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爱伦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爱伦堡1891—1967Ilya Grigoryevich Ehrenburg苏联作家、诗人、政论家和社会活动家。生于基辅的犹太工程师家庭。曾就学于莫斯科第一高等学校,因参加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地下活动被开除。1908年被捕,旋获释,同年12月流亡巴黎。191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活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法前线担任俄国报纸的通讯记者。1917年7月回国。初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不甚理解,坚持资产阶级立场,甚至为支持白党的报纸工作(1917—1921年),因此受到当时苏联文艺界的批判。1921—1926年任《消息报》特派记者,常住柏林,来往于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三十年代起较多地住在国内。西班牙内战时任《消息报》军事记者。1940年开始写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从政治、历史等方面分析法国复亡的原因。卫国战争期间任《真理报》和《红星报》前线军事记者,写了大量抨击法西斯侵略者的报道和政论。1949年访问中国。1951年再到中国,代表“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奖金委员会将奖金授予宋庆龄。1958年7月—1959年5月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1962年苏联《真理报》批评他的作品有形式主义倾向。著述甚多,主要作品还有:《暴风雨》(1946—1947年)、《九级浪》(1951—1952年)、《解冻》(1954年)以及回忆录《人、岁月、生活》(1960—1965年)等。 爱伦堡1891—1967Илъя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Эренбург苏联作家。生于犹太工程师家庭。1908年流亡巴黎时,以写诗开始其文学生涯。曾多次担任苏联报纸驻欧洲记者,同时从事创作。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和《暴风雨》,先后获得1942年度和1948年度斯大林奖金。1954年发表的中篇小说《解冻》,被西方资产阶级称为“解冻文学”的先声。1961年至1965年间发表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其政治倾向引起苏联文艺界激烈争论。其他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胡里奥·胡伦尼多及其门徒奇遇记》和《九级浪》等。 爱伦堡 爱伦堡1891~1967前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基辅一犹太工程师家。中学时参加布尔什维克地下组织,1908年被捕后流亡法国,乃渐脱离政治活动,开始文学创作。早期诗作处于象征派影响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前线采访,十月革命后在苏维埃政府工作,但心理上是矛盾的,既欢欣又恐惧。以后长期任驻外国记者。20年末至30年代思想有变化,创作了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长篇小说《第二天》 (1932) 及一些有关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身在法国,以亲身见闻为基础,写成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1941),后又创作长篇代表作 《暴风雨》 (1947) 和 《巨浪》 (1952),再现了大战前后欧洲广阔、复杂的历史场面,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苟安、投降活动。1954年所写的中篇小说《解冻》写1953年秋至翌年春天外省一城市中发生的故事。暴露了苏联官僚主义与肃反扩大化给生产与人们的心灵造成的深深创痕。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随之苏联出现了 “解冻文学”热,许多作品大胆触及尖锐的现实问题,或进行历史反思,或表现时代的感伤情绪,其消极面是热衷暴露阴暗面、强调反英雄化、宣扬虚无主义思想倾向等。 ☚ 托尔斯泰·阿·尼· 帕斯捷尔纳克 ☛ 爱伦堡 爱伦堡1891—1967ИльяГригорьевичЭрcнбург苏联著名记者和作家。出身于基辅犹太制造商,就读于莫斯科第一高等学校,因参加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1908年流亡巴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任俄国《股票行情公报》、《俄罗斯晨报》驻法、德战地记者。1917年7月返回俄国。苏维埃政权初期,曾为支持白党的报纸工作。20—30年代作为《消息报》特派记者,先后在法国、比利时等国活动。1937年后常驻巴黎为苏联报刊撰稿。1940年法国沦亡时返苏。1941年写的《巴黎的沦落》批判了资本主义世界。卫国战争时期任《真理报》、《红星报》战地记者。1942—1944年写的《战争》是一部内容丰富,立意深刻、富有文采的战地评论和通讯。他以锋利的笔触,揭露德国侵略者,歌颂人民的爱国精神。1942年和1948年两次获苏联国家奖。曾当选为第3—7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52年获列宁国际奖。1958年起任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主席团委员。 ☚ 舰队街 特利尔日报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