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人参败毒散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人参败毒散 【方源】: 《局方》卷二。 【异名】: 败毒散(《活人书》卷十七)、羌活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一)、十味汤(《圣济总录》卷一七四)、人参前胡散(《鸡峰》卷五)。 【组成】: 柴胡(去苗) 甘草(爁) 桔梗 人参(去芦) 芎 茯苓(去皮) 枳壳(去瓤,麸炒) 前胡(去苗,洗)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各三十两 【用法】: 上为粗末。 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 。【功用】:❶ 《医方集解》:扶正匡邪,疏导经络,表散邪滞。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正气不足,憎寒壮热,头痛项强,身体烦疼,无汗,胸膈痞满,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苔白腻,脉浮软者。 也用于疮疡、痢疾等病证初起,见有上述症状者。 ❶ 《局方》:伤寒时气,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风痰头痛,呕哕寒热。 寻常风眩,拘倦。 ❹ 《外科经验方》:痈疽、疔肿、发背、乳痈等证,憎寒壮热,甚至头痛拘急,状似伤寒者。 ❻ 《准绳·幼科》:小儿风热瘙痒,顽核毒疮。 ❽ 《痘科类编释意》:痘毒壅遏,出不快,发不透。及靥后痘疔溃成坑,见筋骨者。 ❾ 《医方集解》:时气疫疠,岚瘴鬼疟,或声如蛙鸣,赤眼口疮,湿毒流注,脚肿腮肿,喉痹毒痢。 【宜忌】: 《温病条辨》叶霖按:非夹表证不可用。 【方论选录】: ❶ 《寓意草》:伤寒病有宜用人参入药者,其辨不可不明。 若元气素虚之人,药虽外行,气从中馁。轻者半出不出,留连为困;重者随元气缩入,发热无休。 所以虚弱之体,必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 亟乘邪气未陷时,尽力峻攻,庶克有济。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参一味,力致开合,始则鼓舞羌、独、柴、前,各走其经,而与热毒分解之门;继而调御津精血气,各守其乡,以断邪气复入之路。 以非时之邪,混厕经中,屡行疏表不应,邪伏幽隐不出,非藉人参之大力,不能载之外泄也。 于是各建其长,以收全功,皆赖人参之大力,驾驭其间耳。至于治痢用此者,比喻氏逆流挽舟之法,以邪从表而陷里,仍使里而出表也。 。【临证举例】:❶ 时行瘟病 《寓意草》:嘉靖己未,五六七月间,江南淮北,在处患时行瘟热病,沿门阖境,传染相似,用本方倍人参,去前胡、独活,服者尽效,全无过失。 万历戊子己丑年,时疫盛行,凡服本方发表者,无不全活。 《江苏中医》(1962;8∶24):王某,男,患痢疾,前医用白头翁、芩、连等药证情趋重,病延一周,里急后重,肛门下脱,畏风憎寒,脉弦紧,苔白厚腻,经用人参败毒散原方,每用四钱,研末煎服,一剂而汗出畅适,痢下减轻,三服即痢止痛除,其病如失。后以香砂六君法调治而愈。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