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照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照会6577牌照;执照。吴语。上海〖 〗。脚踏车~。浙江杭州〖〗、绍兴。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这时忽然来了一位巡捕,便向拉不到客的车夫的头上敲了一棒,撕下他车上的~。」面貌。吴语。上海〖 〗。地只照会崭来这个面孔生得标致。徐珂《清稗类钞・方言类》:「凡一切纳捐之执照,俗呼~。今更移以称人之面貌,貌俊者谓之大英~,亦称特别~,又法兰西~、普通~,要皆区别貌之美丑也,最丑者曰包脚布~。」

照会zhàohuì

❶ 〈动〉一国政府向另一国政府发出外交文书,就某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发表意见、态度、立场或通知等:外交照会。
❷ 〈名〉上述所说的国家间往来的一种外交文件,分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照會
照會  zhàohuì

指通知文書。《金瓶梅詞話》第七十回:“當廳夏提刑拆開,同西門慶先觀本衙來考察官員照會。”

照会zhào huì

旧时市井谓人的相貌。《切口·流氓》:“照会: 人之面貌也。”

照会

照会

国家之间往来的一种常用的外交文书。它是外交部、大使馆、总领事馆及外交代表在进行外事交涉、表明立场、态度或通知有关事项时所使用的形式上最郑重的外交文书。分正式照会和一般照会两种。由外交部长、副部长、大使、代办、外交代表出面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经签名的,称正式照会。用于正式通知重大事情,如两国关系中承认、建交、断交、复交,国家领导人的变更,大使、领事的更换; 交涉重要问题,象建议缔结条约,召开国际会议,互设领事馆及交涉其它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重要问题; 隆重的礼仪表示,象庆贺、吊唁、通知使节就任、离职以及为了表示对于某一事件的特别重视等。由外交部、大使馆、总领事馆或外交部某个司出面用第三人称写成,加盖机关印章而不签名的称普通照会。它多用于进行一般交涉、通知、办理外交事务及某些交际酬答,如通知批准协定,提出抗议、警告、转送材料,接受邀请,通知假日、丧事等,是一种最常用的外交文书。

☚ 国书   备忘录 ☛
照会

照会

国家间外交往来比较常用的一种文书。一个国家的政府致其他国家的政府的正式外交通知。用以表明立场、态度、意见或通知事项等。通常分为三种:
❶正式照会:用于通知重大事项、交涉重要问题、表示隆重的礼仪等,由外交部长或外交代表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签名。
❷普通照会:使用场合包括进行交涉、通知事项、交际应酬等,由外交部或大使馆用第三人称写成并发出,不签名,只盖机关印章。
❸通知照会:同时送致几个国家的照会。

☚ 全权证书   备忘录 ☛
官府文书

官府文书

朱墨 方书 官书 文记 文奏 簿案
国家之间外交往来的文书:照会 说帖
一个国家通知他国并要求答复的文书:通牒(最后~)
国家间签订的文书:条约
旧时官府间的平行文书:关文 关子
机关互相联系的文书:公函
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案(案牍)
官府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完成公差的文书:甘限文书
旧时官府对下属有所吩咐或勾取的文书:谕票
古代官府声讨、征召的文书:檄(檄书;檄文;文檄;陈琳檄) 露板 露版
紧急檄文:飞檄
征调军队的紧急文书:羽书 羽檄
用作凭证的官方文书:凭文
授予官职的文书:告词 告敕 官告 官诰 除书 除身 除目 任命书
直陈其事谘请裁答的官场文书:记事
朝廷发布的重要文书:高文典册 高文大册 高文大典 高文典策 高文典策 典册高文

☚ 契约   帝王文书 ☛

通知

通知

照(照会;知照;通照) 知会 关白 关知 通报 通白 晓告 晓谕
告知,通知:晓字 晓告 晓谕
告示,通知:晓字
把消息通知人:报信
 把死者去世的消息通知其亲友:讣(讣告;讣报) 报丧 告丧
口头通知:知照 关照 招呼
发公文通知:关行
 行文通知:关牒 通行
用文书通知:关报
 用电报通知:电告
用张榜布告的方式通知:布告
挨户通知:户告(~人晓)
迅速通知:飞咨
一律通知照办:一体知悉 一体知照
没有事先通知、提醒:言之不预
(把事项告诉人知道:通知)

另见:告诉 告知 报告

☚ 通知   传达 ☛

照会note

又称“外交照会”,一国外交部长致另一国外交部长或使馆馆长致驻在国外交部长或外交部长致另一国使馆馆长的正式公文。照会用第一人称,有一定的格式,其内容往往是关于较为重要的事项。


照会

(1)宋代的一种议事规程。对于大臣的重要奏议,经常召集有关人员参与论辩、对勘。《宋史·河渠志三》载,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右正言张商英上奏:“访闻先朝水官孙民先、元祐六年水官贾种民各有河议,乞取索照会。召前后本路监司及经历河事之人,与水官诣都堂反复诘难,务取至当。”这种议事形式,类似后来的课题论证,但它本身只限于行政范畴。清代多用于平行官署间的会同事项,如总督致总兵,知府致直隶州等。(2)外交文书的一种。鸦片战争后,依照《南京条约》有关规定,中英两国外事交往,使用“照会”形式;清朝筹办洋务运动中,与各国事务往来也多使用照会。现存世的如1853年崇纶等给英使包令的照会等。清末成立外务部后,统辖全国外交事务,凡外务部对各国公使、各省行政长官对各国领事的外交事务,均使用照会。照会有别于知会,后者系本国政府间的事项“通知”。

照会

国家间外交往来中用作进行交涉时表明立场、态度、意见或通知等事项的一种文书。其中,由外交部长或外交代表出面、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经签名的,叫做正式照会,用于正式通知重大事情、交涉重要问题、隆重的礼仪表示等; 由外交机关出面,用第三人称写成,盖机关印章而不签名的,叫作普通照会,使用于交涉、通知事项、交际酬答等。

照会

112 照会

国家间外交往来较常用的一种文书。用于表明对交涉问题所持的立场、态度、意见或通知事项等。有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之分。正式照会中叙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承担义务的性质,由外交部长、副部长或外交代表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签名。普通照会用以提出问题或提醒对方就以前的照会或口头接洽予以答复,用第三人称写成,由外交部或大使馆、公使馆等发出,只加盖机关印章而不用个人署名。

☚ 最后通牒   护照 ☛
照会

照会zhaohui

国家间外交往来文书的 一种。用于表明意见、态度、立场或通知事项等。照会一般分为三种:(1)正式照会。在国际习惯中,发送正式照会意味着其中所叙述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往往有承担义务的性质。正式通知重大事情、交涉重要问题、隆重的礼仪表示等用正式照会。用外交部长(副部长)或外交代表的第一人称写成并签名,并开具对方正式职衔。(2)普通照会。形式上没有前者那样正式,使用场合包括进行交涉、通知事项、交际应酬等。普通照会用第三人称写成,由外交部或大使馆、公使馆等发出,单位出面,盖机关印章而不署名,注明“普通照会”字样。常用于提出问题或提醒对方就以前的照会或口头接洽予以答复。(3)通知照会。是同时送至几个国家的照会。

☚ 中立   外交代表 ☛

照会

外交文书的一种。国家用以进行交涉,表明国家意志、立场、态度和通知事项等。由外交部长、外交代表出面用第一人称写成并签名发出的,叫“正式照会”。意味着所叙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由外交部或外交代表机关出面用第三人称写成,加盖机关印章而不签名发出的,称“普通照会”。用于一般交涉、交际往来。

照会

国家之间往来的一种外交文件。用以表明立场、意见、态度或通知事项等。分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2种。正式照会,用于通知重大事项、交涉重要问题等,须称呼对方正式职衔,用第一人称, 由外交部长、副部长或领事馆首长签署。在国际惯例中,发送正式照会意味着其中叙述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普通照会,也称非正式照会,用于提出问题或提醒对方就以前的照会或口头接洽予以答复;采用书信格式,文字简短,用第三人称,以外交部或大使馆、公使名义发出,不签名。

照会

照会

照会是外交通信最常用的文书形式,分正式照会和普通照会两种。正式照会是外交文书中最正式和最严肃的形式,格式也最严格。它用第一人称起草。一般用于国家领导人、外交部长、使馆馆长等高级领导人和高级外交官之间。是国家领导人和高级外交官之间的个人通信,但采用的是非常严肃和公事公办的形式。它需由发文人本人签字,不必盖公章。它只用于处理涉及重要的外交事务和重要的外交礼节事宜。例如: 通知一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如政治制度或国家领导人的变更;通知建交、断交或复交; 就重大问题进行交涉,如条约的签订或修改、国际会议的召开; 履行重要的外交礼仪,如转交国家领导人信件、表示祝贺、慰问或哀悼等等。用以签订双边条约或协议的正式照会,在外交上又称换文。普通照会是用第三人称起草的外交文书。它不是个人与个人间的通信,而是机构与机构间的通信。一般是外交部与外交部、使馆与使馆、使馆与外交部或其它相应机构之间的通信。普通照会可以用来处理外交日常事物 (如申请签证、要求认证、解决房屋问题等),也可用来处理重大的政治问题 (如边界问题)。凡不便由国家领导人或外交代表直接交锋的争执和交涉一般都用普通照会形式,以便有话直说,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提出抗议,以至提出警告等等。所以,许多政治性质的普通照会又称抗议照会。普通照会的使用要比正式照会广泛得多。普通照会不如正式照会正式,但不能认为普通照会都比正式照会不重要。

☚ 幕后外交   照会战 ☛

照会

note

照会

note;notification
本协定应在缔结双方完成各自的法律程序后,以~相互通知,并自最后通知一方~发出之日起生效。After mutual notifications of the completion of legal procedures by the Contracting Parties,the present Agreement shall enter into force on the date of the later notification./提出~present (or deliver,address)a note (to a foreign embassy,ministry or government)/递交~present (or deliver,address)a note/交换~exchange notes/答复~(复照)note of reply;note in reply/待示~ note ad referenum/附随~ covering note/抗议~note of protest/普通~note verbale[法]/正式~personal note(外长或馆长本人署名的照会);formal(or official)note;note officielle[法]/~美国驻华使馆present a note to the US Embassy in Chin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5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