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火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火藥器部 > 火毬 > 火毬 火毬 huǒqiú 燃燒性球形火器。用紙布等作殼,内裝火藥及其他有毒、發烟物質,亦可摻入鐵蒺藜、碎磁片、小紙炮、地鼠(點燃後竄飛之小型火器)等,外塗瀝青、松脂等可燃性防潮劑。始以鐵錐烙透發火,後改爲點燃引信發火。用炮或人力抛至敵處,球體爆碎,産生燃燒、發烟、致毒與設障等功能。主以焚燒敵之城壘車船等,亦可殺傷與驚擾敵軍。創始於北宋初。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載有火毬、霹靂火毬、蒺藜火毬、毒藥烟毬、烟毬等多種。火毬類爲宋、金、元時主要火器,曾廣泛用於戰争。因其製造簡易,實用方便,故至明清仍裝備於軍隊。《宋史·兵志十一》:“〔咸平三年〕八月,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製火箭、火毬、火蒺藜。”《清朝通典·兵十一》:“火器,大者曰礮……小者曰鳥鎗、曰火甎、曰火毬。”參閲明·茅元儀《武備志·火器圖說》。 火球huǒ qiú旧时糖果业谓糖山楂。《切口·卖糖果者》:“火球: 糖山楂也。” 火球古代球形火器的通称。在宋、金、元的史书中,又称为火炮。火球是中国最早用于作战的火器之一。 《宋史·兵志十一》记载:咸平三年(1000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献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庆历四年(1044年)成书的《武经总要》卷十一和卷十二中,也刊载了几种代表性的火球,如蒺藜火球、霹雳火球、毒药火球和烟球等。火球的外壳多用纸或布糊线,内装火药和其他各种药料、杂物,外用沥青、松脂和黄蜡等防潮剂涂厚密封,其大小各不相同。作战时,先用烧红的铁锥烙透球壳,再用抛石机将其抛射至敌方爆裂,产生燃烧、遮障、毒杀等作用。 火球fire ball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