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田赋三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田赋三征国民党政府时期,田赋征实、粮食征购、粮食征借的总称。抗战开始后,国民常政府为了适应战时的需要,实行了战时财政经济政策。1941年国民党中央以平均负担,增加税收,合理分配,调剂粮食为理由,接管各省的田赋,对田赋改征实物。而粮食征购、粮食征借则是随田赋征实而强制收购和强借粮食的措施。从1942年起,全国统一实行“随赋征购”的办法。粮食征购给价极低,而且一部分价款只发给粮食库券和法币储蓄券,不给现金。1944年国民党政府又宣布将原征购部分改为征借,废除粮食库券,只在田赋单上注明征借数,代作凭证,不计利息。田赋三征,广大农民是其真正承担者和最终受害者。 田赋三征 田赋三征田赋征实、粮食征购和粮食征借的合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期间开始实行田赋征收实物的政策。抗战期间,华中、东南等富庶地区相继沦陷,财政失去主要财源,加上物价尤其粮价急剧上涨,更使财政朝不保夕。因此,国民党中央政府实行战时财政政策,以调剂粮食满足战争需要。1938年4月,国民政府颁行 《各战区粮食管理办法大纲》,即开始在各地贱价征购粮食,后又随田赋征实与田赋等额办理粮食征购。征购价远低于时价,而且不全给现金,一部分价款只发给粮食库券或法币储蓄券。征购实行派购,实与田赋正课无异,同样限额完纳。1939年和1940年,晋、闽、浙、甘、陕等省因征购阻力大,粮食筹集困难,相继将田赋由征货币改征实物。1941年7月,国民党中央政府收管各省田赋(此前为省财政收入),并统一实行折征实物,按当年田赋正附税款每元法币折征稻谷2市斗或小麦1斗5升,1942年提高一倍。1943年实行棉田征棉,每元法币折征皮棉5市斤,1944年又扩至糖类。1943年,四川省针对在粮食征购时搭付部分现金微不济事,且徒添麻烦的情况,索性停付现金,全部付给粮食库券,遂将征购变为征借。陕、粤、桂、甘、康等省相继仿行。1944年,中央政府宣布全面改征购为征借,而且废除粮食库券,只在田赋收据 (粮票) 上注明粮价数额,代作凭证,不计利息。安徽省甚至改为捐献,既不发券,也不计价。征借实为赤裸裸的强行勒索。抗战期间,广大农民出于抗战热情而付出了巨大牺牲,尽管征收量往往高达粮食收获量的一半以上 (尚不计杂派和官吏浮收),仍为国民政府提供粮食24490万石之巨。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为扩大内战,继续进行田赋征实征借的野蛮搜括。且规模更大,范围更广。但此时期的征实征借已大失民心。纵使财源区域比抗战期间大为扩大,国民党“督征团”又以刀枪相逼,而1946年至1948年三年里其所征粮食却只有9240万石。 ☚ 懒捐 田赋征实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