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以丑为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以丑为美 中国古代审美心理的一种理论,晋代葛洪于《抱朴子》中提出。 葛洪这一学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理论层次: ”西施之迷人,有娇丽的本色,邻女摹仿而令人厌恶,皆因其本即丑也。葛洪还较为客观地指出,美的事物中未必无丑的成分,丑的事物也有时有美的因素,但美不因有些微之丑而损其自身特色,丑也不能因极少部分的美而改变自身。 如其在《博喻》中指出:“西施有所恶而不能减其美者,美多也;嫫母有所善而不能救其丑者,丑笃也。” 葛洪认为,美与丑是相比较而言的,无丑则无所谓美,无美则无所谓丑,这一思想颇富辩证精神。《广譬》中云:“不睹琼琨之熠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觌虎豹之或蔚,则不知犬羊之质缦;聆《白雪》之九成,然后悟《巴人》之极鄙。” 《博喻》云:“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这就需要主体的加工创造。 这是从外在形式上谈美丑转换。葛洪还从人们的心理意识谈美丑转换,美的东西,在有的人看来却是丑的,反之亦然,这是缘由人们鉴赏趣味的差异所造成的。 他说:“妍媸有定矣,而憎爱异情,故两目不相为视焉;雅郑有素矣,而好恶不同,故两耳不相为听焉;真伪有质矣,而趋舍乖忤,故两心不相为谋焉。以丑为美者有矣,以浊为清者有矣,以失为得者有矣。 此三者乖殊炳然,可知如此其易也,而彼此终不可得而一焉。”(《塞难》)这里指出,正因人“憎爱异情”,从而造成了“以丑为美”的现象。葛洪关于美丑的论述,受到了《庄子》、《淮南子》等思想的影响,他如此全面地论述美丑问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还不多见。 他把人的心理因素纳入美丑问题的探讨中,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的审美心理学思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