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滹南诗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

金王若虚作。三卷。论诗强调以意为主,提倡写真性情、真事物。要求辞达理顺,反对“经营过深”, “雕琢太甚”。推崇杜甫、白居易、苏轼,反对黄庭坚“夺胎换骨”, “点铁成金”之说,认为不过是“剽窃之黠者耳”。这些观点都有可取之处。近人丁福保收入所辑《历代诗话续编》,有中华书局1983年本。

☚ 沧浪诗话   后村诗话 ☛
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

诗话著作。金王若虚撰。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内有《诗话》三卷、《文辨》四卷。其《诗话》辑出单行者,即题为《滹南诗话》。该书三卷,共八十九则,内容以评论为主,大抵上卷多论唐诗,中、下卷多论苏轼、黄庭坚诗,并对前人诗话及诗学见解发表意见。王若虚论诗受其舅父周昂的影响很大。卷上云:“吾舅尝论诗云:‘文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可谓深中其病矣。”周昂这段话,其实也是王若虚论诗的基本观点。由此出发,他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主张诗歌要反映真实的情性:“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正理也。”求“真”是他对待诗文创作的一贯主张。而他所求的“真”,是在“形似”基础上达到“神似”的“真”:“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夫所贵于画者,为其似耳。画而不似,则如勿画。命题而赋诗,不必此诗果为何语。然则坡之论非欤? 曰:论妙于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不窘于题,而要不失其题。如是而已耳。”这实际上是要求艺术表现的真实。所以他认为对杜甫《饮中八仙歌》称李白“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两句,不必去斤斤追究“上船”是否实指,“大抵一时之事,不尽可考。不知太白凡几醉,明皇凡几召,而千载之后,必于传记求其证邪? 且此等不知,亦何害也?”这表明他强调的“真”,是顾及到诗歌艺术表现规律的。从形式上来说,王若虚主张“随物赋形”,遣词造语用事都应服从于表达内容的需要,不应“以一律限之”。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极力推崇白居易和苏轼,称:“乐天之诗,情致曲尽,人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此岂撚断吟须、悲鸣口吻者之所能至哉!”又称:“东坡,文中龙也。理妙万物,气吞九州,纵横奔放,若游戏然,莫可测其端倪。”而对黄庭坚和江西诗派特别不满,称:“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并给予“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说以严厉的批评:“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应当指出:王若虚反对形式主义诗风,但并不忽视形式技巧。他对黄庭坚许多具体诗作所作的批评,恰恰是从语法修辞角度来提的。另外,朱弁《风月堂诗话》曾称江西诗派“用崑体功夫,而造老杜浑全之地”,王若虚则指出:“予谓用崑体功夫,必不能造老杜之浑全,而至老杜之地者,亦无事乎崑体功夫。”这些见解,都较深刻。只是他把话说得过于绝对,完全割断黄诗与杜诗的联系,无视形式技巧自身的继承关系。对黄庭坚在宋诗发展上的贡献和江西诗派在形式技巧上所作的探索,未能给予应有的估价。而在对具体诗作的评论上,又多从一字一句着眼,有时不免流于琐碎刻细。这些,是《滹南诗话》的不足之处。有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校点本、《历代诗话续编》本。

☚ 精选古今名贤丛话诗林广记   归潜志 ☛

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三卷《金王若虚》。若虚字从之,其诗学盖得自其舅周德卿。德卿诗学杜者也,故若虚之论诗亦尊杜。(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目录提要》)


滹南诗话 - 文学词典 - 可可诗词网

滹南诗话

诗话。三卷。金王若虚撰。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集一卷。其中包括《诗话》三卷,单行本题为《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共八十九则。上卷多论唐诗,中、下卷多论宋代苏轼和黄庭坚诗。作为金代诗话仅存的一部,《滹南诗话》是金元诗话中最具理论价值的著作。对宋代诗词创作的研究评论,是《滹南诗话》的特色,也是其主要价值所在。王若虚从发展的观点肯定了宋诗的历史地位。他针对当时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而不齿宋诗的崇古倾向,指出“世间万变皆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认为“宋人之诗,虽大体衰于前古,要亦有以自立,不必尽居其后也”(卷下)。他还从同样的立场出发,高度评价了宋文的成就:“宋文视汉唐百体皆异,其开廓横放,自一代之变。”

王若虚以深刻的艺术洞察力,在《滹南诗话》中充分肯定了苏轼变革词风的杰出贡献。北宋陈师道批评苏轼以诗为词要非本色。王若虚批评道:“陈后山谓子瞻以诗为词,大是妄论。”“盖诗词只是一理,不容异观。自世之末作习为纤艳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胜士亦或以是相胜而日趋于委靡,遂谓其体当然,而不知流弊之至此也。”(卷中)

金代诗坛,宗苏(轼)、宗黄(庭坚),畛域分明。王若虚推崇苏轼,不满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他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卷中)王若虚彻底否定黄庭坚标举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秘诀:“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卷下)他指出诗句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也不足为贵。他批评江西宗派:“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辞达理顺皆足以名家,何尝有以句法绳人者。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卷下)江西诗派在金代影响甚大。王若虚对黄庭坚的责备,当是有感于金朝文坛的弊端。

王若虚接受了宋代古文运动的理论成果。他论诗主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形式为内容服务。他重视内容,追求艺术的真实,认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卷上),强调创作必须抒写真实的思想感情。他批评那些“不求是而求奇,真伪未知而先论高下”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王若虚引申苏轼形似与神似的论说,精辟地指出作诗应“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卷中),揭示了创作不能违背事物的真实面目但是又应当高于生活的艺术规律。正是从这个理论基点出发,王若虚肯定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篇。

王若虚作为金代兼长经学、史学和文学的著名学者,在《滹南诗话》中比较深刻地总结了唐宋大家的创作经验,对杜甫、白居易和苏轼的成就有力地加以提倡,强调诗歌以意为主抒写性情之真,主张文随世变不断创新,反对模拟剽窃过分雕琢。这些意见,对明清诗歌理论具有深刻影响。

有《知不足斋丛书》本、《龙威秘书》本,通行者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与《六一诗话》、《白石诗说》合印本,中华书局的《历代诗话续编》排印本。

滹南诗话

金王若虚撰。3卷。有人民文学出版社62年校注本。卷上集中论唐诗。著者论诗反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者对现实主义诗人的攻击,给予白居易的诗作以高度评价:“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至长韵大篇,动数千百言,而顺适惬当,句句如一,无争张牵强之态。”江西诗派实际上是个形式主义诗派,但他们却攀认杜甫为“祖”,除了张戒曾指出黄庭坚学杜仅在格律法度、着眼形式外,很少有人指出它不是杜甫的嫡“孙”。著者揭露了这种鱼目混珠的现象。郊寒白俗,常为人所鄙薄,著者却引郑厚“乐天如柳阴春莺,东野如草根秋虫,皆造化中一妙”语来加以肯定,因为他们“哀乐之真,发乎性情。”在阅读和研究方面,主张掌握作品的精神,反对繁琐的、特别是穿凿附会的考证。如杜甫《饮中八仙歌》写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有的论者便从李白传记中找根据,牵强附会。著者反对形式,又重视形式,主张形式很好地为内容服务,因此在唐诗修辞、用典等方面的要求十分严格。至于附和其舅周德清论《北征》诗不当用“耶(爷)”字,“见耶背面啼”之“耶”当为“即”之误,因为“此体不应尔也”,则似乎自己也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淖。但此种失误在书中是较为罕见的。

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

金·王若虚撰。三卷,若虚 (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滹南遗老,藁城 (今属河北) 人。章宗承安二年进士。历官为翰林直学士等。金亡,隐居不仕。其论诗偏重批评,推崇杜甫、白居易的“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诗作; 于黄庭坚及江西诗派则多有批评,谓其“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重视内容,主张诗歌创作要“工于内”,“以意为主,字句为之役”,强调“性情之真”和“事物之真”。认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正理也。”反对片面追求形式,认为“以巧为巧,其巧不足”,“雕琢太甚,则伤其全”。同时,也并不轻视艺术性,要求“因事出奇”,“唯适其宜”。提倡“辞达理顺”,“出于自得”而能“浑然天成”的艺术创作。对许多著名作家作品的遣词、用典以至句法等,均有深刻的论述。还认为“世间万变,与古不同”,不能“一律限之”,诗“唯求真”,“不必皆古意”,这对明代公安派和清代叶燮等人的反拟古主义产生过有益的影响。但是,有些见解既不免偏颇,又流于琐碎苛刻。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历代诗话续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排印霍松林注本。

☚ 乐府指迷   诚斋诗话 ☛

滹南诗话

诗话。金王若虚(1174—1243)撰。三卷。若虚有《滹南遗老集》已著录。此编推崇杜甫、白居易与苏轼,反对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主张诗歌创作当“以意为之主,字句为之役”,即以思想内容为主,语言形式为辅。强调“哀乐之真,发乎性情”,即以真情为重,反对“经营过深,雕琢过甚”形式主义风气。若虚为金代文坛一大家,论诗多有精到见解。此编收在《滹南遗老集》中。有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一九六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铅印本(与欧阳修《六一诗话》、姜夔《白石诗说》合刊)。

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

诗话。三卷。金王若虚撰。王若虚(1174—1243),字从之,号慵夫。藁城(今属河北)人。官至翰林直学士。金亡不仕,自称滹南遗老。著有《滹南遗老集》四十五卷、续集一卷。其中包括《诗话》三卷,单行本题为《滹南诗话》。
《滹南诗话》共八十九则。上卷多论唐诗,中、下卷多论宋代苏轼和黄庭坚诗。作为金代诗话仅存的一部,《滹南诗话》是金元诗话中最具理论价值的著作。对宋代诗词创作的研究评论,是《滹南诗话》的特色,也是其主要价值所在。王若虚从发展的观点肯定了宋诗的历史地位。他针对当时开口辄以《三百篇》、《十九首》为准而不齿宋诗的崇古倾向,指出“世间万变皆与古不同,何独文章而可以一律限之乎”,认为“宋人之诗,虽大体衰于前古,要亦有以自立,不必尽居其后也”(卷下)。他还从同样的立场出发,高度评价了宋文的成就:“宋文视汉唐百体皆异,其开廓横放,自一代之变。”
王若虚以深刻的艺术洞察力,在《滹南诗话》中充分肯定了苏轼变革词风的杰出贡献。北宋陈师道批评苏轼以诗为词要非本色。王若虚批评道:“陈后山谓子瞻以诗为词,大是妄论。”“盖诗词只是一理,不容异观。自世之末作习为纤艳柔脆以投流俗之好,高人胜士亦或以是相胜而日趋于委靡,遂谓其体当然,而不知流弊之至此也。”(卷中)
金代诗坛,宗苏(轼)、宗黄(庭坚),畛域分明。王若虚推崇苏轼,不满黄庭坚与江西诗派。他说:“山谷之诗,有奇而无妙,有斩绝而无横放,铺张学问以为富,点化陈腐以为新,而浑然天成如肺肝中流出者不足也。此所以力追东坡而不及欤?”(卷中)王若虚彻底否定黄庭坚标举的“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秘诀:“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卷下)他指出诗句既已出于前人,纵复加工也不足为贵。他批评江西宗派:“古之诗人虽趣尚不同、体制不一,要皆出于自得。至其辞达理顺皆足以名家,何尝有以句法绳人者。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卷下)江西诗派在金代影响甚大。王若虚对黄庭坚的责备,当是有感于金朝文坛的弊端。
王若虚接受了宋代古文运动的理论成果。他论诗主张“以意为之主,字语为之役”,形式为内容服务。他重视内容,追求艺术的真实,认为“哀乐之真,发乎情性,此诗之正理也”(卷上),强调创作必须抒写真实的思想感情。他批评那些“不求是而求奇,真伪未知而先论高下”的做法是自欺欺人。王若虚引申苏轼形似与神似的论说,精辟地指出作诗应“妙在形似之外,而非遗其形似”(卷中),揭示了创作不能违背事物的真实面目但是又应当高于生活的艺术规律。正是从这个理论基点出发,王若虚肯定杜甫、白居易反映现实的诗篇。
王若虚作为金代兼长经学、史学和文学的著名学者,在《滹南诗话》中比较深刻地总结了唐宋大家的创作经验,对杜甫、白居易和苏轼的成就有力地加以提倡,强调诗歌以意为主抒写性情之真,主张文随世变不断创新,反对模拟剽窃过分雕琢。这些意见,对明清诗歌理论具有深刻影响。
有《知不足斋丛书》本、《龙威秘书》本,通行者有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与《六一诗话》、《白石诗说》合印本,中华书局的《历代诗话续编》排印本。

☚ 诗人玉屑   唐才子传 ☛

滹南诗话

金王若虚撰。三卷。论诗强调“以意为主”,出于“自得”,写性情之真,反对片面追求形式,过分雕琢。主张文随世变,不断创新,反对泥古非今,模拟剽窃古人,于江西诗派批评尤多。今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霍松林等校点本。

《滹南诗话》hu nan shi hua

Remarks on Poetry of Hunan→王若虚 (Wang Ruoxu)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3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