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霜霉病tobacco blue mold由烟草霜霉引起,主要为害烟草叶片,并系统侵染根、茎维管束的一种真菌病害。1891年科布(Nathan AugustusCobb)首次在澳大利亚报道。1932年美国和整个北美洲大流行。烟草传入欧洲500多年,从1958年起仅在英国三处温室、荷兰的一块烟田和温室发现。1960年已传至欧洲大部分烟区。被列为中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 分布和为害 除亚洲的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及南部非洲尚未发现外在世界95个产烟国中大多数国家都发现此病。仅中欧因霜霉病损失约2500万美元。1961年欧洲希腊和亚洲土耳其同时发现。当时希腊教会敦促农民施用杀菌剂,军队用喷火器销毁发病严重的病苗。1962年首次在亚洲以色列和伊朗,以及北非阿尔及利亚、突尼斯造成较大损失。 烟草各生育期均可受害。干燥天气苗期受害很像缺氮,叶尖微黄,虫背有不规则小病斑,叶片皱缩或扭曲。湿度大时,叶片出现明显黄色斑点,叶片背面病斑初生茂密白色至灰白色霉层,后呈蓝灰色霉层,即病菌孢囊梗与孢子囊。受害严重的烟苗,整株致死,变成浅褐色。成株期叶片先产生黄色病斑,病斑多时常合并成浅褐色坏死斑块。天气干燥病斑变薄,干裂穿孔。重病叶片常皱缩、扭曲。叶背病斑产生茂密的灰白色或蓝灰色霉层。病斑还可出现在芽、花以及蒴果上。严重时病菌从叶片主脉侵染叶柄达烟茎、根内的维管束,使其变色呈褐色长条斑。系统侵染的烟株轻微矮化或严重矮化,有时出现萎蔫。气候适宜时,病菌毁坏所有烟株。在晾房里的烟叶霜霉病仍继续为害。直到烟叶晾干或死亡才停止发展。 病因 病原物为烟草霜霉(Peronospora tabaci-na Adam),属卵菌,霜霉目,是一种专性寄生菌。菌丝无隔,多核管状。无性态产生孢子囊和孢囊梗。孢囊梗树枝状,无色,长450~750微米,二叉分枝,末端微弯,尖锐,其上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透明,柠檬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7~28×13~17(微米)。孢子囊一般在15~21℃,大量产生,最高为30℃,最低为2℃,适温为16.7℃。孢子囊萌发适温为15~20℃,在7.2℃时亦有萌发。孢子囊萌发对湿度要求很高,相对湿度低于95%时不萌发,相对湿度在98.5%以上及叶片上有水膜时萌发最多。 有性生殖产生卵孢子,在已死的病叶叶肉组织内产生,也可存在叶柄、茎、根、蒴果和种皮中。卵孢子成熟后红褐色,周围有光滑或稍粗糙的外膜,有时因干燥收缩而形成棱角状皱纹。卵孢子集中在病株下部叶片的叶脉两侧,接触地面的叶片较多,特别是病叶被土埋的部位更多。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1963年测定,卵孢子大小为23.8~35.7微米,平均为30.7微米。 据保加利亚报道,卵孢子形成48天后于20~27℃发芽。在土壤表面越冬的卵孢子,12月初于23℃下4~7天内发芽。埋在土中10厘米深的烟茎内的卵孢子,第二年3月中旬发芽。另有报道50个月龄的卵孢子仍可萌发侵染烟草。卵孢子抗逆性强,有人将200千克烟叶在80℃下烘烤4小时,再放到35℃,相对湿度为50%~60%下经过发酵后,其上的卵孢子仍有侵染能力。 澳大利亚发现霜霉菌的3个可区别的生态型。匈亚利也发现一个致病强,孢囊孢子以螺旋式芽管萌发的新株系。近年美国出现耐高温,侵染苗床和大田烟草的菌株,是否属新株系尚未肯定。目前在中美洲的墨西哥、古巴已经产生抗甲霜灵的新小种。 霜霉病菌对烟草属有关种的接种反应,结果不尽相同。这可能由各大洲之间的霜霉菌生理小种或株系不同所致。此菌除为害烟草外,还侵染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等茄科植物及某些杂草。 夜间温度接近10℃,白天温度在21℃左右,常有露水或间歇小雨,叶面保持潮湿以及阴天、光照弱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施氮肥过多使烟株柔嫩多汁,都是霜霉病发生与流行的有利条件。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世界各地冬季较温暖的地区,如澳大利亚、美国南部和地中海沿岸等地,病菌可以在病株上越冬。环境条件适宜时此菌在病叶上产生大量孢子囊,被风吹落到邻近烟株叶片上,如有水分孢子囊迅速萌发,2~4小时内侵入叶片,5~7天出现明显症状。被侵染叶片4~17天可产生孢子囊,以侵入后7~8天产生最多。病菌除引起局部侵染外,在无霜冻或无低温的地方,菌丝在系统侵染的烟株内越冬,翌年春季,病菌产生新的孢子囊。 卵孢子在病组织中形成,在土壤内越冬。卵孢子萌发后开始初次侵染,成为苗期主要侵染来源,其侵染方式还不清楚。风是孢子囊传播的主要媒介。有风时孢子囊的传播距离可达75~150公里,甚至更远。据报道美国肯塔基州的孢子囊可导致加拿大烟草霜霉病大爆发。移栽到大田的病苗,如气候条件适宜,将成为中心病株。此外,田间操作、农具、牲畜、烟草样品和飞机,均可散布孢子囊。病叶分解之后,卵孢子留在土壤中,经流水可在当地传播。 病害控制 烟草霜霉病防治较困难,所需费用高,尤其环境条件有利发病的地区更是如此。其主要防治措施如下: ❶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霜霉病传入无病区: 不直接引种重病国家的烟草种子。对进口的观赏烟株,以及烟叶商品和种子应严加检验,如发现样品中有霜霉病菌,要按国际植物检疫条例进行烧毁或退回。 ❷药剂防治。在美国和欧洲用代森锌,代森锰或福美铁作预防喷洒防治苗床病害。近年用25%甲霜灵(瑞毒霉)可湿性粉剂喷洒有特效,霜霉菌在一些中美洲国家目前已产生抗甲霜灵的新小种。 ❸栽培防治。注意苗床卫生,收获后尽快割去烟茎,作物残体深翻土中或烧毁。阻止权烟生长,摧毁自生烟株,大田不重茬,使用净肥,加大株行距,消除杂草。 ❹种植抗病品种。1970年美国培育出两个新的抗病品种“Sirone”和“Sirogo”,对澳大利亚的APT-1菌株高抗。1987年美国又用花药培养并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Nc-BMR-42”和“Nc-BMR-90”两个推广新品系,对病菌的侵入、增殖和产孢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墨西哥抗甲霜灵新小种同样具有抗性。 此外,美国近年用烟草霜霉的弱致病力菌株诱导烟株产生抗烟草霜霉病能力和用TMV诱导烟草产生可以通过种子传递对霜霉病的抗性,为霜霉病防治开辟了新途径。 烟草霜霉病tobacco downy mildew烟草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进境检疫对象。病原物是鞭毛菌亚门的烟草霜霉菌(Peronospora tabacina Adam.)。美洲型株系主要侵染幼苗叶片,一般不危害茎部;澳洲型可侵染幼苗和成株的茎,并能形成系统侵染。受害烟草幼苗的叶片出现浅黄色、水渍状小点,相互连接成浅褐色不规划则形斑,病叶皱缩、下垂,背面产生浅灰色或浅蓝色霜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天气阴冷时发病迅速,病苗变成褐色,成片死亡。大田病株叶片出现黄色圆斑,常相互连接成浅褐色坏死斑,病叶皱缩扭曲,常发生系统侵染,茎、叶脉及根维管束变色,病株矮小并萎蔫,叶窄而小。病菌发育适温15~21℃,在无霜冻地区以菌丝体在系统感染的烟株内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囊经风雨、流水和农事活动传播。种子亦可带菌。卵孢子可在病残体内和土壤中越冬,但其侵染方式尚不清楚。长时间阴湿低温、过量施用氮肥,有利于病害流行。应严格实行检疫制度,并采取选用抗病品种、清洁田园和喷药保护等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