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法
又简称“点睛法”。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梁)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张繇)画之……(画)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后称诗文中以精辟警要句点明主旨的为“画龙点睛”,因一、二句能使通篇灵动活泼之故。点睛要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议论展开的发展情况需要而定,常在结处点睛,但不限篇末,点在全局紧要处,也可以开篇即点,也可以篇中点明。只要是用含意深邃、最富有概括力和表现力的语句,能集中生动地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特征,都可以看作是“画龙点睛”。例如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范仲淹为秀才以来一贯的政治胸襟和抱负。借岳阳楼、洞庭湖之景色抒发的正是自己的这种政治思想,所以写迁客骚人的忧乐悲喜之后提出古仁人之用心,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点醒全篇,自能大气包举。点睛必须文字精炼明快,多从推敲锤炼中来,要点得恰到好处,如自然顺势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