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湖南省科技事业发展概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湖南省科技事业发展概况

湖南省科技事业发展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经济发展缓慢,科学技术水平很低,基础十分薄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全省仅有湖南农业改进所、湖南地质调查所和湖南省工业试验与矿产化验所3个研究机构,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不足20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1952年,湖南省政府贯彻合理使用专业技术人员的政策,将科技人员安排到经济建设最需要的岗位,建立了省寄生虫病防治、工业试验等研究所。在科技队伍建设逐步加强的基础上,科技群众团体开始建立、发展,群众性科学试验活动逐步展开。广大农村开始采用和推广农业新技术,全省出现了以单季改双季为中心的水稻研究高潮,促进了水稻生产的一次重大变革,在工业生产领域,1954年8月,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 —M11发动机在株洲研制成功,毛泽东主席亲自致信表示赞扬和祝贺。1957年,全省已有专区、市属以上独立科研机构16个,全民所有制单位自然科技人员3.75万人,科研力量得到加强。同时,各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也逐步展开。1958年4月,湖南省委召开全省科学工作会议。随后,成立了湖南科学工作委员会(次年改为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和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加强了对科技工作和科技团体的领导,掀起了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但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影响,某些科技工作脱离了湖南省的实际,阻碍了科技事业的正常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1961年起,湖南省科技战线总结经验教训,调整了科研机构,随后,湖南省委、省政府于1962年4月在长沙召开了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中南局1961年10月11日在广州召开的中南五省(区)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等会议精神,学习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聂荣臻副总理在广州会议上的讲话,并专门对科研机构调整精简和科技工作问题进行了研究。随着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科技工作出现了顺利发展的局面。1965年,全省科技人员增加到8.16万人,专区、市属以上独立科研机构发展到81个,全省科技战线共取得重要科研成果400多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级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遭到破坏,省科委、省科协被撤销,大批科技人员被下放劳动,科研工作难以开展,科技事业处于停顿状态。1971年后,全省科技事业出现转机,恢复和新建了一些科研机构,一批科技人员陆续返回工作岗位。1975年,传达贯彻邓小平的指示精神,科技工作开始整顿,科技事业在整顿中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整顿被迫停止,科技工作再度陷入困境,“文化大革命”十年,尽管科技工作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十分艰苦,但广大科技工作者,矢志不移,顽强拼搏,仍获得近1000项科技成果。1976年10月以后,湖南科技事业进入拨乱反正、恢复发展时期。1977年11月,省科委、省科协得以恢复。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后,全省抓紧恢复整顿和新建科研机构,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并召开了全省科学大会,表彰优秀科技人员和科研成果,讨论通过《1978~1985年湖南省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动员全省人民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接着,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全省科技事业在恢复整顿的基础上,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进入80年代后,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建设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多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就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等问题进行部署,于1984年明确指出了“依靠科技进步,振兴湖南经济”的指导思想,1988年提出了“科技兴湘”的战略口号,全省科技工作明显加强。省科委先后制定了《湖南省1986~1990年科技发展计划纲要》和《湖南省1989~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到本世纪末全省科技发展的目标、任务与措施,科技战线的广大科技人员,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和推广,取得了丰硕成果。“六五”和“七五”期间,全省共获科技成果9600多项。1985年实施专利法后,全省申请专利8744项,经批准授予专利权的有3651项。杂交水稻、银河亿次计算机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1990年10月,中共湖南省第6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科技兴湘”发展战略,强调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建设首位; 1991年10月,省委、省政府又作出了《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在“科技兴湘”战略的指引下,湖南的科技工作坚持面向经济,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努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第一,科技队伍迅速壮大。1991年,全省拥有各类自然科学技术人员55.72万人,1996年增加到85.57万人,平均每年以9.0%的速度递增,科技队伍中,有78人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陈国达、王滨佐、俞汝勤、姚开泰、周兴铭等5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滨佐、何继善、黄培云、袁隆平、刘筠、郭桂蓉、余永富、钟掘(女)、古德生、左铁镛等10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据统计,1991年~1996年,全省共鉴定各类科技成果7362项,其中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699项,省级星火奖88项; 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03项,发明奖32项,自然科学基金奖1项,国家级星火奖15项。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杂交鲤鲫研究,人类高分辨染色体的显微切割、PCR、微克隆、探针池技术研究,以及“银河Ⅱ”10亿次巨型计算机研制等,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第三,科研投入大幅度增加。1996年,全省 (含科研开发机构、情报文献机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大中型工业、建筑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为20.55亿元,比1991年的8.79亿元增加11.76亿元,增长1.3倍,地方财政科技拨款由1991年的1.39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2.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5.8%。投入的增加,使科研工作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一批国家的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在湖南成立。如由中央财政拨款1000万元、省财政拨款500万元,银行货款500万元兴建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于1995年12月在长沙成立。第四,高新技术初步形成产业化。1996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现价)达到172.3亿元,比1992年的55.6亿元,增长近2倍。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节能与环保五大新兴支柱产业。以终端产品、创智软件、未来教育语音系统、计税收款机、智能点钞机等产品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已有13类,上千种产品; 以超硬材料、粉末冶金、精细化工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群,1997年年产值突破30亿元; 以两系杂交稻、麦、棉,湘云鲫(鲤),精细饲料、酶制剂为主体的生物技术产业群、其产值已居全国第2位; 以中央空调、混凝土泵为龙头的机电一体化产业群,已形成年产值30多亿元的生产能力。此外,以迅达集困、湘潭顺风绿色空调集团为主体的节能、环保产业群,也已初具规模。第五,科技进步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大。1995年对已产生经济效益的237项科研成果统计: 项目资金投入3.08亿元,新增产值11.31亿元,新增利税2亿元,创外汇收入1892万美元,节约资金2.3亿元。投入与产值、利税之比为1: 5.4: 1。据测算,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农业已达43%,工业已达35%。第六,专利工作继续领先。1991~1996年,全省共受理专利申请量17651件,授权量9903件,专利实施率约38%。连续11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 综述_科技事业发展与科技体制改革概况   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概况 ☛
000045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