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环境监测
定期、定点对生态旅游区域内环境组成因子和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的变化及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
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的原因较多。如在生态旅游区域周边的一些地方,由于发展污染性的工业产生的大气、水体污染。人们在日常生活及旅游接待过程中,由于缺乏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而产生的废气、废水造成的大气、水体污染。交通运输工具在运行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旅游垃圾随雨水流入水域造成的水体污染,及其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是对生态旅游区进行监测和管理,降低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有效措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收集并建立旅游地环境与生物原始数据库,并在相关技术的辅助下,把所有的数据以数字化的方式加以整合,使之在生物资源的调查、自然保护区选址与规划、建立动物和植物分布数据库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是一项综合工作。首先确定被监测的区域和监测项目,监测区域一般指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生态旅游地或其中划定的某个区域,监测项目将视生态旅游地的环境特征来定,包括陆域生态、水域生态、人文景观、水文水质、交通、废弃物清除处理、环境卫生、空气品质、噪声等,确定监测的规划和执行者,由专业机构的研究人员来担当,对监测的结果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专业机构和保护区管理单位,环保主管机关共同完成。建立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的目的,在于了解生态旅游地现有状态,预期是否会遭受外来的破坏,生态旅游活动是否超过其最大承载力,且在环境过度干扰时,由专家学者研判是否加以干预使其不会衰退,最终达到生态旅游永续的目的。
生态旅游环境监测系统的建立和工作程序为:
❶资料搜集与整合。搜集生态旅游地的相关环境资料及环境监测相关文献,分为生物因子与非生物因子两大类,在非生物因子方面,搜集有关气象、水文等环境资料,在生物因子方面,从学者、自然爱好者、当地居民、学生及观光客搜集有关生物物种组成和生物群落结构变迁的资料,分析不同时期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动趋势与特征,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用以规划未来各项环境因子监测的详细对象、地点、范围、时间及方式,并可确定环境监测所需要的各种软、硬设备。
❷建立环境资源的数字化监测信息系统。在资料整合的基础上,建立起自然环境资源的数字化监测信息系统,包括自然人文景观查询系统,观光旅游行程规划系统,旅游区深度导览系统,区内稀有动植物查询系统,农林灾害查报系统,道路测修系统等,供政府决策和执行人员、科研及教学单位、旅游者共享。
❸完成监测系统。研究人员确定环境因子,监测对象及方式,监测时间及区域并设置了监测软硬件设施后,建立景观监测信息系统,在GIS、GPS及其他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下对信息系统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循环进行,构成一个动态系统并且以研讨会、座谈会的形式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同时吸纳公众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