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灌溉小气候效应guangai xiaoqihou xiaoyingmicroclimaticeffects of irrigation在土壤浅地层(0~40厘米深)和贴地气层(0~200厘米高)中, 因灌溉而引起的农田水热状况的变化。由于灌溉水的作用, 使土壤和贴地气层的热学特性以及地表面的辐射平衡发生变化。灌溉使地表颜色变深, 地面反射率减小, 同时空气中水汽含量增加, 使地面有效辐射减小, 导致灌溉地的辐射平衡值增大, 从而影响了地面热量平衡各项的比例, 特别是潜热交换项显著增大。 灌溉地的辐射平衡, 比未灌溉地大。从清晨到中午前后, 灌溉地比未灌溉地土壤热交换小, 但下午到傍晚, 便逐渐转为负值, 到了夜间, 灌溉地就比未灌溉地大了。在午后高温时期, 灌溉地上形成逆温, 其乱流热交换反而由空气输向地面。而未灌溉地上则仍由地面输向空气,灌溉地上的蒸发耗热比未灌溉地大,灌溉地上的辐射平衡大部分用于蒸发耗热。灌溉地与未灌溉地的热量平衡各分量差异, 在中午最大, 傍晚后趋于和缓, 夜间则最小。白天灌溉地的土壤温度较低,这是因为灌溉使土壤的容积热容量和导热率增大。灌溉地的容积热容量比未灌溉地约大0.4倍, 导热率约大1.5倍。灌溉地白天吸收太阳辐射, 虽比未灌地多, 但由于容积热容量和导热率大, 热量贮存和向下输送都较大, 使表层土温较低。夜间, 灌溉地有效辐射比未灌溉地略大, 但因下层热量向上层输送较快。所以, 灌溉地夜间降温也比未灌溉地缓和,温度较高,灌溉地的地表温度日较差要比未灌溉地的小。根据北京1956年4月20日的观测资料, 灌溉地的地表温度日较差为14.0℃, 未灌溉地则为23.7℃; 在5厘米深度处, 灌溉地日较差为8.0℃, 而未灌溉地则为9.6℃。随着深度的增加, 这种差异也随之减小, 到40厘米深处差异就不明显了。灌溉地蒸发耗热大, 使乱流热交换减小,削弱了空气的增温作用,因而在白昼高温阶段,灌溉地上的气温比未灌溉地的低;反之,在低温阶段,由于灌溉地辐射冷却缓和,并且贴地气层中水汽含量多,使灌溉地的气温要比未灌溉地的高。这种灌溉地的气温效应,在越紧贴地面的气层中越为明显。由于高温阶段的增温不多,低温阶段的降温也不多,所以灌溉地上的气温日较差减小。灌溉不仅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使土壤湿度增大,而且对贴地气层中水分状况,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灌溉地上,由于蒸发加强和白天气温较低,使空气的绝对湿度与相对湿度都增大。并且,最大差别发生在最高温度出现前后的13~15时之间和100厘米以下的气层内。一般说来,灌溉的面积愈大、土壤颜色愈浅、土质愈松和天气愈干燥,灌溉所引起的小气候效应就愈大;离地面深度愈深、离地面高度愈高和离灌溉时间愈长,灌溉的小气候效应也就愈小。到某一深度和高度,往后延长到某一时期,这种效应也就消失了。 灌溉的小气候效应,在农业生产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早春时期,气温较低,白天在稻秧田里灌浅水,晚上灌深水,这样可提高水温、地温和气温,以防止秧苗遭受冷害。炎夏季节辐射强烈,气温很高, 白天灌深水,可降低水温、地温和气温,以促进晚稻秋苗返青。北方小麦冬灌(又称灌冬水、封冻水、冻水),是防止冬麦受冻和春季受害常用的措施。冬灌的麦田比未冬灌的麦田的地温一般高1~2℃,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