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气质之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气质之性

宋明理学家关于人性的概念。与“天地之性”或“义理之性”、“天命之性”相对。最早见于北宋张载的《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他把人性分为“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并认为源于“太虚”之性的天地之性没有偏颇、是无不善的,而根于气禀的气质之性则既因人而异,亦兼含善恶的可能。南宋朱熹极为推崇气质之性,认为此说“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朱子语类》卷4)。并说:“有两个性字,有所谓理之性,有所谓气质之性”(同上书,卷九五)。“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同上书,卷4)。但他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包括贫富贵贱都归为气禀,则是荒谬的。明代罗钦顺认为天命之性“固已就气质而言之矣”,若另外再立一气质之性,则是“一性而两名”(《困知记》卷上)。王廷相则认为,“人物之性,无非气质所为者”,并指出:“人有二性,此宋儒之大惑也”(《答薛君来论性书》)。王守仁认为,“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传习录》中),因而反对将人性区分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明末刘宗周亦不同意将人性分成两个层次,认为“盈天地间,止有气质之性,更无义理之性”(《明儒学案·蕺山学案》)。清代王夫之指出:“所谓气质之性者,犹言气质中之性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七)。强调性即存在于气质之中,不能离开气质而存在。颜元认为不应将性与气质分开,亦不必将性分为“天命”与“气质”。提出:“非气质无以为性,非气质无以见性”(《存性编》)。从总体来看,中国历代思想家们讨论的气质之性基本上是一种抽象的人性。

气质之性

宋明理学人性论范畴,与天地之性对举。北宋张载《正蒙·诚明》:“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谓气质之性是人后天本性,是恶的根源;若能善于反省,保存天地之性,便可成善。南宋朱熹《朱子语类》:“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认为气质之性中已有理在。明清之际王夫之解释:“所谓气质之性,犹言气质中之性也。……形质之内,则气充之。而盈天地间,人身以内人身以外,无非气者,故亦无非理者。”(《读四书大全说》)认为理气是统一的。参见“哲学”中的“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

宋明理学用语。与“天命之性“、“义理之性”相对称。张载《正蒙》:“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朱熹等人进一步发挥这一观点,认为气质之性为理与气相杂而成。气质禀赋有清浊之分,故人有善恶、智愚之别。

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

与“天地之性”相对。宋明理学关于人性的概念。指由气与形质结合而成的人性。由北宋张载首次提出。有四个特点: (1) 与生俱来;(2) 主要与情欲相关;(3) 有善有恶;(4) 差异性。

☚ 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 ☛
0000138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