1倍;家禽93.5亿只,增加约3倍。由于畜牧专业化经营日益发展,畜禽品种改良和防疫工作的进步,以及饲料工业的发展,在饲养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畜禽饲养周期缩短,饲料报酬提高,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流通体系的加强,各种畜产品产量的增长十分明显。1986年, 全世界各种肉类产量达1.57亿吨, 比1934~1938年平均产量增加6.5倍;奶产量达到5.2亿吨,增加4倍; 禽蛋产量3 193万吨,增加2倍多。 世界各国畜牧业发展很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甚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60年代以来虽然加快了发展速度,但按人口平均占有畜产品数量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从发展速度来看,发展中国家由于原来拥有的畜禽头数少,其增长速度高于发达国家。如以1985年同1969~1971年平均数相比: 大家畜,发展中国家增长17%,发达国家增长6.9%;绵羊和山羊, 发展中国家增长13%,发达国家却减少3.2%;生猪,发展中国家增长28%,发达国家增长26%;家禽,发展中国家增长87%,发达国家增长64%; 肉类,发展中国家增长51%,发达国家增长34%;奶类,发展中国家增长54%,发达国家增长21%;蛋类,发展中国家增长83%,发达国家增长28%。从平均每人占有畜产品水平和生产水平来看,发达国家都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如198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每人占有水平是:大家畜头数为0.37和0.30,绵羊和山羊头数为0.47和0.28,猪头数为0.28和0.13,家禽只数为3.4和1.2, 肉类为79千克和15千克,奶类为318千克和34千克,蛋类为16千克和3.2千克。世界平均每人占有畜产品水平最高的国家有新西兰、丹麦、荷兰、澳大利亚、法国等。新西兰平均每人占有肉类401千克,奶类2 415千克,蛋类17千克,绵羊污毛115千克。中国和印度是家畜、家禽饲养数量多的国家,而平均每人占有水平却很低。中国平均每人占有肉类18.5千克,奶类2.8千克,禽类5.1千克,绵羊污毛0.22千克。发达国家畜牧业生产水平高主要表现在出栏率高、单位畜禽的产品量高、劳动生产率高。如1985年牛、羊、猪的出栏率:发达国家分别是35%、44%、132%,而发展中国家分别是9.2%、35%、77%; 牛、羊、猪平均每头产肉量(千克):发达国家分别是79、6.7、105,而发展中国家分别是14、4.5、50;奶牛平均每头产奶量(千克),发达国家是3 309,发展中国家是714。1985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肉、奶、蛋、毛的生产量(千克),发达国家分别是1 548、6 267、309、34,而发展中国家则分别是53、122、12、0.9。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是美国, 1985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肉7 145千克、奶17 845千克、蛋1 110千克;羊毛生产率最高的是新西兰,平均每个劳动力产2 389千克。 饲养方式有草地放牧、工厂化饲养、家庭专业化饲养和副业饲养等。草地放牧又有天然草地放牧、游牧和半游牧以及改良草场、人工草场放牧饲养等。新西兰、澳大利亚、阿根廷、乌拉圭、埃塞俄比亚、苏丹、美国、加拿大以及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都是以草地放牧为主饲养牛羊的国家;其他国家的牛、羊、骆驼、牦牛仍以传统的游牧或放牧饲养为主。猪、奶牛和家禽,在发达国家主要是采取现代工厂化词养为主,家庭专业化饲养虽然占很大比重,但生产的商品量往往不占主要地位;在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城市于50~60年代以来发展了工厂化饲养场,但专业户饲养和家庭副业饲养的产品仍占较大比重。 畜产品国际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明显发展。出口贸易量以1934~1938年平均数同1984年相比, 肉类及其制品由347万吨增到1 135万吨,增长2.3倍; 活畜(牛和猪)由410万头增加到1 737万头,增长3.2倍。但羊毛因受化学纤维发展的影响而有所减少。一些国家畜产品进出口量也有很大变化,在1987年,欧洲共同体国家的牛肉出口量达120万吨,约占世界肉类总贸易量的1/9;传统的牛肉大买主巴西和苏联,则减少了牛肉的进口数量。日本1987年牛肉进口量达100万吨, 已取代苏联成为世界最大的肉类纯进口国。 在畜产品食品消费上,一些发达国家消费水平很高。以1987年平均每人消费肉类总量计,美国达98千克,欧洲共同体国家平均为90千克,苏联为68千克,日本为37千克。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 则动物食品营养不足。如以1981~1983年平均每人日消费量计,发达国家动物蛋白质57.1克,动物脂肪80.2克:发展中国家动物蛋白质仅11.5克,动物脂肪仅14.3克。 中国畜牧业经济概况 1987年全国畜牧业总产值达611.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19.3%。同年畜产品产量:肉类总产量达2 215万吨(其中猪、牛、羊肉达1 986万吨),禽蛋590.2万吨,奶378.8万吨,绵羊毛20.9万吨。中国饲养的畜禽数量约占世界畜禽总数的1/4,是世界上饲养畜禽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地域辽阔, 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畜禽种质资源丰富,经过长期培育,有许多优良禽畜品种,如太湖猪、金华猪、荣昌猪,秦川牛,关中驴,河曲马,滩羊、湖羊、和田羊、阿勒泰肥臀羊、辽东绒山羊,狼山鸡、乌骨鸡,北京鸭、绍兴鸭,狮头鹅等,均以其优良特性和经济价值闻名世界,对世界一些品种形成和性能提高,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国时期,畜疫猖獗,畜禽死亡率高,畜牧业生产落后,畜产品和役畜均很缺乏,直至1949年,存栏的大牲畜仅有6 002万头,猪5 775万头,羊4 235万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❶迅速恢复和发展时期(1949~1956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中,规定了“保护现有牲畜,奖励繁殖,防治兽疫”的方针。在牧区实行了“慎重稳进”的方针和“不分不斗,不划阶级”、“牧工牧主两利”政策,调动了广大牧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牧区畜牧经济的迅速发展。牧区经过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度和封建特权, 实行“牧场公有, 放牧自由”, “依靠劳动牧民, 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在稳定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对畜牧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方针, 对牧主实行赎买政策, 公私合营牧场, 投股(畜股劳股相结合)参加收益分配。在农区实行土地改革, 将地主阶级占有的土地和耕畜等生产资料分给农民。这个时期的大牲畜, 以家庭为单位, 自主经营, 饲养管理精细。1956年全国大牲畜、猪、羊分别达到8.773万头、8.403万头、9.165万只,比1949年分别增长了46.2%、45.5%、116.4%, 年递增分别为5.6%%、5.5%、11.7%。全国猪、牛、羊肉产量达385.7万吨(每人平均肉6.14千克), 比1952年338.5万吨增长13.9%, 年递增3.3%; 禽蛋总产量85.2万吨(每人平均蛋1.36千克),比1952年67万吨增长27.2%,年递增6.2%。畜牧业产值达54.9亿元,比1949年33.7亿元增长62.9%, 年递增7.2%。 ❷缓慢发展时期(1957~1978年)。1956年全国实现农业合作化, 畜牧业生产中的所有制相应发生了变化。当时除规定少数交通不便的山区允许社员每户养一头“自留畜”供家庭使用外, 其余地区的大牲畜都作为生产资料, 同土地一样由入股分红改为一次作价,归合作社集体所有。由于所有制急剧地变化,干部和群众缺乏心理上的准备,对新型集体事业缺乏经营管理经验, 在饲养、使役和繁殖三者之间相互脱节, 出现了草料不足、饲养不善、劳役过度、繁殖率低、死亡率高等问题, 尤以1960~1962年更突出。196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发展大牲畜的几项规定》, 允许社员养1~2头大牲畜; 对集体所有的耕畜实行分栏饲养,养用合一;提高饲养人员的劳动工分报酬, 实行繁殖奖励。同时还规定了耕畜提留饲料粮的比例; 养猪实行“私有私养、公助”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 以及留养猪饲料粮、收购预付定金等政策,鼓励家庭养猪。这些政策和规定, 使一度严重凋敝的畜牧业生产缓慢回升。1978年猪、大牲畜、羊分别达到30 129万头, 9 389万头, 16 994万只, 比1956年分别增长了258.6%、0.3%、2.8%。全国猪、牛、羊肉总产达856.3万吨(每人平均8.9千克), 比1956年增长122%,年递增3.7%。禽蛋总产23.4万吨(每人平均2.43千克), 比1956年增长175.3%,年递增4.7%。畜牧业产值193亿元,比1956年增长251.5%,年递增5.9%。 ❸迅速发展时期(1979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牧区、半农半牧区和农业区的畜牧业也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在经营体制、所有制形式、饲养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调整。农区猪、羊以家庭饲养为主, 大牲畜折价到户饲养; 畜禽饲养专业户及联合体均有发展。牧区草原所有权、使用权分离, 所有权公有, 使用权落实到组、到户; 牲畜联产承包, 采取公有私养, 保畜分成和作价归户两种形式。上述经营管理办法, 适合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加上大部分畜产品价格放开, 农牧民生产积极性高涨, 市场活跃, 购销两旺, 扭转了长期以来肉蛋奶凭票凭卡供应的紧张局面。1985年畜牧业产值达562亿元, 比1978年193亿元增长191.2%,年递增16.5%;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3.2%提高到19.3%: 畜禽产品创汇占国家出口总金额的10%左右。 至80年代中期, 中国畜牧业生产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 畜禽生产性能、出栏率、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在畜牧业发达国家, 一头母猪一年可产商品肉猪一般在15头以上, 中国则年产10头左右;发达国家饲养一头肉猪从出生到屠宰,快的只要5个月,活重可达90千克, 中国则要8个月甚至1年,而且肥膘多。中国存栏猪数量比美国多5倍, 而产肉量仅比美国多1倍。世界奶牛泌乳期平均产奶2 025千克, 一般都在5 000千克左右, 以色列高达7 200千克, 美国、丹麦、荷兰、瑞典等国都是5 400千克以上, 中国平均只有1 536千克。世界蛋禽平均每只年产蛋4千克,美国为10.5千克, 日本为6.85千克, 苏联为3.95千克, 而中国平均只有2.7千克。世界绵山羊平均每只产毛量1.8千克,新西兰为5.2千克,而中国平均只有1.2千克。中国繁殖母畜比重也较低: 世界平均猪为10%,牛50%,羊60%左右; 中国猪为8%左右, 牛为40%左右, 羊为48%左右, 因而畜群周转慢、出栏率低。中国畜牧业基础设施差,生产手段和技术落后, 饲料转化率低,每一农牧业劳动力生产的畜产品数量同发达国家比也是较低的。1985年畜禽饲料转化率: 生产1千克猪肉需要3.5~4千克饲料粮, 畜牧业发达国家一般只要2.8~3千克配合饲料; 生产1千克的蛋需要2.8~3千克饲料粮,发达国家一般只要2.2~2.5千克配合饲料;生产1千克奶需要0.4~0.5千克饲料粮, 发达国家一般只要0.3千克左右的配合饲料。 中国畜禽繁育体系已初步建成。在猪、禽、奶牛、细毛与半细毛羊生产改良等方面已初具规模, 但良种和改良种占畜群的比重还较低。1985年主要畜禽良种占畜群的比重是: 肉牛占4.6%, 奶牛占2.5%,奶山羊占3.8%,细毛绵羊占25.4%,半细毛绵羊占12.8%,瘦肉型猪占7.5%, 蛋禽占6.1%, 马占10.8%。 自50年代以来,先后建立起畜禽卫生保健体系。县一级均有畜牧兽医站 (包括牧区和大城市的区级站),集体也办起乡镇兽医联诊所、兽医站。省、地级建兽医诊断室、兽医生物药品制造厂, 在铁路枢纽站及畜禽集散地建立了兽医卫生检疫站, 在主要港口、码头、边防口岸建立检疫站所, 并成立了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总所及南京、郑州、兰州、成都四个中央办的兽医药品厂。到1985年全国各级兽医站有6万多个,在职兽医31万人,其中乡镇站兽医有27万人。而且实行“中西兽医结合”,把民间兽医组织起来参加乡镇基层站所。1985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畜家禽防疫条例》,恢复合作医疗制度,推行技术承包,建立岗位责任制,合理解决基层站所兽医的劳保福利待遇。在1955年消灭了危害千年的牛瘟,1980年后消灭了猪瘟,控制了猪丹毒、猪肺疫、牛肺疫、口蹄疫、鸡新城疫、羊瘟、羊寄生虫等疫病,并有效地控制了对人畜共患的耕牛血吸虫病、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猪囊虫病和狂犬病等。 中国畜牧业长期以来是一种自给、半自给性的经济, 1978年以后,畜牧业经济结构通过改革,发生了很大变化。1978年个体所有部分:猪占80%,羊占33%,牛占5%;1985年猪、牛、羊基本均为个体所有, 占总数的90%;1987年饲养专业户发展到93.5万户, 国营和集体的牲畜也普遍实行联产承包等多种形式的责任制。这种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畜牧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畜牧业经济开始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迈步。猪、禽、蛋的商品率由过去的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在大中城市郊区基本形成了牛奶商品生产供应体系。全国先后建立起猪、牛、羊、禽等商品基地县300多个。随着大中城市郊区的现代化养鸡场、奶牛场的发展,组成牧工商联合企业,实行生产、加工、购销一体化经营。 随着畜牧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管理部门由生产管理型逐步转向经营服务型,从传统的生产技术指导扩大到整个生产经营和产品流通过程的服务。从1980年开始,原农牧渔业部在北京、天津、长春、兰州、重庆、成都、深圳等20个大中城市与地方联合投资创办了29个牧工商联合企业,试办产供销一体化的牧工商经济实体,已拥有160个工厂化的畜禽生产建设项目。1985年全国县以上建立的牧工商联合企业已达千处以上,以国营企业为骨干,带动人批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为搞活流通、促进商品生产服务。同时,允许集体和个人出售自产的猪、禽、蛋、奶、蜂蜜等畜禽产品以及从事贩运、零售、批发,广开流通渠道。这样,活跃了城乡市场,缓解了大中城市肉、禽、蛋、奶长期供应紧张局面。 1978年以来,城乡人民猪肉、鲜蛋、牛奶等主要畜产品的消费水平均有所提高。1985年每人平均消费猪肉8.8千克,鲜蛋1.85千克,牛奶1.9千克,分别比1978年增加81.7%、285.4%和1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