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常山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常山

即恒山。五嶽中的北嶽,主峰在河北曲陽縣西北,漢避文帝劉恒諱,改名常山。班彪《冀州賦》:“望常山之峨峨,登北嶽而高遊。”

长衫;常山

◉ 长衫chánɡshān  旧时男子穿的大褂。〈例〉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的唯一的人/ 孔乙己穿的虽然是~,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反〉短装。
◉ 常山chánɡshān  也叫“黄常山”、“鸡骨常山”。落叶灌木,叶子椭圆形或披针形,有锯齿,夏季开花,花蓝色,圆锥花序,浆果,鲜蓝,根和叶入药,可袪痰等。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花部 > 落葉木本 > 常山
常山  chángshān

亦稱“恒山”、“互草”、“鷄屎草”、“鴨屎草”、“蜀漆”。常山,郡稱,始產于此,故稱。虎耳草科。落葉灌木,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鋸齒緑。夏季開花,藍色,排列爲圓錐狀。漿果鮮藍色。根入藥,產我國中部與東南部。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草六·常山》:“〔釋名〕恒山、互草、鷄屎草、鴨屎草。時珍曰:蜀漆乃常山苗。”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恒山 > 常山
常山  chángshān

即恒山。

常山cháng shān

〖名词〗
山名。在密州城南,今山东诸城县南(1)。《超然台记》:南望马耳、常山。——向南面眺望马耳山、常山。

常山radix dichroae

催吐药。出《神农本草经》。见《养耕集》。又名互草、鸡骨常山、恒山、七叶、翻胃本。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 Dichroa febrifu-ga Lour. 的根。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 晒干。生用或炒用。主产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等地。苦、辛,寒; 有毒。入肝、肺、心经。功能除痰催吐, 杀虫。主治: ❶牛寒痢, 与白术、栀子、苦参、苍术、黄芩、黄连、白芍药等配伍,如固肠散(《养耕集》)。
❷焦虫、锥虫病, 与槟榔配伍。
❸猪打摆子, 与榔片、青皮、陈皮、厚朴、草果、甘草配伍(《猪经大全》)。
❹食物中毒, 单用。牛、马30~60克; 猪、羊9~15克。煎汤,灌服。体弱及孕畜忌用。本品含黄常山碱甲、乙、丙(α-、β-、γ-dichroines)、黄常山定、4-喹唑酮 (4-quinazolone)、伞形花内酯等。常山碱甲、乙及丙对麻醉狗均有明显的降压、抑制心脏、扩张血管作用,降压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剂量有关。口服常山碱乙可刺激胃肠道的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末梢, 而反射地引起呕吐。常山碱甲、乙、丙均有抗疟疾作用, 疗效与奎宁相似。常山根水浸膏对鸡疟有显著疗效, 常山叶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 但不能防止复发。常山碱乙还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但毒性高, 易复发。总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煎剂对人工发热兔有解热作用。

常山

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又名鸡骨常山、恒山、翻胃木。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 的根。主产四川、贵州、湖南。苦、辛,寒,有毒。入肝、脾经。截疟,退热,涌吐。治间日疟,三日疟,恶性疟疾,食积。煎服:4.5~9g,(酒炒后用),候药冷,未发前用。本品服后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应配合镇吐药同用,孕妇忌服。本品含常山碱甲、乙、丙,黄常山定,4-喹唑酮等生物碱和伞形花内酯(又名常山素A)及常山素B (Dichrin B)。又含八仙花酚、香草酸、3β-羟基-5-豆甾烯-7-酮等。常山碱甲、乙、丙均有抗疟作用,疗效与奎宁相似。乙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但毒性高,易复发。三者对麻醉狗有降压,抑制心脏,扩张血管作用。总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煎剂对人工发热兔有解热作用。常山碱可兴奋动物已孕子宫,抑制离体兔小肠。常山碱易引起呕吐。有一定毒性。

常山dichroa root

系虎耳草科的一种植物性药物。本品具有抗疟、抗阿米巴、解热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间日疟与三日疟。由本品加工制成的七宝丹,内含常山、厚朴等;复方常山针含常山碱乙和柴胡。临床用常山6~9g煎服,连用4~5日;七宝丹1日2~3次,1次3g;复方常山针,肌注2~4ml。本品毒性较大,易引起呕吐,孕妇慎用。

常山

即恒山。五岳中的北岳。因避汉武帝刘恒、宋真宗赵恒讳改。

常山cháng shān

《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常山(91)。药名。
【基原】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别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性味】苦辛,寒,有毒。
❶《本经》:“味苦,寒。”
❷《别录》:“辛,微寒,有毒。”
❸《药性论》:“味苦,有小毒。”
【归经】入肝、脾经。
❶《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经。”
❷《药品化义》:“入脾经。”
❸《要药分剂》:“入肺、心、肝三经。”
【功用主治】除痰,截疟。治疟疾,瘰疬。
❶《本经》:“主伤寒寒热,温疟,胸中痰结吐逆。”
❷《别录》:“疗水胀,洒洒恶寒,鼠瘘。”
❸《药性》:“治诸疟,吐痰涎,去寒热,项下瘤瘿。”
❹《医学入门》:“治疟母及腹中积聚,邪气痞结坚鯮。”
❺《本草正》:“治狂、痫、癫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或入丸、散。
【成分】含黄常山碱(常山碱甲、乙、丙,即α-Dichroine、β-Dichroine、γ-Dichroine),三者为互变异构体。又含常山次碱(Dichroidine)、4-喹唑酮(4-Quinazolone),尚含有二种中性荧光性物质有常山素A(伞形花内酯或伞花酮,Umbeliferone,Dichrin A)和常山素B(Dichrin B)。
【药理】
❶抗疟:常山中所含常山碱甲、乙、丙对疟疾有特效。
❷抗阿米巴原虫:体内体外试验证明,常山碱乙有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其效果较盐酸吐根碱为强。
❸解热:常山煎剂口服对伤寒混合疫苗引起实验性发热的小鼠、家兔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常山碱丙大鼠口服,其退热作用比乙酰水杨酸强。
❹降压:常山碱甲、乙、丙对麻醉犬静注有降低血压、抑制犬心脏和扩张血管的作用,能使脾、肾容积增加。
❺抗病毒:常山水浸剂对甲型流感病毒PR8有抑制作用,并对感染的小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❻致吐:常山碱甲、乙、丙对鸽静注,均可引起呕吐;常山碱乙对动物催吐作用与刺激胃肠道的反射作用有关。
❼其他:常山总碱可抗癌,对小鼠艾氏腹水癌、肉瘤S180及腹水型肝癌均有抑制作用。煎剂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常山对动物的子宫多有兴奋作用。
❽毒性:小鼠灌胃的LD50测定,常山碱乙为6.11~7.04mg/kg,常山碱丙为2.74mg/kg;但常山碱丙静注的LD50为10mg/kg,口服毒性高于静注3.5倍多,皆死于肝坏死。亚急性毒性实验常山碱乙、丙对小鼠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常山及常山碱口服或注射后,均能产生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反应。所以常山毒性较大,且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距较近,临床应用时需注意。

常山chánɡshān

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鸡骨常山、恒山。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Lour. 的根。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苦、辛, 寒, 有毒。入肺、肝、心经。截疟。治疟疾, 煎服: 4. 5 ~9 克, 候冷,未发前服。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孕妇忌服。本品含常山碱甲、乙、丙, 黄常山定, 4-喹唑酮等。常山碱甲、乙、丙均有抗疟作用, 常山碱乙在体外和体内试验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三者对麻醉狗有降压、抑制心脏、扩张血管作用。总碱对小鼠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水浸出液能抑制流感病毒。煎剂对人工发热兔有解热作用。

常山

常山

常山

常山,又名互草、恒山、鸡骨常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Lour.的根。秋季采挖,洗净泥土,除去细根,晒干。
根呈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长5~15cm,直径0.5~2cm。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菲薄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光滑如鸡骨。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裂片状,有粉尘飞出,横切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有时中间有髓。气微,味苦。主产于四川、贵州省; 此外,湖南、湖北等省亦产。
本品味苦、辛、性寒。有小毒。归肝,脾经。功能截疟、退热。为治疗疟疾之专药。临床上常与槟榔、草果、知母、厚朴等配伍,如《易简方》之截疟七宝饮、《和剂局方》之常山饮。此外,也有以常山入小柴胡汤使用者,与柴胡、黄芩、半夏、生姜配合同用,能提高疗效。常山内服易致呕吐,故本草及方书又有用作涌吐痰涎的记载。如《补缺肘后方》治胸中多痰,头痛不欲食,用本品与甘草煎服,不吐更服。《本草纲目》云常山 “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也可以配伍半夏、生姜等止呕之品,以减少恶心、呕吐等副作用。煎服,3~9g。用于截疟,在发前服。正气不足,久病体弱者慎用; 孕妇忌服。
实验研究: 根含生物碱总量约0.1%,主要为黄常山碱甲、乙、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还含黄常山定,4-喹唑酮、伞形花内酯等。
有抗疟作用, 以黄常山碱丙作用最强,约为奎宁的100倍。黄常山碱乙对溶组织阿米巴原虫有抑制作用。动物试验中,常山的解热作用与阿斯匹林相似。常山碱类似奎尼丁,对心脏有抑制作用,对已孕子宫有兴奋作用,引起呕吐的机理是外周反射性的。

☚ 蜀漆   泻下药 ☛

常山

常山

常山(Radix dichroa) 为虎耳草科 (Saxifragaseae)植物黄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eiro)的干燥根。常山在我国用于治疗疟疾已二千余年,始载《神农本草经》:“常山味苦寒,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这是世界抗疟药史上的第一页。抗日战争期,由于奎宁,阿的平等抗疟药的来源中断,遂重点研究常山。经学者们实验治疗和临床观察,证实了其抗疟作用。又经化学与药理的研究,确定了常山的有效成分为常山甲碱、常山乙碱和常山丙碱三种,它们均为喹唑啉类化合物,疗效最显著者为常山乙碱。常山乙碱的抗疟作用约为奎宁的50~100倍,但它的最大缺点是引起恶心和呕吐,妨碍了其临床应用。
常山乙碱(β-dichroine) 由乙醇重结晶之晶体,熔点139~140℃,由氯仿重结晶之晶体熔点154~156℃,其二盐酸盐熔点220~222℃。


1968年曾在我国海南岛应用于临床,证明它对恶性疟有一定疗效,其所用剂量比氯喹小150倍左右,但存在复发及呕吐作用。天然的常山乙碱为顺式左旋体; 人工合成的则为顺式消旋体,其抗疟疗效为天然的一半。
☚ 伯喹   氯喹 ☛

常山

本名恒山,为五岳之一北岳。因西汉避文帝刘恒讳、北宋避真宗赵恒讳而改。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