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焮2;𤴾;臖ɕin213xin213由病变初起或受病变部位影响而引起身体不适或疼痛。隋巢元方《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卷九《热病毒攻手足候》: “今毒气从腑脏而出,循于经络,攻于手足,故手足指皆肿赤焮痛也。” 宋佚名《异闻总录》卷四: “及寤,已晓,无所见,摩处皆青黑,焮痛累日而后复初。”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吓痈》: “吓痈七情郁火成,脐上三寸粟微红,暴肿焮痛二七溃,顶陷色黑溃迟凶。”清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 “老毛病焮天晴落雨。” 民国二十四年《重修镇原县志》卷二《舆地志下·物产》: “马齿菜有赤白二种,多年恶疮或焮痛不已,及胫疮臁疮焮痒不可堪者,捣烂马齿傅上即瘥。”今仍谓身体某个部位隐痛不适为“焮起痛”,因受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叫 “焮起的”。 亦作“𤴾”。《龙龛手镜·疒部》: “𤴾、㾙, 香靳反, 疮中冷也。 二同。”此或谓生疮之处在发病过程中给人的感觉。又作“臖”。《玉篇·肉部》: “臖,肿痛也。”《广韵·证韵》: “臖,肿起。”宋佚名 《新增词林要韵》十五清明去声: “臖,肿起核也。”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一《土言》: “疮肿起曰臖。兴去声。” 民国十四年《阳江志》卷七《地理志七·风俗附方言》:“疮起肿曰臖。兴去声。” 民国二十三年《恩平县志》卷四《舆地三·风俗·方言》: “疮肿起曰臖。兴去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