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意识的特性
生态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具有一般的意识的特性,但它又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意识中也存在,但在生态意识中是必须具备的。
主客体的相融。是指意识主体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这个客体的关系是统一的,统一于同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人的主体无论从本源上,还是从机能上,从内容上以及从对实践上,都表现出一种自然的属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存在的基础,也是生态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生态意识的产生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高度发展,以至产生这种意识。客体原则只承认外在的自然环境的存在,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毫无生气的实体,这种实体的变种,就是宗教及各种神秘主义。它是意识不发达的表现;主体性原则正好相反,它无视客体的存在,把自然界当作任意摆布的对象,片面夸大人的主体的作用,以至于导致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意识,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出发,把自然不只是看作是对象性的工具,而把它当作具有与主体同等重要地位的对象来对待。相反,把人自身当作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并把人的意识看作是自然生态自身发展的一个最高表现。它处处要求主客体的相融,而不是把二者分离和割裂开来。
多向思维。是指生态意识在反映自然生态存在时,从自然生态存在中的所有生态因子及所有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不同时期、不同影响等方面进行思维。多向思维是自然生态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的。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由于所起的作用不同,从而形成物质的多样性,它包括物质的多样性、能量的多样性、信息的多样性以及三者交换的多样性。在生物界则表现为生物的多样性,而生物的多样性又表现为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存方式的多样性、生命进化的多样性等。整个自然生态的存在是极其复杂的。生态意识对自然生态存在进行多向思维,才能得到正确的意识。如在进行转基因农业生产中,是否会破坏生物物种的进化; 在消除遗传性疾病的同时,是否会削弱人类自身的免疫力等。自然界反人化的出现,许多是因为缺少这种多向思维造成的。
整体性思维。是指生态意识在反映生态存在的过程中,把自然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思维。它要求生态意识在反映生态存在时,不应人为地将自然生态环境割裂开来,整个生态系统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承认自然生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环节交换实现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交换的无法实现。它强调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每个人的相互协作、相互联系,共同保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它反对封闭、隔绝、侵略,主张开放、合作与支持。
有机性思维。是指生态意识在反映生态存在的过程中,把自然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有机的而不是机械的联系进行思维。有机的联系就是把自然生态存在看作是一个具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处处呈现出这种有机联系性。地球上物质的产生、物质元素的构成; 生命的产生、生命物质元素的构成; 生命世界的能量交换、生命世界的信息遗传;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量子化、数字化、生命化学的发展关系; 每一种生物的存在与另一种生物的存在的关系; 食物链与食物网; 物质交换、能量交换、信息交换; 社会的变迁等。这些都体现一种有机的联系。每一项活动中要慎重行事,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因子,特别是别的生物的需要。
战略性思维。是指生态意识在反映生态存在的过程中,把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当作一个战略目标来进行思维。自然生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顺利交换,是保持地球上生态系统有序发展的前提,一旦地球上某个圈层出现了问题,使三者的交换无法进行,种种有序性就会变成无序的发展,就会导致混乱,系统就会因 “猛增” 而趋于冷却,导致 “死寂”。战略性思维是生态意识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