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治疗
利用环境因素促使精神病人的病情好转和巩固,称为环境治疗。有人更认为有关病人住院、工作和生活等的安排,如日间医院、医院组织和工娱治疗等,皆可属于环境治疗的范畴。
在历史上,早已有人注意到环境治疗对精神病人的重要意义。我国古典医学著作《内经》指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志闲少劳,恬淡虚无”,即可收到“精神乃治”的效果。在古希腊时代已有人提出对精神病人应避免刺激、减少约束、精神安抚等比较合理的具体措施。十世纪以来,阿拉伯世界兴起,精神科专科病房和疗养单位先后建立,力求病人所处环境能平静舒适,主张对病人采取医疗、饮食、沐浴、音乐、体育和谈话等综合治疗,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意义。法国Pinel(1775~1826)把精神病人从锁链中解放出来,认为病人应能自由地在阳光下活动并参加生产劳动,他的主张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与周围人们的接触、生活起居的安排、学校家庭等教育以及个人的经历遭遇等,不但可影响个体的发育成长和人格特征的形成,还与很多精神疾患的发生和转归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反应性精神病和神经官能症等心因性疾患多在遭受严重或长期精神创伤后发生; 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等心身疾病与环境遭遇不良、长期精神紧张等关系也很密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病员多与遗传和生化代谢等因素有关,但精神刺激因素在不少病人中仍是一个诱因。即使是精神发育不全和痴呆等器质性疾患,环境安排是否适当与疾病的预后亦有很大关系。环境治疗对各种精神疾患的病程结局、预防复发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住院病人,应尽量使病人能过着比较正常的社会生活,不要禁闭在深院斗室之中,与世长期隔绝,使病人日益孤独退缩,与现实脱离,而应该消除约束,开放病房,尽量给病人有自由活动的机会。在国外还主张病房家庭化,工作人员与病人打成一片,消除彼此间的界限隔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主张双方都不穿医院服装,由工作人员和病人混合组成一特定的集体,编成每组约15人的小组,共同制订某些规则和疗养方案,做到让病人能自己管理自己,并可相当自由地与外界社会交往,工作人员仅起到协助、调节、辅导和监护的作用。国内精神病院也多设置病员组织,开展集体精神治疗、各种学习和工娱治疗,使病员间能发挥阶级友爱,轻病人照顾重病人,既有利于病情康复,也有助于搞好病房的管理工作。
一般精神病院的地点与其他综合医院一样,不宜过于喧闹,但也不要过于偏僻,远离居民集中区。医院应占地宽敞、空气新鲜、舒适平静、寒暖适中,建筑和布置要美观庄重,便于管理,使病人既有适当的饮食、睡眠等生活场所,也需要有足够的进行工娱治疗等室内外活动场所,因此既要有供较多病人聚会的房屋,也要有为病员个别活动所需的单间。环境中宜配备花木园林。雅淡装饰和轻柔音乐,使病人的疗养生活既能接触现实,丰富多彩,又能心旷神怡、情绪愉快。对某些病人尚需有相应的环境安排,如老年病房应陈设简单,可减少老年病人发生外伤等意外;儿童病房要气氛活跃,能适合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疗养和活动,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高热谵妄、意识模糊等患者的疗养环境应光线暗淡,宁静安逸,尽量减少刺激;康复期病人需有接近外界社会的生活环境,可为出院作准备等。
为了使病人能少脱离现实生活,应尽可能在院外治疗。若已住院,待病情稳定后亦应及早出院,让病人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出院前后应做好环境安排工作,使周围人们能正确地对待病人,做到亲切关怀,而不要嘲笑捉弄,尽量减少不良刺激。对与疾病有关的精神因素,应尽量妥善解决,如适当调处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协助解除某些具体困难等,合理安排病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使病人能够提高和巩固疗效,维护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