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病卫分辨证
卫分证是指温邪侵犯皮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温病初期。因肺主皮毛,卫气通于肺,故肺卫证常伴有肺经病变的特征。
温热在卫 临床上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要特征。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喉红肿或痛等证。本证多因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或素体阴亏又复感温邪,以致卫气失常,肺气不利,宣降失司所致。邪犯皮毛,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温为阳邪,伤人则多发热重而恶寒轻。温热在表,未传于里,故舌质红而苔仍薄白,脉来浮数。邪不得外泄则热蒸于上,气血上壅,郁滞不通则头痛。肺合皮毛与卫气相通,卫气被郁则肺气不宣、肺失清肃,以致肺气上逆为咳嗽。热邪伤津则口渴,但邪热不盛,伤津较轻,故虽口干而不大渴。喉为肺之门户,温热袭肺则咽喉红肿或痛。治以辛凉清解,泄卫透汗之法。
湿温在卫 临床上以恶寒少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闷脘痞,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缓为主要特征。本证多因湿热邪气,外袭皮毛所致。常见于夏秋二季。病变与人体的脾胃功能有密切关系,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从内生; 阴雨连绵,热蒸湿动,湿热外袭,内外之邪相引,发为本病。湿遏卫阳则恶寒少汗。因湿蕴热,热处湿中则身热不扬。午后湿热交争最甚,故发热较午前明显。湿为重浊有形之邪,内阻气机,清阳不升,故头重如裹。湿阻肌肉,气机不宣,故身重倦怠。湿遏胸阳则胸闷,湿阻脾胃则脘痞,湿注肠间则便溏,湿不化气则尿少。苔白腻,脉濡缓,均系湿热内停之象。治以芳香宣化之法。
燥热在卫 临床上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喜饮,苔白而干舌红,右脉数大为主要特征。本证的发生是感受秋令燥热病邪而成。由于初秋天气暄热,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尤为明显。感之者多为温燥。若深秋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为风燥,亦称凉燥。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为燥热在表之象。咽干鼻燥,口渴痰少系燥热侵肺,肺津受伤的表现。苔白舌红,右脉数大,均为燥热在肺卫之证。治以辛凉清润之法。
总之,卫分证候,多见以上三证,温热在卫,湿热在卫,燥热在卫。虽然它们的病位相同,但是由于病因不同,治疗也有差异。一用辛凉清解,宣肺疏卫,以退热止咳; 一用芳香宣化,重在去湿,湿浊一去,热不独存;一用辛凉清润,除用轻宣肺卫之法外,又必须佐以甘寒生津之品,润肺以祛燥,这是三者在治法上的区别。
在卫分治疗时,应注意凡温热在卫,不可用辛温发汗,否则本为热病,再投热药,火上加油,两阳相遇,势必热厥,甚则昏谵吐衂。不可过早使用苦寒,否则损伤阳气,引邪入内。不可过度升散,否则会出现鼻衂斑疹。湿热在卫,一是初期不可大汗,如用麻桂猛剂,不但热不去,反而蒸腾湿浊上壅,痹阻清窍,出现昏迷耳聋。二是不可大下,如用硝黄之品则伤脾胃之气,中焦气伤,致使健运失司而湿浊内停,洞泄不止。三是不可用甘寒滋补,甘寒之品致使生津养液,唯恐助湿困脾而病深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