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特劳布,S·Weintraub,Sidney,1914—1983
当代美国经济学家。1914年4月28日出生于纽约州布鲁克林(Brooklym),1983年6月19日逝世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从1950年起一直到谢世时止,温特劳布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授。他率先提出以征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TIP)。此外,他在50年代晚期就反对把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与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相结合的所谓新古典综合分析。他创造性地尝试发展一个与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相适应的微观经济理论基础,并由此奠定了他在西方经济学界的声誉。
早在伦敦经济学院读研究生期间 (1938—1939),温特劳布就致力于探讨价格理论与凯恩斯《通论》的内在联系。1941年,他在圣约翰学院完成了题为《垄断和经济制度》的博士论文。此间,他还撰写了许多有关不完全市场中需求问题的论文。这些工作显然为他1949年出版的具有创见的《价格理论》一书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凯恩斯主义的微观经济基础”这一论题再度构成了温特劳布的研究重心。他有关劳动需求的分析,有关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微观基础的论述,都被收集到他1958年出版的《收入分配理论》 一书中了。诚然,他的一些学术观点与英国新剑桥学派的N·卡尔多、琼·罗宾逊等人的总量分配理论颇为近似,但温特劳布的研究重心似乎只是要建立凯恩斯主义的微观经济学,与经济增长理论关系则不大。
1978年,温特劳布教授与保罗·戴维森(paul Davidson)一道,创建了《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ost Keynesian Economics),在抨击新古典经济学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他的主要著述有:“需求曲线的基础” (The Foundation of the Demand Curve) (美国经济评论,1942);“垄断定价和失业”(Monopoly,Pricing and Unemployment)(经济学季刊,1946);“价格理论”(Price Theory,1949);“工资理论的宏观分析方法”(A Marcoeconomic Approch to the Theory of Wages) (美国经济评论,1956);“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微观基础”(The Mirco—foundations of Aggregate Demand and Supply,1958,经济学杂志,1957);“收入分配理论” (An Approach to the Theory of Income);“价格水平的一般理论” (A Gneral Theory of the Price Level,1959);“古典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和价格水平” (Classical Keynesianism,Monetary Theory and Price Level,1959);“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的一个凯恩斯主义理论”(A Keynesian Theory of Employment Growth and Income Distribution,1966);“制止通货膨胀的收入政策”(An Income Policy Stop Inflation,劳埃德银行评论,1971);“以征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A Tax-based Income policy与H·C·Wallich合写,经济学问题杂志,1971) ;“凯恩斯,凯恩斯主义者与货币主义者”(Keynes Keynesians and Monetarists,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