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湛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湛露zhàn lù形容君王宴饮臣下。《诗·小雅·湛露》序:“天子燕诸侯也。”其诗:“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厌厌夜饮,不醉无归。”陈叔达《早春桂林殿应诏》: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岑羲《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愿献延龄酒,同承湛露欢。宋楚客《奉和幸上阳宫侍宴》:湛露飞尧酒,熏风入舜弦。 湛露《詩·小雅》之篇名。《詩序》謂爲天子宴請諸侯之詩。劉楨《魯都賦》:“賦湛露以留客,召麗妙之新倡。” 湛露 湛露《诗经·小雅》篇名。《毛诗序》云:“《湛露》,天子燕诸侯也。”三家《诗》无异义。郑玄《笺》认为此诗为天子宴同姓诸侯,后人有以为兼异姓言之。考周代礼制,郑说为长。今人以为赋诗时为宴同姓诸侯,用作乐歌后,则于宴异姓诸侯场合亦可歌之(陈子展《诗经直解》),颇有理。全诗四章,每章四句。前两章以“不醉无归”为中心,显示天子劝酒之殷勤;后两章以“莫不令德”为中心,显示诸侯饮而不失礼仪,有美中寓戒之意。此诗可称劝酒词之祖。 ☚ 蓼萧 彤弓 ☛ 湛露宋词典故·湛露 【出典】 《楚辞》战国楚·屈原《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 【释义】 湛露,浓重的露水。 【例句】 无眠处,衣濡湛露,目断明河。(杨无咎《多丽·中秋》1191)这里“湛露”指冰凉浓重的露水;作者用中秋之夜衣衫被浓露浸湿的细节来渲染自己心中青云失志的凄凉之感。 湛露湛湛露斯,在彼丰草; 厌厌夜饮,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在彼杞棘; 显允君子,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这是一首西周时期,周天子宴饮诸侯时,在酒席宴间演奏演唱的乐歌。全诗共四章,都含有颂祝之意。每章各自赞颂一个方面。首章赞颂天子鸿德无边; 二章赞颂敬祀祖先赐福; 三章赞美诸侯显赫忠诚; 四章赞美王族友爱同心。总之,是赞美以周天子为首的周王朝“自天子以致于诸侯”的诸多美德。所以,这颂歌既是奴隶主贵族自我颂扬和自我陶醉之间,又是宣扬天子德威,诸侯用命,为粉饰太平,巩固周王朝的统治服务的。 作者在首章先借对草木上沾着浓重的露珠,不被阳光照着是不会干的描写起兴,使人联想到,周天子的鸿德,普照天下,犹如光明的太阳普照万物一样,给天下的臣民以无边的恩惠。《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可见,这首句是对周天子的颂扬。然后,描写夜宴的情景:“厌厌夜饮,不醉无归”中的“厌厌”,是安闲的样子,也有满足的意思和长久的意思。这就又难想象出,参加宴饮的诸侯,在宴饮中,觥筹交错,燕射逸逸,悠闲自在,欢欣舒畅; 在宴饮后,心满意足,意气昂扬。而且夜宴的时间持续很长,一定要到不把酒吃醉了,是不肯回还的。这真是“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白居易《轻肥》)。所以,一个迭词“厌厌”,两字穷形,以少总多,就把整个夜宴的气氛,全都点染出来了。这样的夜宴气氛,不同样是对周天子的鸿德的一种美饰吗? 在第二章,作者又借描写浓浓的露珠,落在茂盛的草上,晶莹闪光起兴,再使人联想到,周王朝的祖先创业之初,披荆斩棘,率众几度迁行徙,终于定居在岐山之阳,坚持农业生产,扩大耕地面积,人丁也不断兴旺起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为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所以,接下来诗人通过夜宴上乐钟齐鸣,敬祀祖先的场面的描写,“厌厌夜饮,在宗载考”,不正反映出已经建立起来的周王朝的子孙后代,正在盛大的夜宴上,追根溯源,颂扬其祖先的丰功伟绩吗? 第三章,诗人第三次借“湛湛斯露”开篇,以浓浓的露珠,落在构杞和酸枣树上起兴,引出对周天子请来参加夜宴的诸侯的赞扬。“显允君子,莫不令德”,既赞美他们地位的显赫、高贵,又赞美他们对周天子的忠诚、信实; 称誉他们没有哪一位诸侯不是具有美好品德的君子。 第四章,改用“其桐其椅,其实离离”起兴,则更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的。椅树,本是桐树的一类,二者名称虽不同,但种类却是一个。歌咏桐树和椅树,到了深秋,结出累累果实,挂满枝头(“离离”,繁茂众多的样子)。这就不禁令人联想到,周天子请来参加夜宴的诸侯,都是周天子的同宗兄弟和他们的子孙后代。根据周初大规模分封诸侯的历史,周天子主要是把封地分封给王室子弟。《荀子·儒效》记载: 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 (周王朝属姬姓氏族) 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其中绝大部分。可见,这里是以桐椅同类,喻诸侯同宗。并用“其实离离”,祝愿他们的后代子孙繁衍无穷。最后用“岂弟君子,莫不令仪”结尾 (岂弟,又作恺悌,是和乐简易之意),则是进一步赞美王室的子弟和他们的后代子孙,都是兄友弟恭,和乐近人的君子,并赞誉他们在夜宴上,没有哪一位不是彬彬有礼,举止美好,讲究礼节的。全诗的末章,宣德、祝颂之意,更溢于言表。 总之,《湛露》一诗从首章到末章,没有一章一句,不是美饰,不是颂德。这是巩固周王朝王权统治的需要,也是维护以周天子为首的整个奴隶主贵族利益的需要。作诗、演唱的目的也正是为此,当然不可能有任何微辞。然而,我们从“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这样通宵达旦的狂饮中,也不难看出奴隶主贵族生活腐朽的一个方面。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对我国后世文学有着积极的影响,这是主要的。但是其中有不少雅诗和颂诗,是属于剥削阶级的庙堂文学和宫廷文学。象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的《湛露》就属于这一类。后世的封建文人正是把这些继承下来,用以歌颂封建统治阶级的文治武功和祖先的“圣明”,成为美化剥削阶级、欺骗人民群众的一种宣传。 湛露湛湛露斯, 匪阳不晞。 厌厌夜饮, 不醉无归。 湛湛露斯, 在彼丰草。 厌厌夜饮, 在宗载考。 湛湛露斯, 在彼杞棘。 显允君子, 莫不令德。 其桐其椅, 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 莫不令仪。 露水浓浓,不出太阳它不干。夜宴多悠闲,不醉不归家。 露水浓浓,滚动在草叶上。夜宴多欢畅,设宴就在宗庙中。 露水浓浓,沾在酸枣上。诚信的宾客,各个有美德。 桐树椅树,秋实累累。温和的宾客,各个有礼节。 《湛露》四章,章四句。这是周天子宴请诸侯时演奏的乐歌。《诗序》说:“《湛露》,天子燕诸侯也。”据《左传》文公四年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此当 《诗序》所本。后世多从此说。 此诗前三章均以 “湛湛露斯”发端。第一章以“湛湛露斯,匪阳不晞”,兴“厌厌夜饮,不醉无归”。意谓:浓浓的露珠儿,不出太阳它不干。夜间安闲,正是饮酒的好时光,各位来宾都要开怀痛饮,不喝醉不许归还。据《仪礼·燕礼》所载,国宴时传达君命有“无不醉”的话,而与宴者以 “诺,敢不醉”相答。很明显,三四两句写天子劝诸侯畅饮。一、二两句是“兴”,无“比”的意味。前人视作“兴”中有“比”,认为: “阳喻天子,露喻诸侯”(陈奂《诗毛氏传疏》卷十七),不符诗意。第二章以“湛湛露斯,在彼丰草”,兴“厌厌夜饮,在宗载考”。此写夜宴设在宗庙中,以示天子对诸侯的倚重。姚际恒说: “宗,宗庙也。古朝、聘、享皆于庙,则燕亦在庙也。”(《诗经通论》)诗中点明设宴于宗,意在强调此宴之规格之高 (国宴)、君恩之深。“在宗载考”,“宗,宗庙也。《大雅·凫鹥》亦云: ‘既燕于宗’……载,再也。考,击也,击钟也。《唐风》:‘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再考钟,所谓金奏《肆夏》也。入门、客出及燕之时皆用之。”(《诗经通论》)据此,有人将这句诗译为“宗庙燕享乐钟响”,或“宗庙里钟声一再响”,皆通。以上两章,概括地说是颂恩,颂天子之恩。 第三、四两章意在颂德,颂诸侯之德。“显允君子,莫不令德。”显,显贵;允,诚信。令德,美德。“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岂弟,平易近人;令仪,美好的举止、礼节。这四句诗都是写:在周天子备办的夜宴上,诸侯尽情畅饮,却不失礼节,各个显贵忠诚、谦和平易,彬彬有礼,举止言谈处处得体。这种君子气度同凡夫俗子有伤大雅的酒后失态迥然不同,颇值得一颂。 这首诗各章起兴很有特点,前三章皆以 “湛湛露斯”起兴,第四章以 “其桐其椅”起兴,使全诗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给人以生动活泼之感。其次,叠字的运用也很成功。前三章以 “湛湛”形容“露”,共三次; 以 “厌厌”形容夜宴,共二次; 第四章以 “离离”形容果实,一次,或状露水浓重,或写宾客之安闲,或述果实累累,各尽其妙,富有表现力,同时又增强了音韵美和节奏感。 《湛露》匪阳不晞②。不出太阳它不干。 厌厌夜饮③,夜间安闲好饮酒, 不醉无归。不喝醉来不归返。 湛湛露斯,重重露水凝成珠, 在彼丰草。挂在茂密草丛中。 厌厌夜饮,夜间安静好饮酒, 在宗载考④。设席宗庙礼隆重。 湛湛露斯,重重露水凝成珠, 在彼杞棘。挂在枸杞与酸枣。 显允君子⑤,显赫诚实的君子, 莫不令德。莫不人人品德好。 其桐其椅,那个油桐和梧桐, 其实离离⑥。果实累累压枝重。 岂弟君子⑦,和蔼可亲的君子, 莫不令仪。莫不遵礼又谦恭。 [注释] ①湛(zhan)湛:露水浓重的样子。②阳:借作旸,日出。③厌厌:借作,安闲的样子。 《韩诗》作“愔愔”。 ④考:成,指成礼。⑤君子:指与宴的诸侯。⑥离离:下垂的样子,指果实多而重,枝头低垂。⑦岂弟:同“恺悌(kai ti)”,平易近人。 [赏析] 按照《诗序》,本篇当是周天子宴请诸侯的诗。《左传·文公四年》载卫国宁武子的话:“昔诸侯朝正于王(按:正月向王朝贺),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这大概是《诗序》所本,三家诗无异说。 全诗四章,各章的头两句都是起兴,旧注多以为兴中有比义,陈奂说:“阳喻天子;露喻诸侯;丰草、杞、棘、桐、梓(奂释“椅”为“梓”)喻诸侯所在之国。首章不言露之所在;二章、三章不言阳;末章并不言露,皆互文见其义。”(《诗毛氏传疏》)这样解释恐非原诗义。首章是劝饮之词。意思是说夜间安闲,无事干扰,是饮酒取乐的好时光,希望所有来宾都放怀痛饮,一醉方休。从主人殷勤劝饮显出君臣关系之融洽,君恩之宽厚。由此可见,这里只是以露水不见阳光不干,兴不醉不休而已,并无别的深义。《仪礼·燕礼》记载国宴时主持的官员传达君命有“无不醉”的话,与宴者则答以“诺,敢不醉”。君命和臣的答辞与本诗相合,可参证。次章是说宴会隆重。姚际恒说:“宗,宗庙也。古朝、聘、享皆于庙,则燕亦在庙也。”(《诗经通论》)天子设宴宗庙,是最高规格的国宴,诗人特意点明夜饮的地点,无非还是为了显示君恩,说明天子对诸侯的爱护与倚重。以上两章是颂君恩,以下两章则是颂臣德。尽管天子发话“不醉无归”,但是诸侯们还是谨守君臣之礼,在欢乐的宴会上,个个显得尊贵、忠诚、和顺、平易,有着美好的品德和仪容。王质说:“君通情,务尽醉;臣守官,务遵礼。所以虽夜饮而不失令德、令仪也。”(《诗总闻》)这是很对的。非常明显,全诗褒美之中含有劝戒之意。有人认为本篇是西周盛世的作品,从内容看有一定道理。 这首诗写法与《小雅》另一首写朝廷宴会的《宾之初筵》不同:它没有写宴会的场面和与宴者的情态,只是以赞赏的口吻,叙述了君恩臣德,君宽臣谨而已,意在美化。而《宾之初筵》则是意在讽刺,第三、第四两章细致地描写了与宴者喝醉后乱糟糟的场面和呈现出的各种丑态(参见拙作《诗经选注》),具体生动,与《湛露》简略叙事相较,显然艺术性要高得多。还有一点不同,那就是《宾之初筵》通篇以赋直陈其事,而《湛露》则是每章头两句用兴。但是这种“兴”与《国风》中常见的触物起情的“兴”已有差别,兴句所咏并非诗人此时此地所见物,而只是偶尔联想借此言彼罢了。这四章诗的兴句用法颇有变化:头三章虽都有“湛湛露斯”一句,但首章的第二句与第二、第三章的第二句造句形式既不同,所含的意义也不一样。首章兴义前面已说过;第二章则是以露水在丰草,兴夜宴设在宗庙;第三章则是以露水在杞棘,兴诸侯贵在有德。末章的兴句又别为一格,造句形式与前三章都不同,兴义也有别,是借桐椅果实累累,兴诸侯礼数周备。可见本诗起兴在整齐中有错综变化之美。本诗的用韵也是如此,虽都是每章一韵,但前三章韵脚都在偶句,而末章除偶句外,首句也押韵。 湛露
【注释】 ①湛湛:《毛传》:“湛湛,露茂盛貌。”阳:马再辰《毛诗传笺通释》:“《说文》‘旸,出也。’阳即旸之假借。”晞(xi希):《毛传》:“晞,干也。” ②厌厌:朱熹《诗集传》:“厌,安也,亦久也,足也。” ③宗、载、考:姚际恒《诗经通论》:“宗,宗庙也。……燕亦在庙也。载,再也。考,击也,击钟也。……入门、客出及燕之时皆用之。”④杞棘:《孔疏》:“此杞棘之木,得露则湛湛然,柯叶低垂。” ⑤显,允、君子、令德:《诗集传》:“显,明。允,信也。君子,指诸侯为宾者也。令,善也。令德,谓其饮多而不乱,德足以将之也。” ⑥桐:油桐树。椅(yi医):山桐子树。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方玉润《诗经原始》,“离离,犹累累也。” ⑦岂弟:同“恺悌”,和易近人。令仪:《诗集传》,“令仪,言醉而不丧其威仪也。” 【译文】 露珠成串清湛湛,不晒太阳露不干。夜宴举杯多安闲,酒不喝醉宴不散。露珠成串清湛湛,挂在茂密草丛间。夜宴举杯多安闲,宗庙设宴乐钟传。露珠成串清湛湛,杞棘沾露枝叶繁。尊贵宾客秉性善,酒后举止仍规范。桐椅盎然有生机,果实累累压弯枝。宾客平易又和气,酒后不失好威仪。 【集评】 春秋卫·宁武子:“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赐之彤弓……”(《左传·文公四年》引) 宋·王质:“君通情,务尽醉;臣守官,务遵礼,所以虽夜饮而不失令德、令仪也。”(《诗总闻》卷十) 宋·戴溪:“《湛露》,天子燕诸侯而作是诗也。厌厌夜饮,见天子燕私之恩;令德令仪,见诸侯温克之善。夫情不亲者,常生于上之隔下;礼有亏者,每起于下之恃上,两得其道,此所谓和乐而不流也。”(《续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二) 元·许谦:“此诗皆无义兴,一章以匪不二字兴下不无二字,二章两在字相应,三章则承上在彼二字,卒章则如欧阳公谓诗人比事多于卒章别引他物是也,下两句皆以莫不承之,其末章之兴尤为无义者也。”(《诗集传名物抄》卷五) 元·朱公迁:“露在丰草膏泽深,饮在宗室则恩意厚,故以为兴,而又用两在字相呼也。杞棘性坚强,承露虽厚而不低屈;饮酒之盛,而不困于酒,则可谓有令德。桐梓柔美而实下垂,饮酒之卒不以酒而强,可谓有令仪矣。此二章起兴若无义,但显明信实宜为刚德,和乐宽易类乎柔德,故前章以杞棘之坚强为兴,后章以桐梓之柔美为兴。前二章见亲爱之至情,后二章有戒饬之微意。”(《诗经疏义会通》卷九) 明·朱善:“此诗前两章言厌厌夜饮,所以道其情之相亲也;后两章言令德令仪,又美其德将而无醉也。……既有令德又有令仪,则虽醉而不至于颠倒错乱审矣。然则是诗也,其亦褒美之中而寓规戒之意也欤。”(《诗解颐》卷二) 明·梁寅:“四章皆兴也。……前二章言夜饮疑于私惠而不归德也,后二章皆以德言,然后知君臣之相与无非礼义也。”(《诗演义》卷九) 明·季本:“此诗前二章以君之劝饮者,欲其尽欢也,后二章以臣之承恩者言,喜其尽敬也,乐而不淫,此所以怀诸侯而天下畏之。”(《诗说解颐》卷十六) 明·邓元锡:“《蓼萧》之辞笃而庄,《湛露》之辞亲而洽,爱敬至矣。爱敬笃于辟公,其究及于海内,其斯之谓欤。”(《清·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十引) 明·姚舜牧:“露必待阳而晞,饮必至醉而归,期其飨也。露必濡于丰草,饮必设于宗室,隆其礼也。杞棘承湛湛之露,桐椅生离离之实,君子承燕而不丧其令德,不失其令仪,此天子所乐予而赐之,燕飨之隆礼也。诗叙燕饮于前,而推本于君子之德仪旨深哉。”(清·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十引) 明·孙:“夜醉,今常事耳;然古时固不常有。二字点出尽乐意,语浅而味深。”(《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卷二) 明·吕楠:“《湛露》,天子燕诸侯也。姜澜曰,同姓异姓皆在乎?曰,然。故一章言必醉也,二章言其所也,三章、四章言虽醉不乱也。故毛公曰,宗子有事,族人皆侍,不醉而出,是不亲也;醉而不出,是泄宗也。杞棘桐椅奚兴乎?曰,杞棘坚心,兴令德之在内;桐椅美标,而其实离离,兴令仪之在外也。故鲁侯赋此以宴卫宁俞,俞不辞,亦不答,以为肄业及之云云者,是其智足以知自处也。”(《泾野先生毛诗说序》卷三) 明·郝敬:“前篇来朝,此篇赐燕;朝则礼严,燕则情洽。”(清·王鸿绪等《钦定诗经传说汇纂》卷十引) 明·朱谋玮:“露重则丰草俯垂,饮在宗室,则欲极其醉饱也。杞棘叶小而受露,夜极深也。椅桐之实离离下垂,喻诸侯既醉能恭谨也。”(《诗故》卷六) 明·何楷:“先言丰草,取类于卑下之物,为君尊臣卑之况。次言杞棘,则高于丰草矣。杞棘中实,故取以象其德,然亦以其德盛而心下,故仅取于杞棘也。末言桐椅,又高于杞棘,则象其威仪,可为人所瞻仰。每况愈上,以致其赞美之意。又按,丰草似兴子男,杞棘似兴侯伯,桐椅似兴上公。二说俱可通。……此诗前二章以君之劝饮者言,欲其尽欢也;后二章以臣之承恩者言,喜其尽敬也。乐而不淫,此所以怀诸侯而天下畏之。”(《诗经世本古义》卷十) 清·朱鹤龄:“《湛露》,天子燕诸侯也。天子燕诸侯之礼,三《礼》无文。郑以丰草为同姓是矣,又分杞棘为异姓,桐椅为二王之后,则凿说也。欧阳《本义》露以夜降者也,因其夜饮,故近取为比。丰草杞棘,露之无不被也。卒章别引他物,诗人比事多。然朱子曰,前二章言厌厌夜饮,所以道其情之相亲;后二章言令德令仪,又美其德将而无醉,中亦寓规。”(《诗经通义》卷六) 清·陈启源:“《湛露》篇,郑分下三章,以丰草喻同姓,杞棘喻庶姓,桐椅喻二王之后,似属穿凿。然谓同姓则夜饮,异姓则否,以见古人一燕饮,亦寓亲疏厚薄之等,其说不可废也。……杞棘皆坚强之木,故以兴显允君子。显允,明信也。桐椅是柔韧之木,故以兴岂弟。岂弟,乐易也。”(《毛诗稽古编》卷十) 清·翁方纲:“欧阳《本义》露以夜降之说,最为精当;《郑笺》分同姓异姓之王后之说,固不可从;而陈氏启源据凫鹥既燕于宗以证在宗,其说却是,但不必纠缠同异姓之说尔。”(《诗附记》卷一) 清·方玉润:“夜饮至醉,易于失仪,故必不丧其威仪而后谓之礼成。其威仪之所以醉而不改乎其度者,则非有令德以将之也不可。故醉中可以观德,尤足以知蕴蓄之有素。况天子夜宴,而曰‘不醉而归’,君恩愈宽,臣心愈谨,乃可免愆尤而昭忠敬。讵可恃宠以失仪乎?诗曰‘莫不令仪’,‘莫不令德’者,盖美中寓戒耳。外虽美其德容之无不善,意实恐其德容之或有未善,则未免有负君恩而亏臣职,其所系非浅鲜也。”(《诗经原始》卷九) 【总案】 《诗序》说:“《湛露》,天子宴诸侯也。”此诗正是通过夜宴亲热融洽场面和人物素养风度的描写,赞颂了君恩臣德,在褒美声中寓有规戒之意。诗中叙事简洁,而起兴多有变化,其含意亦不尽相同。首章以露“匪阳不晞”兴“不醉无归”,次章以露“在彼丰草”兴“在宗载考”,三章以露“在彼杞棘”兴“君子”“莫不令德”,末章以桐椅“其实累累”兴“君子”礼数周备。这不仅有助于抒写君宽臣谨的情怀,亦使诗作产生了整齐中有错综变化之美。 湛露 湛露〔原文〕 ☚ 蓼萧 彤弓 ☛ 湛露(1次) 浓重的露水。吸~之浮凉兮《章·悲》 湛露zhàn lù浓重的露水。《诗经·小雅·湛露》有:“湛湛露思,匪阳不晞。”毛传:“湛湛,露茂盛貌。”《悲回风》:“吸湛露之浮源兮。”王逸注:“湛,厚也。” 皇恩 皇恩隆恩 宫恩 普恩 皇扃 晷纬 鸿渥 鸿泽 鸿造 鸿钧 鸿霈 鸿恩 鸿私 鸿施 鸿露 贲帱 ☚ 各种恩泽 恩遇 ☛ 各种人的恩惠 各种人的恩惠父母的恩惠:毛裹 ☚ 各种恩惠 各种程度的恩惠 ☛ 露水 露水露(露花;露华;云露;霄露;沾露) 阴液 云滋 另见:夜间 凝结 白色 水珠 晶莹 ☚ 霜 露珠 ☛ 湛露zhàn lù浓重的露水。《楚辞·九章·悲回风》:“吸~~之浮凉兮,漱凝霜之雰雰。”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