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洗、熏眼法
点、洗、熏眼三法是用药物制成水、散、膏、锭等不同剂型,治疗外障眼病的常用方法。早在晋代《肘后方》中就记载用盐汤洗眼治目卒痛;用矾石和枣膏制成膏剂,治目中风肿;用贝齿、珍珠制成散剂治目病。《千金要方》记载用羊肝置于铜器内煮后熏眼等方法。根据病情选用不同功用的药物组成,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活血消肿、理气止痛、燥湿收敛、破积散瘀等治法。
属热毒侵淫于目者,如椒疮、粟疮、暴风客热、天行赤眼、眼部烧伤及黑睛生翳等症。可用清热泻火之品,如秦皮、黄连、栀子、黄柏、龙胆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犀角、牛黄等。常用方如秦皮汤(《外台秘要》)、点眼金丝膏(《圣济总录》)、立胜散(《三因方》)、朱砂煎(《秘传眼科龙木论》)、西瓜霜合剂、10%黄连眼药水、龙脑黄连膏 (《原机启微》)、犀黄散 (《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烧伤眼药水及膏。
属风热犯目者,如目赤眵泪、刺痒不适等,宜选用清热祛风之品,如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薄荷等。常用方如经验洗眼散(《银海精微》)、洗眼青皮汤(《审视瑶函》)、硝炉散(《经验眼科秘书》)。
属瘀血凝滞者,如赤丝虬脉、胞睑瘀肿,白睛溢血等,可选用活血行瘀之药,如归尾、赤芍、红花、桃仁等。常用方如局方汤泡散(《和剂局方》)。
属风、湿、热等邪为患者,如睑弦赤烂,隐涩刺痒,宜选用清热除湿,祛风止痒之品。如地肤子、五倍子、苦参、白蒺藜、蕤仁、明矾、防风等。常用方如赤眼神效八宝丹(《异授眼科》)。
若为胬肉攀睛,老膜障翳,宜选破积散瘀之味,如硇砂、铜绿、轻粉、白丁香等,常用方如吹霞散(《审视瑶函》)、神仙碧霞丹(《审视瑶函》)、八仙丹(《银海精微》),因其祛腐力竣,不可多用,否则有伤目损睛之弊。
如气滞血凝而目痛难忍者,属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宜用理气行瘀止痛之剂,如乳香、没药、五灵脂、郁金等。
如因寒邪凝滞,宜温通散寒,可选用川椒、肉桂、干姜之类。此类药物辛辣性燥,不宜多用,尤其不可用于黑睛新翳之上。
点眼法: 病人坐于避风静处,头部仰起,双目上视,将下眼睑向下掰开,使所点药液滴入睑内1~2滴,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液均匀分布于眼内,令患者用手指压住大眦泪窍处,闭目仰面数分钟,待药力已行,再渐渐睁眼。每日一般点3~4次,遇有急重者,可每隔数分钟或半小时点眼一次,酌情而定。如果用锭剂点眼时,先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将其研磨调匀后用小玻璃棒蘸以点眼。如用散剂点眼,亦可用小玻璃棒一端沾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少量,点入眼下睑之内眦部,闭目休息。点眼以后,患者以手指按摩鱼尾穴数次,以助行其气血,闭目数分钟,俟药力已行,即可睁眼。若点散剂时,闭目时间,应适当延长,俟药物逐渐溶化,以发挥更好的功效。
熏眼法: 与洗眼法,在临床中常合并使用,先用煮沸后药液的热气熏眼,待药液凉至温热时再洗眼。所以又常合称为熏洗法。熏洗法还有借助药液的温热作用,不仅有疏邪导滞之功,而且可使眼部气血流畅,目得润养,起到扶正达邪的作用。使用方法。民间常在煎药锅上作一盖板,用硬纸板或薄木板均可,盖板上开一个孔洞,洞口大小与眼框骨大小相同。双眼熏时,可开两个相同的洞孔。等药液煎熬毕后,将盖板覆盖在药锅口上,患眼接近洞口,如属眼睑疾患,闭目即可,如病在白睛、两眦或黑睛则不断作瞬目动作,以利药气升腾于目内。熏眼时应注意药汽较热时,不要烫伤眼目。熏眼完毕,待温热时,取其澄清液,用眼杯,或棉花、纱布,蘸水洗眼。每日3次,每次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