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Liáo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隋书》收载,其注云: “即尞姓。” 《中国古今姓氏辞典》亦收,其引《隋书》云: “牛弘之先本姓燎。弘父允,赐姓牛。”(按:燎允,或作“尞允”,是尞、燎本同姓,后或分氏。) 燎1.liǎo ❶放火燃燒。張衡《東京賦》:“颺槱燎之炎煬,致高煙乎太一。” ❷烘烤。王粲《大暑賦》:“患衽席之焚灼,譬烘燎之在床。” 2.liào 古祭名。焚柴祭天,字本作“尞”。見“燎熏”。 3.liáo 火炬,大燭。《詩·小雅·庭燎》疏:“庭燎者,樹之於庭,燎之爲明,是燭之大者。”張衡《東京賦》:“夏正三朝,庭燎晢晢。” 燎(二) 通“憭”。 《楚辞·九怀》:“意晓阳兮燎寤”宋 洪兴祖《考异》:“燎,释文作‘憭’。” 燎(一)-通假字-可可诗词网 燎(一) 通“嫽”。 《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清陈奂疏:“‘燎’当为‘嫽’。《方言》、《广雅》云:‘嫽,好也。’” 燎 燎(一)liǎo ❶大火燃烧。《小雅·正月》八章: “燎之方扬,宁或灭之。”郑《笺》:“火田为燎,燎之方盛之时,炎炽熛怒,宁有能灭息之者?”《说文》: “燎,放火也。”《大雅·旱麓》五章:“瑟彼柞棫,民所燎矣。”郑《笺》:“柞棫之所以茂盛者,乃人忾燎除其旁草,养治之使无害也。”朱熹 《集传》: “燎,爨。” 《广雅·释诂》:“燎,烧也。”一说:所烧的柴薪。陆德明 《经典释文》: “ ‘民所燎矣’,当谓取为燔柴之用。” ❷明。此指佼人容光焕发,服饰华美照人。《陈风·月出》三章:“月出照兮,佼人燎兮。”朱熹《集传》:“燎,明也。”王先谦《集疏》:“燎者,言其光明。(二)liào。火炬。见 [庭燎]条。 ☚ 懆懆 燠 ☛ 燎读音l·iao(ˋ),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力照切,去,笑韵。 ❶夜猎。 ❷古祭名,焚柴祭天。 ❸照;照明。《广韵》:“燎,照也。” 上一条: 嘹 下一条: 镣
燎读音l·iao(ˇ),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力小切,上,小韵。 ❶放火燃烧。 ❷烘干。《后汉书》:“光武对灶燎衣。” 上一条: 轑 下一条: 瞭
燎读音l·iao(ˊ),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怜萧切,平,萧韵。 ❶烧;延烧。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❷火炬。 上一条: 尞 下一条: 僚 燎用焚烧纸钱等方式祈求鬼神消灾除病。燎时要念一些口诀,如:“七金刚,八菩萨,星宿全了燎娃娃。金手手,银指甲,掐断你的鬼肋巴。上坡坡,下坡坡,燎着娃娃笑哈哈。”“燎利了,祭散了,病也带着纸上了,随燎随利了,随祭随散了,病离身了,出了门了!” 《三姑娘拜寿》(贤孝):“你的二姑娘得了一场病,请了个觋公子燎了个病,忌门三天不能进!” 燎liɔu53火过表皮,烧去表皮的毛及其他物,而使皮完好无损: 把宰的鸡脖上的细毛~掉。《玉篇》: “燎,放火也。” 《诗·小雅》: “燎之方扬。”笺: “灭田曰燎。” 燎〔liao〕 燎泡 〔liao pao〕 gieb rux bidghob. 燎{}五7286①动放在火上烧煮。⑴冀鲁官话。山东寿光。1936年《寿光县志》:「煮茶酒曰~。」⑵胶辽官话。山东长岛〖 〗。~酒温酒。山东莱阳。1935年《莱阳县志》:「壶沸之曰~。」⑶中原官话。河南洛阳〖 〗。他不会烤馍,放火燄儿上给~了~,吃着一股子烟薰气。⑷湘语。湖南娄底。②动着火烧。⑴中原官话。江苏徐州〖 〗。烟头把床单~了个洞。⑵晋语。山西太原〖 〗。火苗儿把毛发都~了。山西沁县〖 〗。⑶西南官话。湖北武汉〖 〗。云南昆明〖 〗。油灯~着头发。云南昭通。姜亮夫《昭通方言疏证・释天》:「昭人谓火微烧之曰~,又放火烧物亦曰~。」⑷吴语。江苏苏州〖 〗、无锡薛典〖 〗、常熟〖 〗。火着失火好看~人家比喻贪图一时的好看和排场等而受到很大损失。③动旧时一种迷信的做法,手执黄表纸在病人身上转圈儿,以驱走病魔。⑴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 〗。⑵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   燎liáo火势蔓延燃烧;烫 △ 星火~原|手上~起大泡。 另见本页liǎo。
燎liǎo靠近火而被烧焦 △ 猪毛被~光|烟熏火~。 另见本页liáo。 燎烧;延烧:~原丨~原烈火丨星火~原。 ○~泡(由于火伤或烫伤,在皮肤或粘膜表面形成的水泡)。 另见 liao。
燎挨近了火而烧焦:心急火~丨火烧火~。 另见 liao。 燎liáo放火烧,延烧:燎原。 另见313页liǎo。
燎liǎo挨近了火而被烧焦:燎猪头。 另见312页liáo。 燎liao燎荒 燎泡 燎原 燎浆泡 燎若观火1 燎原烈火 燎原之火火烧火燎 心急火燎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燎(一)liáo (二)liǎo【辨形】 左是火,一捺变点。16画。形声。 【辨义】燎(一)liáo延烧,烧:燎荒|燎泡|燎原|燎原烈火|星火燎原。 (二)liǎo挨近了火而烧焦:燎发摧枯|火燎眉毛|洪炉燎发|头发燎了|火急火燎|火烧火燎|心急火燎。 【辨析】 二音近义,都含“烧”的意思。区别在于: 一、适用对象不同: 燎(一)liáo “烧”的对象是荒地、原野、皮肤等;(二)liǎo“烧”的对象是毛发等。 二、语意轻重不同: 燎(一)liáo着重指“向四周蔓延燃烧”,“烧”的程度重;(二)liǎo表示“挨近火一时烧焦”,“烧”的程度较轻。 燎liǎo烧:环儿更是个~了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五五·1303) 燎❶地燭也。《周禮·天官·閽人》:“大祭禮喪紀之事,設門燎蹕宫門廟門。”鄭玄注: “燎,地燭也。” ❷火燋。《儀禮·士喪禮》: “宵爲燎於中庭。” 鄭玄注:“燎,火燋。” 燎liǎo〖动词〗 烧(1)。《书洛阳名园记后》: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高亭大榭,经过烟火焚烧,化成了灰烬。
燎liào〖名词〗 火烛。古代以物缠束,灌以膏油,植于地上,燃以照明(1)。《单子知陈必亡》:火师监燎。——火师监管火烛。 燎liáo❶ 放火烧田除草。《诗经·小雅·正月》:“~之方扬,宁或灭之。”(扬:旺盛。宁:乃。或:有人。) ❷ 烧,燃烧。吴筠《览古》之一:“秦皇~儒术,方册靡孑遗。”李朝威《柳毅传》:“人以火为神圣,发一灯可~阿房。” ❸ 古代用以照明的火炬。《诗经·小雅·庭燎》:“夜未央,庭~之光。” 另见本页liǎo、354页liào。
燎liǎo❶ 烘烤。《后汉书·冯异传》:“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旁空舍,异抱薪,邓禹执火,光武对灶~衣。” ❷ 接近火而烧焦。《新唐书·李勣传》:“尝自为粥而~其须。” 另见本页liáo、354页liào。
燎liào❶ 照明。《礼记·杂记上》:“士丧有与天子同者三:其终夜~。” ❷ 古祭名,烧柴祭天。《白虎通·封禅》:“~祭天,报之义也。” 另见353页liáo、353页liǎo。 燎*C1C7 (一)liao❶过于靠近火而烧焦(毛发等):油灯把额前的头发~焦了一绺。 ❷<文>烘烤:~衣。 (二)liao❶蔓延燃烧:星星之火,可以~原。 ❷<文>火炬:~火。 ❸烫:~泡。 火炬 火炬炬(烈炬;膏炬) 燧(炎燧;举~) 燎(燎炬;燎火) 烛(烛炬;烛火;燋烛) 长火 火把 炬火,火把:焦火 用苇杆扎成的火炬:苣(束苣) 用麻杆做的火炬:麻炬 古时祭祀时所举的燎火:权火 古代边防夜间报警的火炬:燧 庭中照明的火炬:庭燎 引火的火炬:引火 点燃的火把:炬火 明亮的火炬:宣燎 光度强烈的火炬:猛炬 (束状的照明物:火炬) ☚ 照具 灯、烛 ☛
烧 烧焚 付丙 付丁 烟燎 放在火里烧:煅(~石膏) 烧热:燂 炽热 烧裂:灼溃 烧断:铄绝 烧黑:烧焦 烧黄或烧成炭:焦(烧~) 糊 煳 挨近火使烧焦:燎(~发) 物品烧焦的样子:焦煳煳 烧、烫,使受伤:烧灼 烧光:灰焚 焚荡 烧得很惨:鬼烂神焦 被彻底烧光:焚烬 化为灰烬 变为煨烬烧成灰烬 经焚烧而化为灰烬:煨烬 (加热使物起变化:烧)
另见:点燃 加热 燃烧 火 熄灭2 ☚ 点燃 焚烧 ☛
烘烤 烘烤炀 炙(炙灼;烘炙;炮炙;焦炙)灼(灼烤;熏灼) 烧(烧炙) 焮炕 炀 熇 熯 爇 燎(燎烘) 灼,烧:烙 铄 烘干:炕 炀 熯 煏 微火烘烤:焙(~茶;~炙;焙制;烘焙)煻 熏 烧灼烘烤:逼烁 (将物体挨近火使熟或干燥:烘烤) ☚ 烧烤 征求 ☛
燃烧 燃烧燃(燃灼;燔燃;助~;自~;复~) 烧(火烧;爇烧) 着(着火;燃着) 焮(~天铄地) 熯 然 焰 惔(如~如烧) 著 熻 爆 燌 焚煎 起火 发火 燔焫 因电线外露而起火:走电 燃烧起来:发 火烧原野:燎野 火星并飞:熛 火花起舞:焱攸 焱悠 焱飞 火向上燃烧:炎上 燃而不甚炽烈:熰 燃烧旺盛:熯炽 蔓延燃烧:爁 燎(~原之势) 延烧 延灼 延燎 遗火延烧:烧胤 炽烈地燃烧:炽燃 炽,盛燃:熺 熹 猛烈地燃烧:炽然 烧尽:燋秃 烛将燃尽:烛灺 烛跋 盘香燃尽:篆冷 烧成烟烬:烟烬 大火燃烧的样子:赫炎
另见:坚韧 ☚ 燃、爆、熄 爆炸 ☛ 〖燎〗 (一)粵 liu4〔聊〕普 liào 放火焚燒草木,有成語「星火〜原」。許慎《說文解字》:「〜,放火也。」徐光啟《農政全書.農事.營治上》:「雜以蒿草,火〜之,以絕蟲類,並得為糞。」
(二)粵 liu4〔聊〕普 liáo 古代用以照明的火炬。《詩經.小雅.庭燎》:「庭〜之光。」
燎㊀ liao 延烧,烧。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二)liao 接近火而烧焦(多用于毛发)。如:炉火把眉毛燎了。 燎liáoⅠ [书] (火炬) torch Ⅱ ❶ (烫) scald; burn ❷ (延烧; 烧) (of fire) spread; burn 另见 see also liǎo。 ◆燎泡 blister raised by a burn or scald; 燎原 set the prairie ablaze; 燎原烈火 a blazing prairie fire
燎liǎo (挨近了火而烧焦) singe; scorch: ~ 猪毛 singe hog's hair; 厨师把鸡 ~ 一下, 以便去掉细毛。 The cook singed the chicken to remove the fine hairs. 另见 see also liáo。 燎(1)烧柴及祭品以祭天。《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与盟。”燎祭起源很早,卜辞中已见以“尞”祀东母、帝、云、雪、雨、东、西、北、土、山等。《周礼·春官·大宗伯》:“以𧛑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烟,所以报阳也。”(2)宫廷门内的照明火烛。《国语·周语中》:“火师监燎。”韦昭注:“火师,司火。燎,庭燎也。” 燎liáo❶ 燎如观火|燎原烈火|燎原之势
❸ 洪炉燎毛|烈火燎原|如火燎原|若火燎原|星火燎原
❹ 火烧火燎|火急火燎|烟熏火燎|油煎火燎 燎 甲骨文; 金文; 篆liáo,liǎo[火(意符)+尞(燎本字,聲意符)→燎(《説文》:“燎,放火也,從火,尞聲。”尞中已有火,再加火旁實際是繁化。1.liáo,燒〈星火燎原〉。2.liǎo,烤乾〈燎乾,燎焦〉。3.事情清楚明白(燎如觀火)。] 《詩經·陳風·月出》:“月出照兮,佼人燎兮。”(銀月當空照,美人更俊俏。) [宋] 周邦彦《蘇幕遮》:“燎沈香,消溽暑。”(點燃沈香,驅除夏濕。) 郭沫若《文藝論集·反響之反響》:“究竟誰是誰非,誰錯誰不錯,這是燎如觀火的。” 燎*(16画) ❶liáo ❷liǎo
  【提示】火,起笔宋体是撇点,楷体是侧点; 位于字左时,末笔捺改点。右边中间的曰,当中一横宋体与左右两边相接,楷体与左边相接,与右边相离。右下的小,第二笔宋体是撇,楷体是撇点。 △燎liáo16画 火部 (1) 放火焚烧;后多指放火烧田除草: ~原|~猎(烧山行猎)。 (2) 烫: ~泡。 另见liǎo(244页)。
△燎liǎo16画 火部 靠近火而烧焦(毛发等): 一股~毛味|不小心~了头发。 另见liáo(244页)。 燎 ☚ 焚 票 ☛ 燎liáo甲骨文作 ,象火烧木柴形,用来祭天。中期以后下从火,西周初期金文同。金文寮字在下面或中间从吕(本象房屋窗形)。西周中期下从土。《说文》讹变,上作𡗜,中从日(《说文》说这两部的结合是战国古文“慎”字),下从火。隶楷更讹,下从“小”,作尞。读去声。小篆隶楷又增火旁。放火焚烧延烧义。如:星火燎原。本读上声,现阳平。 近代现代指挨近了火而烧焦。一般用于口语。读上声。残留古调。如:把头发燎了。 燎★规◎常
形声,从火,尞(liáo)声,本义读liáo,放火焚烧草木,引申为蔓延焚烧、火烛、烧伤或烫伤等;又读liǎo,引申为烘烤、挨近火而被烧焦等。燎〈动〉挨近火而烧焦;烤。 《聊·磨》一: 俺那庄~死了杨善人。 <异>了(liǎo)。 《金》二六: 打窗子里跳进去才救下来了,若迟了一步儿,胡子老儿吹灯,把人了(liǎo)了! 另见liáo(“燎火而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