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判拔萃科铨选考试方式之一。简称“书判拔萃”。宋承唐制,建隆三年(962)置。命资格未至的选人试判(指对案件的审判裁断)三道,从律中出题。合格者分成五等,特予放选授官或超资授官。天圣七年(1029),重定试法:应试选人录所撰判词三十道,送流内铨,词理优长者赴京考试判十道,合格者准予参加殿试。景祐元年(1034)罢。 书判拔萃科(1)铨选考试之一。宋初承唐制,命资格未至的选人试判三道,从律中出题,合格者分成五等,特予放选授官或超资授官。(2)科举制科之一。宋置, 属文类科目。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重定试法,准应试选人录所撰判词三十道关吏部流内铨,流内铨审核后,择其中辞理优长者招至京师,考试判十道,合格者准予参加殿试。次年六月,仁宗亲试书判拔萃科。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李淑上书说:“吏部故事,选人以格限未至者,仍试判三节,谓之拔萃,此特有司之事耳,而陛下乃亲策之,非其称矣。”于是罢书判拔萃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