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注重湿地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❶可持续性原则。是指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湿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湿地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承载力许可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❷和谐性原则。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人类与湿地之间的和谐,真诚地按和谐性原则行事。只有人类与湿地之间保持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❸需求性原则。人类需求是由社会和文化条件所确定的,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结果。与人的价值观和动机有关。可持续发展立足于人的需求而发展人,强调人的需求而不是市场商品,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愿望的机会。
❹高效性原则。不仅是根据其经济生产率进行衡量,更要根据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进行衡量。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和总体的高效。
❺阶跃性原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本身就隐含着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阶跃性过程。
我国湿地可持续发展现状。我国是湿地大国,湿地资源占世界总量的10%,居世界第4位,亚洲第1位。至今保留下来的自然湿地面积为3600万公顷,仅占国土面积的3.7%。同时,湿地面积萎缩、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自然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十分明显。淡水储量减少、蓄洪防旱净化水质功能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迅速降低等,不仅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危及到全民族的生存环境。湿地作为不同于陆地和水域的独特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可直接利用的资源,还在蓄洪防旱、调节河川径流、补充地下水、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水土流失、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有着巨大的生态功能,是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
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❶绿色生产。要求人们找到新的治理环境的手段,从根本上寻找污染源,实行 “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对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中不断采用的一体化预防性环境策略,可以全面提高效率以减少产业发展对人类与环境的危害。绿色农业可以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加工、有机农业示范区、设施农业基地等项目来形成湿地特有的农业生态经济。
❷绿色生活。建设生态型建筑和基础设施组成的人工环境,以及包括文化、道德、法规、人的精神状况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运用生态设计规划生活居住区,利用节能、低能、低耗、无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避免使用造成化学污染、危害身体健康的产品; 减少家庭能耗及废物排放,并建立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系统,提高排放物回收利用和循环利用,不在大气、水和土壤中遗留废弃物; 妥善处理来往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为湿地的生态建设提供较为宽松的人口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