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度

 凡铸金之状,金与锡黑浊之气竭,黄白次之;黄白之气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气竭,青气次之;然后可铸也。
 

《周礼》卷四○《考工记》


 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欧)冶不能以必剑。
 

宋·王先慎《韩非子集解》


 【评】上述记载表明古代工匠经过长期实践总结,观察火焰来判定炉内冶炼的进程,并在生产上加以应用。

温度wēndù

冷热的程度
 △ 今天~低。

温度wēndù

冷热的程度。
【组词】提高温度︱保持温度︱温度高︱温度适宜
【例句】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 在冬天,北京居民的室内温度一般不会低于16℃。
【近义】气温

温度wendu

冷热的程度:随着~升高,冰渐渐融化了|这么高的~还杀不死细菌吗? |室外的~太低,最好把花盆搬进屋来。

温度wēn dù

物体冷热的程度。1871年,在傅兰雅、徐寿合译的《化学鉴原》(卷三)中,称温度为“热度”,这一名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十分常见。“温度”一名来自日本,大约见于19世纪中后期,如1884年姚文栋译《日本地理兵要》卷五:“距七尾港海上约五里,有温泉。泉质颇透明,混硫盐二气,温度适体,有治金疮之效。”1889年傅云龙《游历日本图经余记》:“十三日,呼艇凌霜行,温度顿减至四十有奇,既饥且寒,橹欲洹。”

温度

温度

开始燃烧的温度:燃点 发火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沸点
空气的温度:气温
气温急骤下降:骤降
尚未退尽的热度:遗热
高于正常的温度:热度
相对稳定的温度:恒温
物体温度高:烫(滚~;火~;暖~~)
水烫:百滚
温度升高,产生热量:发热
身体的温度:体温
因病而体温升高:烧(发烧;高~;退~)发热
酒后身上发热:醉暖

另见:冷 热 天气

☚ 四时气候   天气 ☛

温度wendutemperature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温度的微观实质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度量。具有较热状态的物体总是将热能传递到较冷状态的物体, 若物体的质量不变,冷热状态差异愈大,则热量的传递就愈多。则称那个输出(入)热能的物体具有较高(低)的温度。因此, 两个物体的温度就确定了该两物体之间净热流的方向。
温标
常用的温标有绝对温标、摄氏温标、华氏温标三种, 其中绝对温标和摄氏温标属国际单位制。绝对温标中的温度称为热力学温度或绝对温度, 其单位为开尔文(K), 它的量值正比于理想气体分子运动的动能。1个开尔文是水的三相点(0.01℃)温度度量的1/273.16, 日常使用的摄氏温标度数t与绝对温标度数T的关系为:

t℃=TK-273.15K

摄氏温标度数t与华氏温标度数τ的换算关系为:


分类
气象学及农业气象学中使用的温度常指气温、地温、水温, 植物体温和叶温等。
气温 即空气温度。气象要素之一。在地面气象观测上, 通常指的是离地面1.5米左右, 处于通风防辐射条件下温度表读取的温度。气温在地球表面的平均分布由大气及地表的辐射状况,海陆下垫面的性质、大气环流的状况以及受环流制约的气团的移动等因素决定。在自由大气中, 气温的变化和空气的绝热上升和下降有密切的关系。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而递减; 在平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缓慢增高 (一直到约50公里)。对流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的逆温层。地球表面纪录到的最高气温是58.8℃。这是1921年7月8日于伊拉克巴士拉(Basra)地方观测到的; 最低气温是-89.2℃, 是在1983年7月21日于南极洲东方站(高3500米的冰原上)观测到的。
地温 气象要素之一, 地面温度和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的统称, 在农业气象中常称土壤温度。前者指的是土壤水平暴露面的温度, 后者指一定深度的土壤温度, 由置于不同深度的温度表测得。若土壤是均质的, 其深层的传热仅通过分子的热传导, 且地面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简单的周期变化, 则地温的变化遵循傅里叶三定律:
第一定律: 自地面向下,如深度以等差极数增加,则温度的振幅以等比级数减小, 即:

式中 Az、A0为在z深度及地面的温度振幅; T为振动的周期; α为传温率。
第二定律: 入地愈深, 则温度的极值出现时间愈落后, 其落后的时间与深度成正比, 即:

式中 θ为深度z处的落后相位角。以上二定律可从图中明显看出。

各深度地温日变化(1965年6月18日晴天 南京气象学院)


第三定律: 对周期不同的温度变化, 其变幅若要减小到同一倍数,则入地的深度与各周期的平方根成

式中 T1、T2为深度z1、z2处的振动周期。例如某地年地温振幅在1.15米深处减至地面的一半,则日

厘米深处。
实际上, 由于土壤并不完全同质,存在着水平方向的热交换以及由于降水和云量等的变化,使地面温度的简单周期性变化遭到破坏,因此,地温的变化并不严格遵循上述定律。
水温 气象要素之一。水体各层的温度,通常指水面温度,即水体最表面的温度,如河面、湖面及海面的温度。海面温度代表接近海洋界面之下表面混合层中的水温状况。由于海洋面积占全球面积的71%,且水的比热最大,因此,海面水温通过海气界面的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大气的温度,对天气过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作用。河面及湖面等的水温对水生动、植物及邻近地域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具有一定的影响(见温度观测、温度测定仪器)。

(林晔)


农业意义
温度是农业环境的重要因子之一。对农业生产有影响的温度条件有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田水温和植物体温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因为气温是表征植物环境中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土温、水温和植物体温都要受它影响,并且较容易取得、代表性也较好。气温的周期变化,在空间形成气候的多种类型和垂直分布,对应不同的农业类型;在时间上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也对农业生产中的农事活动和农业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气温通过强度、持续时间、时空变化直接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还通过对土温、水温、植物体温、湿度和肥力等影响,间接影响农业生产。
温度强度的影响 有机体生命活动, 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进行,并在适温下最为活跃。对植物每一生命过程,都有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适温度范围;超出最高和最低温度的幅度,植物逐渐停止生长和发育,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时,植物开始受害以至死亡。一般地说,农作物生命活动温度范围约为-10~50℃,在这个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作物生理生化反应速度增加1~2倍,基本上符合范托霍夫定律。但是,作物生长发育过程,是生物有机体的同化和异化过程,生化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不同,温度过高或过低,生物蛋白质系统变性,生理机能破坏,生物有机体受害或死亡。不同植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高、低温度的界限不同,甚至同一发育时间内不同生理机能也有差异。温度对植物的同化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对植物的种子萌发、根系活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成以及植物运动等都有极大的影响。农业生产对象都有各自要求的温度范围(见三基点温度)。
温度持续时间的影响 温度对农业生产对象的影响除了温度强度外,温度的持续时间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适温的持续时间长,对作物生长发育有利;危害的高、低温度出现后,持续时间长短是生物受害程度的决定因素,它是温度积累效应的表现。生物体生育速度既与温度高低有关,又与其持续时间有一定的关系。农业气象中广泛应用作物积温指标表示它们的综合影响,并用来分析各地的农作物热量条件。中国南北各地日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10℃的活动积温相差很大。南方热带地区高达8000~10000℃以上。水稻可一年三熟,为热带、亚热带作物生长区;黑龙江北部2000℃, 为一年一熟和喜凉作物生长区;青藏高原高寒地区有很大面积低于500~1000℃,基本上无作物栽培。分析热量资源,还必须注意各地的越冬条件和最热月温度。冬季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冬作物安全越冬的指标,多年生作物越冬还受到年极端最低温度的限制;除了热带地区外,最热月高温大多不是限制因子,但部分高原地区最热月温度低,限制了喜温作物的发展。
温度变化的影响 空气温度也有时空变化。空间上随纬度北移(北半球)和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时间上随季节和昼夜而变化。温度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可分为周期性的(年变化、日变化)和非周期性的两方面。
作物适应各地区温度年变化的结果,形成各自的感温特性和生育规律,显现出植物气候特征(物候)。栽培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和农业技术措施等都必须与温度的年变化相适应。为了确定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和终止的时间, 农业气象服务中,常应用具有农业意义的界限温度:0℃5℃,10℃,15℃,20℃等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的始终日期为指标。温度是决定植物地理分布的主要因子。由于南北方温度条件不同,地区间作物引种,除必须注意光照条件外,也应依据农业气候相似原理,考虑作物原产地的温度条件。温度条件相似地区间的引种或由低温地区向较高温度地区引种, 比较容易成功。
气温日变化对作物干物质的积累有明显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 日较差大, 白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质多;夜晚呼吸作用减弱,消耗的有机物质少,植物体积累的物质多。日较差大还可促进种子发芽和开花,使果实含糖量高而味浓。
温度非周期性变化往往造成农业气象灾害。春、秋两季,温度升降不稳,北方冷空气入侵,常常形成早、晚霜冻危害及低温冷害;夏末不适时的高温造成长江流域水稻高温逼熟;初夏的高温、干燥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及西北地区小麦遭受干热风危害等。
温度的间接影响 温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还在于温度变化能引起作物环境中其他因子, 如湿度、土壤肥力等的变化。环境中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又能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农业产量的形成和农产品的质量。
温度是病虫活动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病虫的侵染、繁殖、消长和迁飞都和温度高低有密切关系, 在较低或较高的温度下, 病虫生育受到阻碍。一般病虫害在20~30℃温度范围内发育最快, 危害严重; 超过40℃或低于-10℃, 多数病虫难以生存。
温度对畜牧业的影响 温度与畜牧业的关系也很密切, 它影响牲畜的生活, 牧草的生长发育, 因而影响畜牧业的发展。冬季低温, 牲畜消耗热量多, 食量增加, 而饲料不足, 特别缺乏青饲料, 结果牲畜消瘦体质下降, 易感染病害或在越冬期大量死亡; 高温季节, 食欲减退, 消瘦, 传染病多发生。此外, 温度影响牲畜发情、配种和坐胎率等等。
温度对林业的影响 温度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决定森林类型及其分布, 中国气候全国分为六个热量带, 每个气候带内都有其相应的树种和森林类型, 在山地条件下树种的分布因受山地温度的变化而受限制。在森林植被形成后, 由于林冠阻挡太阳辐射, 加之林内空气湿度大,因而形成林内最高温比空旷地低,最低温较高, 温度变化缓慢的森林小气候。
温度的调节 农业生产中常采用各种措施调节作物环境温度。其措施有灌溉、松土或镇压, 垄作或沟种等。主要是改变土壤热量的物理特性, 调节农田的反射率、有效辐射、潜热通量、土壤热容量与导热率等, 以调节土壤温度和近地层空气温度。此外,风障、阳畦、温室等保护地栽培措施以及人工温、湿度调控装置都能调节农业环境温度。
温度

温度wendu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这是对温度的通俗解释。物体的冷热程度是由人们的感觉器官比较得出的,带有主观性,仅凭感觉器官来比较物体温度的高低是不准确的,甚至会判断错误。温度的严格定义及测量原理是建立在热平衡定律(热力学第零定律)基础上的。热平衡定律指出:处于热平衡状态的两物体具有共同的宏观物理性质,必存在一个数值相等的态函数,这个态函数称为温度,因此温度是描述一个系统是否与其他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的性质,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数值。
从气体动理论的观点来看,温度描述了组成宏观系统的大量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激烈程度,分子热运动越激烈,系统的温度越高。温度是大量分子热运动的集体表现,具有统计的意义,对单个分子温度是没有意义的。
测量温度的原理是,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将一个选为标准的物体——温度计与待测物体接触,使它们达到热平衡,标准物体所表示的温度,便是待测物体的温度。标准物体的热容量必须很小,以便它与待测物体接触,并进行热交换时,几乎不改变待测物体的热状态。
实现温度的测量,还需要建立温度的数值表示法——温标。历史上曾出现过各种经验温标,如摄氏温标、华氏温标等,每种经验温标都与某种测温物质的某种测温属性联系着,因此同一热状态的温度值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法,无法统一,由热力学温标所定义的热力学温度是具有科学意义的最严格的温度,但是用气体温度计来实现热力学温标时,复现性较差,因此为了更方便、更准确的统一温度测量,国际上又协议制定了实用性的温标——国际实用温标,国际实用温标是以热力学温标为准定义的。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使用的摄氏温度是用国际实用温标来表示的。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有复现国际实用温标的一套装置,这是中国最高的温度标准。

☚ 热能   温标 ☛

温度temperature

系物质中粒子动能大小的量度反应。物质的温度与组成该物质粒子的动能大小相一致。记录温度的温标有三种:即摄氏温标,以“°C”表示;华氏温标,以“°F”表示;绝对温标,以“°K”表示。摄氏温度的标度计算是以冰点状态的水为零度,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为100℃,其1/100即为1℃;华氏温度计算是以冰点水为32度,沸点为212℃;而绝对温度从-273.15℃算起。三者之间换算方式是:0℃=32°F=273.15°K;而100℃=212°F=373.15°K。

温度

温标上的标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微观角度而言,是物质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量度。参见“温标”。

温度

temperature


温度

temperature

温度

temperature
~是多少? What’s the temperature? or:What does the thermometer read?/夏季室外~高达40摄氏度。In summer the outdoor temperature reaches 40 degrees Centigrade (or 40℃Celsius)./华氏~Fahrenheit (F)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