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第二次鸦片战争 亦称英法联军之役。 1856-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1853年(咸丰三年),英国为扩大在鸦片战争中所得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修改《南京条约》等有关条款未果,又于1854、1856年联合美、法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亦趁此提出海路通商要求,均被清廷拒绝,英国即决心诉诸战争。 1856年10月,英国蓄意制造“亚罗号事件”,兵犯广州,挑起战争。 两广总督叶名琛不作战守,致英军一度攻入广州城,后因受到中国军民抗击,乃退踞虎门待援。 次年,英国政府任命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扩大战争,同年照会法、美、俄提议联合出兵。法国即借口“马神甫事件”,派葛罗为全权专使率军来华,与英国组成联军参战。 美、俄亦派专使配合行动。12月,英法联军5600余人攻陷广州,俘叶名琛。自此占领广州近4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北上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咸丰帝急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赴津谈判,签订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俄、美以“调停”有功,亦得签中俄、中美《天津条约》,俄国还趁机胁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中俄瑷珲条约》,桂良等又在上海与英、法、美3国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但英、法侵略者并不以为满足。1859年6月,英、法、美3国公使率舰队赴京换约,清政府通知由北塘登陆,英法公使存心寻衅,坚持从大沽溯白河前往北京,并突然袭击大沽炮台。 僧格林沁指挥守军反击,联军被击沉、击伤多艘舰艇,伤亡近500人,在美舰掩护下败走。次年,英、法组成新的侵华联军2.5万余人再犯大沽口,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炮台,进占天津。 清政府急派桂良等与联军议和,英、法侵略者百般要挟,致谈判破裂,双方再战于张家湾、八里桥。清军败退,咸丰帝奔热河,任命恭亲王奕诉媾和。 联军洗劫圆明园、万寿山等处后,侵入北京。经俄公使“斡旋”,奕诉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北京条约》,并批准《天津条约》。 沙俄又胁迫奕诉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并同意批准“瑷珲条约”。至此战争结束。 中国由是被割去大片领土,丧失大量主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