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滁州西涧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滁州西涧 滁州西涧唐诗篇名。七绝。韦应物作。见《韦江州集》卷八。滁州,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作于建中三年至兴元元年(782—784)任滁州刺史期间,写春游滁州西涧所见:“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中有画,景中寓情,在涧边草幽、水急舟横的清幽意境中,传达出诗人悠闲恬淡的心情,为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两句,以飞动流转之势衬出闲淡宁静之景,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清沈德潜誉之为“即景好句”(《唐诗别裁》卷二○)。后世据此所作的诗意画和受此影响所作诗句颇多,宋寇準《春日登楼怀归》:“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即由此脱化而来。 ☚ 寄全椒山中道士 过山农家 ☛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①,上有黄鹂深树鸣②。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③。 【解题】 此诗作于德宗建中四年(783)后任滁州刺史时。滁州:今属安徽省。西涧:在滁州城西。韦应物在滁州时常至西涧游息,诗中多咏及。但欧阳修《书韦应物西涧诗后》称州城之西不见涧水,可知北宋时此涧已淤塞。诗中描写西涧景色之美,尤其是后二句描绘雨后荒郊的幽静,清丽如画,后人多仿效其语意写出新诗。 【注释】 ①怜:爱。②黄鹂:黄莺。深树:树丛深处。③横:飘浮。 滁州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作于滁州任上,诗写雨后野渡的幽静之趣,颇具诗情画意。与王摩诘诗一样,也抽去时间概念而描写空间意象,是画意所出。 “独怜”二字实直贯全诗四句,即偏爱西涧整个儿境界,不专指涧边幽草也。诗人表现幽静境界,除用莺啼(即鸟鸣),水声相衬托外,主要是突出一只飘浮在渡口的空船,妙在“自”字、“横”字,——所谓“自”者,即与人无关,所谓“横”者,仍是任水摆弄,皆深得物理悠然自得之情趣。同时还含蓄的表现了待渡人的一丝惆怅。 末联语意不仅屡被后人模仿,宋代宫廷画院更取“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为考题,高明的画师或于船头画一拳鹭,以示无人。还有添一舟人卧舟尾独弄横笛,则谓非无舟子,无行人也,这是属于画家的一种创意。 滁州西涧
滁州,唐时属淮南道,州治为清流县(今安徽滁县)。韦应物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781)任滁州刺史。 滁州之州城,群山环抱,西涧在城西门外,俗称“上马河”。据欧阳修云,西涧无水,大约在宋时即已淤塞。
这是一首字浅意深的小诗,历来为人们喜爱、背诵。怜,爱;黄鹂,黄莺;深树,即树丛深处。春潮,二三月间河水盛涨,称“春潮”,也叫“桃花汛”。 此诗也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像一幅具有幽静意境的风景画。画面上有一条溪流,碧草萋萋,长满两岸,上面还有浓密林荫覆盖,树丛中更有黄莺在鸣啭。这是一个郊野之渡头。本来行人无多,此刻更无人影,船夫也不在了,傍晚,因雨涧里的水涨得更满了,流得更急了。系在渡口上的小船没人撑它,也自动横转,自在地飘荡。 这就是这首诗所营造的和谐幽静的境界。由于它洋溢着诗情画意,后世不少人缘诗作画。“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是最惹人喜欢的名句。通过画面自然地流露了诗人的恬静心境和高雅的情趣。 有人认为,这也是一首讽喻诗,言通篇比兴,“君子在下,小人在上”的“刺入诗”。我看,未必如是。因为作品本身让人很难找出哪个字眼具有明显的“刺人”寓意。 滁州西涧韦应物
【原诗今译】
【鉴赏提示】 唐德宗贞元元年(785)春天,韦应物罢滁州刺史任后,闲居于滁州(今安徽省滁县)城西门外的西涧。这首诗即通过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表现了诗人当时恬静的心境和忧伤的情思。 诗作紧扣“西涧”之景,突出“无人”情趣。首二句写涧边之景:脉脉涧流,岸边幽草郁郁葱葱,岸上树林浓荫覆盖,深树丛中,黄莺鸣声悦耳。这里无车马之迹,无尘埃之痕,真是个幽雅恬静、超然物外的所在。诗人笔下的涧流、幽草、黄鹂、深树,是那样的生气盎然。这里“幽草”与“黄鹂”映衬,一绿一黄,异彩纷呈;“涧边”与“深树”对照,一近一远,意象深幽。“涧边生”,仿佛使人看到幽草在清流滋育下的勃勃生机,“深树鸣”又使人体会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树木阴翳,鸣声上下”的情致。“鸣”字以动衬静,使西涧显得更为清幽。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这一切以“独怜”二字统摄,从而使他那恬静的心境通过这一幅画面自然地流露出来。 后二句写野渡之景。晚来雨急,春潮上涨,野渡的一叶孤舟,因无人摆渡而浮然飘泊。诗人以急雨写春潮,以“自横”状孤舟,以“野”字绘渡口,描绘出水急舟横的空旷之景,与上两句描写的春日晴空图构成一幅更加完整、生动和有趣的山水画卷。尤其是着一“无人”,不仅突出了山涧的野趣和幽寂,也透露出诗人罢任后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全诗以“独怜”领起,以“无人”回映,中间动静互补,声色相间,以情会景,借景述意,情景浑然一体,把个滁州西涧描绘得如此幽静,诗人恬淡的胸襟、忧伤的情怀,也就渗透在这种境界中了。前人却谓“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据此则情景分离,“独怜”亦无着落。但是,若如元人赵章泉所谓通首比兴,讥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则又不免胶柱鼓瑟,迂腐穿凿。他们都没有领略到其中之味。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滁(chú)州:在今安徽滁县。 【大意】小草在河边寂寞地生长着,我不由地萌生了爱怜之意;树阴深处黄鹂 鸟的鸣叫却引不起我的注意。到了黄昏,滔滔的春潮伴随着潇潇春雨, 水势更急了;荒僻的渡口,看不到一个行人,只有小小的渡船自在地横泊 在水面上。 滁州西涧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韦应物 ←上一篇: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下一篇:长安遇冯著 →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韦应物 (737—约792)任滁州 (今安徽滁县) 剌史时,漫游城西西涧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以“独怜” (特别喜爱) 贯穿全篇,勾画出一幅充满了大自然生命活力的荒郊野渡景色。“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的前半首画出一条涧流,岸边长满碧草,上面有浓密的林荫覆盖,黄鹂在树林深处啼啭。境界幽静,寂中有音。下半首:“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又画出了近景: 一个野外渡口,时近傍晚,无人求渡,寂无人影。春天本是涨潮时候,因为刚下过一场春雨,涧中潮水涨得更满,流得更急,系在渡口的小船,在潮水中自动横转,自在浮泊,景象十分寂静、悠闲。但“春潮带雨”又富于春天的蓬勃生机。一个“急”字,给人以音响,使人如闻雨声、潮声。 诗人并没有作更多的抒情,他只是描绘幽美动人的自然景物,而他那种闲淡高雅的情趣却从画面中自然流露而出。全诗语言朴素,风格秀朗,意境澹远。
滁州西涧[1]这首诗作于德宗建中二年,作者于滁州(今安徽滁县)刺史任上。两山夹水为涧,西涧在城西,俗名上司河。韦应物(公元737~790?),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唐诗人,历任比部员外郎,滁州、江州刺史,官终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他的诗语言清淡平和,绝去雕饰,以山水田园诗为多,也有反映社会离乱和民生疾苦之作。有《韦苏州集》十卷。 [2]怜:爱。幽草,生长于偏僻处的野草。幽,一本作“芳”。生,一本作“行”。深树,枝叶繁茂的树林。树,一本作“处”。 [3]野渡:郊野的渡口。 这首七绝写作者春游西涧所见。涧边草长,莺啼深树,傍晚急雨,春潮上涨,野渡无人,渡船在潮水冲荡下横靠岸边,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山野渡头水彩画。寓意闲雅,《唐诗笺注》曰:“闲淡心胸,方能领略此野趣。”是历代公认的山水名篇,称作“画笔”。 滁州西涧【题 解】 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诗人在描绘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这一春色的同时,还极力渲染了春潮雨急的景象,抒发自己身处官位自愧无能、无所作为的无奈的处境和忧伤的心情。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同样是看风景,诗人有不凡的感觉和发现。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形象生动、细致地捕捉住了景物特点。前后两句诗人都用了对比的手法,并用“独怜”、“急”、“横”这样主观感受的字眼加以强调,应当说有引人思索的用意。思欲归隐,故独怜幽草;仕途无所作为,犹如水急舟横。春游西涧,晚雨野渡,看似一幅没有主人公的山水画,但诗人的灵魂却无处不在。全诗以情写景,借景抒情。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深树,自得其乐的黄鹂,急水中的横舟,将作者恬淡的胸襟、忧伤的情怀,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处不寓有作者的寄托。这与诗人的处境和心情是分不开的。 全诗风格恬淡高远,尤其是结句,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成为名句。 滁州西涧
【释】 1.滁州:今安徽省滁县。西涧:《一统志》云:“西涧在(滁)州城西,俗名上马河。” 【译】 最使人怜爱的 是生长在涧溪边的幽幽小草, 有几只黄鹂鸟 在深密的树林里鸣叫, 暮色里,雨水汇入了春潮, 卷起湍急的波涛, 荒郊野渡,人迹杳杳, 只有渡船在水上横漂。 【评】 有人认为此诗之前两句,是“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参见谢枋得《唐诗绝句注解》),余以为,恐韦苏州无此雅兴,在观照如此美景之时,以幽草喻君子,以黄鹂比小人。如此,则全诗淡然无味。 此诗作于德宗建中二年(781),时在滁州刺史任上,写春日游赏西涧野渡、晚雨春潮之景。全诗之美,全在一个“野”字,“幽草涧生”也好,“黄鹂鸣于深树”也好,“暮雨春潮急”也好,“野渡无人舟自横”也好,均妙在无人之境,野兴错综。前以“独怜”二字总领全诗,遂使诗人之自我,与此无人之境的天然野境合为一体,完成物我之间心灵的沟通,形成恬淡、适意、萧散、闲逸之境界。如明人敖英所评:“沉密中寓意闲雅,如独坐看山,淡然忘归。”(《唐诗绝句类选》) 滁州西涧韦应物 这首诗写了西涧春天及晚雨的景色。第一、二句,写了西涧草青树碧,黄莺流啭,一片清幽的景致。在繁花似锦,百鸟声喧的春天里,诗人却独自游赏这野谷的寂寂幽草和深树里的嘤嘤鹂唱,足见情趣之独特,胸襟之闲静。第三、四句写西涧晚雨。傍晚时分,春雨沙沙,潮水急涨,在荒寂的渡口上,只有一叶小舟任凭雨打浪推,横漂竖泊,悠然自得。诗人留意到并刻画出那小舟“高眠横卧得自由”的神态,包容着野渡傍晚寂寂无人的静态和急雨潮涨,奔流冲荡的动态。动和静统一在一个小景物上,给人美感,启人联想。从诗人精心描绘的晚雨、春潮、自横的小舟中,我们能体察到诗人自适恬淡的情趣,又能领会到他隐藏于心底的淡淡哀愁。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写景诗,诗中晴景雨景,动景静景、颜色声响紧密结合,互相配衬,形象极为丰富、优美。 《滁州西涧》chu zhou xi jianThe West Gully of Chuzhou→韦应物(Wei Yingw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