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湖南省国内贸易概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湖南省国内贸易概况 湖南省国内贸易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多年来,湖南商业不断发展壮大,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49年8月,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财经接管部设立贸易处。同月,湖南临时省政府设置工商厅。1950年4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分设商业厅,负责管理全省商业工作。湖南省商业厅除在全省范围内接收和征用帝国主义在湘商业资产,没收官僚资本的商业企业外,还在全省各地、市设立贸易、土产、茶叶、粮食、百货、石油等公司,在基层设置采购、批发、零售等经营机构。50年代初期的国营商业,从经营范围来看,既管内贸,又管外贸; 从服务领域来看,既包括城市,又包括农村,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商业体系。从1958年至1978年21年中全省国营商业管理体制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第一次调整是在1958年1月开始进行的。全省撤销了省级专业公司,在湖南省商业厅内设立专业贸易处,同年5月,又将湖南省商业厅、供销合作社合并为商业厅,设百货、纺织品、农业生产资料、棉麻烟茶土产废品、工业原料、盐务运销、肉食品、副食品、对外贸易等10个贸易局和商品检验局、储运管理局。第二次调整是1961年5月进行的。为了适应当时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划细了国营商业的行政管理机构,1961年5月,将省对外贸易局从省商业厅划出,9月又将省商业厅、供销合作社分开设置,同时,恢复了各专业公司建制,将二级批发站收回省管。第三次调整是1968年12月进行的,省级财贸厅、局、社被撤销,在湖南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财贸组内设立贸易组。1969年3月,又撤销36个省级专业公司,归并为工业品、农产品、副食品、生产资料、进出口等5个省级公司,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1970年,恢复了湖南省商业局,但同时又管理供销、外贸业务。随后,省级专业公司相继恢复,二级批发站仍然收回省管。21年间全省国营商业管理体制的调整,始终是围绕权力的“放”与“收”展开的,而这些调整实际上并不成功。1979年以后,湖南省国营商业部门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加速了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在积极推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同时,认真开展了下放企业,精简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同时,为加快商业设施的建设,全省国营商业部门切实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商业网点的建设; 二是加快冷库、粮库的建设; 三是加快商办工业技术改造。此外,还加强了横向经济联合,冲破了过去那种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局面,形成了商业流通体制的新格局。到1987年底,全省商业厅、粮食局、物资局系统已拥有独立核算单位8217个,批发、零售网点16129个,职工人数达31.24万人,成为全省商品流通的一条主要渠道。1978年以后,省人民政府采取积极发展集体商业的方针,采取一系列鼓励集体商业发展的政策,使全省集体商业有了较快发展,管理机构自成体系,批发企业形成网络,零售网点遍布城乡,经营机制日臻完善,形成了多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商品流通渠道。个体商业是由过去的小商小贩演变而成的。1979年以后,个体商业先后出现了三次发展高潮。至1995年底,全省城乡个体工商业有证户达15.23万户,32.23万人。改变了国营商业独家经营的局面,市场竞争活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湖南省人民政府十分注意加强对城乡市场的建设,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商品市场体系。为完善城市市场,首先加强了对原有老城市的改造,使历史上形成的湘、资、沅、澧四大水系沿岸的市场焕发了青春。湖南省与广东、广西、江西、湖北、贵州、四川六省区毗邻,边境线长达3120公里。为了发展边区经济,扩大边境市场,搞活边境地区的商品流通,还相继建成了一批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发展集市贸易。从1979年起,各地从实际出发,制定了长期的和近期的发展规划,相应地集中了财力、物力、组建了专门的班子,加速了城乡集市贸易的建设。如湘潭的布匹批发市场,邵东县小商品批发市场,长沙市桥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衡阳市江东服装批发市场等,在全省以至全国都享有盛名。通过几十年的奋斗和改革,一个开放式的,多种经济成份,多条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的商品流通格局逐步形成,市场繁荣,商品丰富。1995年底,全省有零售业网点店83.19万个,从业人员192.2万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37.41亿元。城乡集市贸易市场3905个,集市贸易成交额453.43亿元。到1995年底,批零贸易、餐饮业机构2.25万个,网点110.54万个,从业人员302.64万人。 ☚ 国内贸易_概述 湖南省商业集团总公司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