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激素作用机理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激素作用机理 激素作用机理激素在血循环中存在的量极微,例如蛋白质激素在血循环中的浓度为10-10~10-12mol/L,类固醇激素的浓度为10-6~10-9mol/L,但它们产生的生理效应都很显著。激素通过以下两种作用而产生生理效应: 图1 激素通过细胞膜上受体的作用机理 1958年Sutherland首次从加肾上腺素或胰高糖素的肝匀浆中分离出cAMP,此物质系细胞膜中的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于胞浆中的ATP所生成,胞浆中的磷酸二酯酶则催化cAMP的磷酸二酯键的水解,生成5′-腺苷酸而失活。腺苷酸环化酶存在于哺乳动物的所有组织细胞中 (成熟红细胞例外) 是细胞膜中的一种靠近内侧的嵌入蛋白质,它紧密地与靠近膜外侧的另一种嵌入蛋白质即激素的受体相联系。 以肾上腺素和胰高糖素对肝细胞和脂肪细胞的作用为例,其作用机理如图2、图3。 蛋白激酶是催化蛋白质(包括酶)发生磷酸化作用的一类酶,被催化的酶有的经磷酸化作用后从无活性变为有活性,如磷酸化酶b激酶和脂肪酶,但也有的酶经磷酸化作用后从有活性变为无活性,如糖原合成酶。 图2 肾上腺素和胰高糖素对肝细胞作用机理 图3 肾上腺素和胰高糖素对脂肪细胞作用机理 从上面可以看到这类激素在靶细胞内所引起的作用都会引起cAMP的增加,因此cAMP是“第二信使”(激素是第一信使)。 在许多情况下,发现这类激素的作用还必需有Ca2+的存在,因此认为Ca2+是另一个第二信使。另一种环核苷酸,即环磷酸鸟苷 (cGMP)也被认为是一种第二信使,并且它的浓度增减往往与cAMP相反,两者有拮抗作用,其关系与祖国医学中的“阴阳学说”有某些相似。 通过细胞内受体的作用机理 类固醇激素随血液抵达靶细胞后,并不停留在细胞表面,而是通过细胞膜扩散进入到细胞内。细胞浆中存在着可溶性的各种类固醇激素的受体,可以特异地和它相应的类固醇激素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经过一定的构象的变化后,可以进入细胞核与染色质某部位基因区结合,从而促进某些mRNA的转录合成。所合成的mRNA离开胞核到胞浆中与核糖体结合,引起特异蛋白质的合成,于是产生了激素的特定生理效应。(图4) 甲状腺激素随血流抵达靶细胞后,也是通过细胞模扩散到细胞内去的,但目前尚未能在细胞浆中发现特异的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肝、肾等的细胞核及线粒体上发现有甲状腺激素的受体,其详细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图4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理 ☚ 激素 甲状腺激素 ☛ 激素作用机理 激素作用机理激素作用于靶细胞而发生强大生物效应已较明确,但其作用部位、如何起生理或病理生理作用,其机理与方式等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激素必须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方可起生物效应。受体是激素起作用的部位,有非常高的专一性和特异性,可位于靶细胞膜、核或胞液中,受体的性质大都是蛋白质(糖蛋白或脂蛋白)。目前就受体部位、激素化学结构及已知的作用方式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但尚有不少激素的确切作用机理未明,或可能尚有其他作用方式。
*可能不通过cAMP △于黄体细胞中PGF2α降低cAMP表中简称可查本卷略语检索表。 部反应均受Mg++激活,也受钙(Ca++)离子的调节。当Ca++浓度升高时对cAMP的生成起抑制作用而对磷酸二酯酶则起促进作用,故cAMP将降低。Ca++本身在调钙素的结合下起反应,故有人将Ca++称为第二信使。 cAMP的生理作用 许多肽类激素均使细胞内cAMP升高,据目前所知,由于不同细胞内有不同的酶系,发生不同的生理作用。但首先cAMP将激活蛋白激酶,然后再激活一系列的磷酸化酶等而起作用。 (1) 蛋白激酶的激活过程:受cAMP激活的蛋白激酶又称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由二个亚基组成,一是催化亚基,有催化蛋白质磷酸化作用,另一是调节亚基,是前者的抑制物。当此二亚基结合时,酶呈抑制状态。当cAMP和调节亚基结合,使催化亚基脱离时,起激活蛋白激酶作用(图1)。
(2)蛋白激酶的催化作用:酶蛋白磷酸化后,其活性可被激活或抑制。如磷酸化酶b激酶受蛋白激酶激活后,利用ATP将无活性磷酸化酶b磷酸化,成为有活性的磷酸化酶a,促进糖原分解.糖原合成酶Ⅰ则可经磷酸化而抑制糖原合成。同样,蛋白激酶也可使脂肪酶等激活或
因此,除前述cAMP学说外,还有cGMP学说,Ca++作为第二信使学说。cGMP广泛分布于很多组织,但其浓度较cAMP小数倍至数十倍。目前已认为cGMP是胆碱能神经M受体的突触后递质,可能和某些激素信息传递有关,如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似乎以cGMP为第二信使。胰岛素在降低肝和脂肪细胞中cAMP的同时,cGMP常升高,但此作用似有赖于Ca++的存在,故在胰岛素作用机理中cGMP作为第二信使的认识几乎已被否定。Ca++可促进磷酸化酶b激酶的活性,也可激活脂肪酶等,故有人提出作为某些肽类激素的第二信使,如胰岛素作用于靶细胞并不引起cAMP变化,而首先使膜上结合的Ca++发生置换,改变膜的稳定性,促进葡萄糖和钾离子等进入细胞内,同时抑制胞内Ca++外溢,导致细胞内Ca++上升,明显抑制蛋白激酶活性,继而促进磷酸化而发生生理作用,但此说也未被普遍接受。近年来尚有提示进入细胞内的肽类激素,已用电镜自动放射显影术证明,如胰岛素、催乳素、甲状旁腺激素、表皮生长因子等进入细胞内,起生物效应而后者可能直接作用于核。因此胰岛素不仅作用于细胞膜受体,促进葡萄糖等进入细胞与酶系活动,而且进入细胞内与核、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结合,导致DNA、RNA和蛋白质等合成。目前胰岛素受体已知为糖蛋白,但其化学结构仅初步明确(类似免疫球蛋白),其作用机理等尚在研究中。 为了总结上述细胞膜上受体类型的多肽类作用机理,举胰高糖素为例以图2说明如下。 图2 示胰高糖素、邻苯二酚胺作用于肝细胞膜特异性受体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经肝静脉输出,从而纠正低血糖症3′,5′-cAMP,3′,5′-环化腺苷一磷酸 P~P高能磷酸键p1无机磷酸基 Ⓡ调节亚单位 Ⓒ催化亚单位 ⊕示促进 ⊖示抑制 通过细胞液受体调节 此组包括类固醇激素 (性激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维生素D族激素。此组类固醇激素属脂溶性,在血循环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而运转,但仅有极小游离部分能进入细胞而发生作用。目前以雌二醇与孕酮对子宫和输卵管的实验研究比较详细,皮质醇、醛固醇则可能有类似机理。兹将此类甾体激素作用机理概述如下: 甾体激素与胞浆内受体结合而入核过程 甾体激素属脂溶性,故能通过细胞膜进入胞液,与受体蛋白结合(属可逆性共价键结合),亦具有高度特异性与亲和力。如子宫中雌二醇受体仅能与具有生理功能的雌二醇-17β结合,却不能与无活性的异构体雌二醇-17α结合,可见其高度特异性与生理功能相关。当激素受体结合后入核前尚须改变其构型,形成一有利于与染色体有高度亲和力的结构,如雌二醇受体复合物在胞液中为4S,分子量约75,000~80,000道尔登,入细胞核后则为5S,分子量为133,000,故核内激素受体结合成的复合物具有活性,能与染色质结合,称为活性复合物。 活性复合物对染色质的作用 此活性复合物与靶细胞内核中染色质的结合亦有高度特异性和亲和力。如孕酮的活性复合物仅能与子宫和输卵管靶细胞的染色质结合,不能与心、肺、脾、肠等非靶细胞的染色质结合,且此种高度特异性结合的染色质上还有二种特定的接受部位: ❶ DNA接受部位:活性复合物可直接与DNA结合。但只有小量复合物能与DNA的一些特异部位进行较高亲和力的结合,改变DNA构型,有利于基因转录。 ❷非组蛋白接受部位:即酸性蛋白AP3,含有丝氨酸,磷酸化程度较高,带负电荷,可与带正电荷的碱性组蛋白相互作用,去除覆盖在DNA分子上的蛋白质阻抑,使DNA上某一基团活化,随后将活性复合物中的A亚基解离,并与DNA相互作用,使一分子RNA聚合酶在DNA上开始转录,产生一单链信息核糖核酸(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诱导蛋白。此诱导蛋白能活化RNA聚合酶,促进核内各种RNA合成,包括mRNA、rRNA、tRNA,进而加速各种蛋白质合成,发生生理效应。如孕酮作用于输卵管时,活性复合物入细胞核分成A、B两个亚基,分别与DNA及非组蛋白结合后促进转录,诱导特异蛋白质的合成,即卵白蛋白,又称抗生物素蛋白。 通过核内受体调节 据近年研究已知甲状腺激素受体在核内,其作用机理,较近似于类固醇激素,但也有不同。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入血循环运转时,绝大部分(>99.5%)亦与糖蛋白结合成甲状腺激素结合蛋白(TBG),但起生理作用的是游离部分的T3、T4,尤其是T3是进入核后与蛋白质结合成复合物的成分。当甲状腺激素T4、T3进入细胞液后,T4转化为T3及其他脱碘代谢产物,部分T3与胞液内某些蛋白结合,其余入核与核内受体蛋白(酸性的非组蛋白)结合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再与染色质中DNA结合通过转录而形成RNA多糖、rRNA、tRNA,再通过翻译成成熟的mRNA,出核,作用于胞浆中蛋白质酶系而起生理效应。 ☚ 激素分类 激素分泌调节(反馈作用)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