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中《詩·鄘風·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後以喻私奔幽會。司馬相如《美人賦》:“途出鄭衛,道由桑中。” 桑中 桑中《诗经·鄘风》篇名。此为男子抒写他和想象中的情人幽会的诗。全诗三章,章七句。每章前四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了男子的期望;末三句,写其与情人相聚时的种种情景。咏唱再三,表现男子的无限柔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诗中出现三个女性的名字:孟姜、孟弋、孟庸,今人多以为是反复咏叹和叶韵的需要,并不是一人思三女。 ☚ 君子偕老 鹑之奔奔 ☛ 桑中
这是一首出自男青年之口的与情人密约相会的情诗。 全诗三章,内容相同,结构相同,重章叠咏,以加深抒发恋情。 每章开头两句写青年小伙子劳作的情况和劳作的地点。“爰采唐矣?沫之乡矣。”“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爰采葑矣? 沫之东矣。”这六句是说:到哪里去采唐菜?在朝歌的乡野。到哪里去采麦?到沫邑的北郊。到哪里去采葑?到沫邑的东郊。唐是春季作物,麦是夏秋作物,葑是秋季作物,从季节的变换、时间的推移,说明幽期密会不止一次。乡、北、东,既是劳作的场所,也是幽会的处所。从地点的转换,加深说明幽会之频繁。这就把一个小伙子自述其事的欢快神情描绘出来。郊野里那唐、麦、葑美好的景物,乡、北、东那广阔的旷野,一片生机勃勃,与小伙子此时此刻欢快的心绪紧密地融会在一起,景美,物美,情更美。于是勾起了昔日的回忆,似乎夸耀地设问作答: “云谁之思?美孟姜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这六句是说,如果问我把谁想?想的是那美丽的孟姜。如果问我把谁想?想的是美丽的姑娘孟弋。如果问我把谁想?想的是那美丽的孟庸姑娘。这里的孟姜、孟弋、孟庸,是小伙子所爱姑娘的名字,为了押韵,才变换了名字,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并不是像有人理解的一男爱三女,或三男爱三女。小伙子反复申明他所爱的情侣,足见他发自肺腑,一片真情。小伙子是如此,那位姑娘有加无减,更为痴情。三章反复申述“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三句是说,她约我相会在桑林中,邀我在上宫,临别时送我到淇水上。由期而要,而送,说明幽会的全过程。先是幽会于桑中,尚属隐蔽场所,可能是初恋时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情的加深,而后幽会于上宫,已进入半公开状态。最后是淇之上,完全公开。这对初恋的情人幽会来说,是合乎情理的,非常自然的。随着幽会的逐渐公开,说明爱情越来越深。从她送他到淇水之上的公开行为看来,感情已有了较深厚的基础,婚期已为时不远了。读此,不禁使人想到《卫风·氓》中所写“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的情景。 本诗通过青年男女密约幽会,谈情说爱过程的叙写,反映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充满了爱情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诗人写一对情人幽会的幸福与欢乐,并不是平铺直叙地直陈其事,而是采用了设问作答,铺陈排比的手法。全诗三章,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前四句两问两答;后三句运用排比,把人物的举止行动、精神状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引人入胜,耐人寻味,收到了平铺直叙无可比拟的艺术效果。 桑中爱采麦矣? 沫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 爱采葑矣? 沫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桑中》是产生在 地 (今河南省汲县东北) 的一首情歌。歌的内容是借助于一个小伙子自问自答兼回忆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当我们吟诵这首情歌时,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天真活泼、淳朴憨厚的小伙子形象。他,携带着采集工具,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平坦的大道上,跨着轻松的步伐,欢快地前行着。五彩绚烂的田野,嘤其鸣矣的鸟声,勾起了他回忆与一位姑娘幽会的往事。怀春之情,逗出了他的诗兴。他高兴地唱了起来: 到哪儿去采唐呀? 到朝歌的乡下啊! 猜猜我在想谁呀? 漂亮的姑娘孟姜啊! 小伙子边走边唱,乐滋滋、甜蜜蜜的心情,逼真地坦率地流露出来了。“云谁之思”一句,象是甜蜜的自问,又象是神秘地问他的同伴。“美孟姜矣”这种无比爱慕之情,动于心,形于色。他好象在“骄傲”地说:“我呀,已经有了个称心快意的情侣!”这一问一答,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小伙子憨厚的性格、坦荡的胸襟和不由自主的自得的神情。 他在平坦的大道上继续前行,也许是双双飞燕,在田野上空,自去自来,呢呢喃喃,撩起的他的情思; 也许是对对游春的情人,携手同行,低低私语,唤起了他的回忆: 他又引吭高歌了: 邀我在桑林中相见哟! 又到角楼边密谈哟! 还送我到淇水的岸上哟! 幽会的情景,象电影镜头在小伙子的脑际重现。他似乎向双双飞燕,也似乎向对对情人表示:“我,也有情侣啊! 她,还是个心灵手巧的美人儿! 她曾经约我在桑林中相会,又到角楼边密谈,还送我到淇水的岸上呢!”从歌声中,我们仿佛看见了小伙子一颗跳动着的炽热的心,快要从他的胸膛里蹦了出来。这时的小伙了,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这首情歌,发自肺腑,唱出了小伙子的真情,因而十分动人。它在艺术上,有三个特色: 一是设问设答,二是章末排比,三是虚词妙用。 “爱采唐矣”,“爱采麦矣”,“爱采葑矣”,是问,“唐” (菜名,春采,非菟丝)、“麦” (夏收)、“葑” (蔓菁,秋藏),表时间之推移;“沫之乡矣”,“沫之北矣”,“沫之东矣”,是答,“乡”、“北”、“东”,表地点之转换。“云谁之思”,是问,表感情之激荡;“美孟姜矣”,“美孟弋矣”,“美孟庸矣”,是答,“孟姜”、“孟弋”、“孟庸”,表所爱之情侣。明知故问,依问而答,而且以叠章出之,每章虽仅三易其字,却突现了一对青年男女爱情的深厚基础,比单章直叙,要委宛而有情致。这种设问设答手法,在《诗经》中,不乏其例。如“于以采苹? 南涧之滨。于以采藻? 于彼行潦。”(《召南·采苹》)“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谁谓宋远? 跂予望之。”(《卫风·河广》)“伐柯如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 匪媒不得。”(《豳风·伐柯》),等等。这些诗歌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设问设答的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全诗三章,均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作结。三句一排,分别表明“期”“要”“送”三个阶段,展示出幽会的全过程: 第一句写幽会开始,第二句写幽会进入高潮,第三句写幽会结束。三个阶段,分别在三个场所——桑中 (隐蔽)、上宫 (半公开)、淇之上(完全公开)。场所愈转愈公开,爱情也愈转愈浓,愈浓而植根愈深。三句排比,前两句句法相同,字数相等,而第三句略有变化; 板中寓活,整齐中见错落。《诗经》中排比手法,触目皆是。有全诗排比的,如《小雅·无羊》,共两章,每章两排,一排四句,极其生动地写出了牛羊成群、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也有交错排比的,如《小雅·斯干》,共九章,每章都杂以排比句,或两句一排:“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或三句一排:“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或四句一排:“如翚斯翼,如矢斯棘,如鸟斯革,如跂斯飞”。排与散混,散与排杂,交错更替,丰姿多采。这种排比,为汉代辞赋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语言基础。 运用虚词,是《诗经》中普遍现象,无诗无之。但是,这首《桑中》,却有其独到处。每章“云”字一现,“之”字两出。可无论矣,而“矣”字四见,其作用大都不同:“爱采唐矣”中“矣”,表问;“沫之乡矣”中“矣”,表答。“美孟姜矣”中“矣”,不仅表答,且有赞叹、自得之意;“送我乎淇之上矣”中“矣”,表幽会过程结束,流露出甜蜜的回忆之情。它们都在句末,又与非“矣”句交错出现,读来轻快流美,和谐自然,悦耳动听。“乎”字,每章三见,都处在排比句之中,看似平淡,实则巧妙: 它们在语气上,表舒缓; 在感情上,表欢喜; 在词法上,表介词结构(“乎”同“于”)。一词而多功效,表明虚词在《诗经》时代,运用已经是颇为成熟的了。 桑中爰采唐矣? 沫之乡矣。 云谁之思? 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 云谁之思? 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 沫之东矣。 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 想采菟丝去何方?还是去那沫乡老地方。心中爱谁想哪个?美丽姑娘叫孟姜。和我相约在桑中,邀我私会在上宫,又到淇水把我送。 想到何处去割麦?还是到那沫乡北。相思的那位她是谁?名叫孟弋的大姑娘。和我相约在桑中,邀我私会在上宫,又到淇水把我送。 想采蔓菁去何方?还是去那沫乡东。心中爱的是谁啊?美丽姑娘叫孟庸。和我相约在桑中,邀我私会在上宫,又到淇水把我送。 《桑中》三章,章七句。《诗序》谓“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又《左传·成公二年》: “夫子有三军惧,而又有‘桑中’之喜,宜将窃妻以逃者也。”与《诗序》所说相同。这是旧说,旧的思想观点,现代学者不从。当代研究者则认为这是一首古代情歌。从诗的内容看,当然不是什么“刺”,倒有点近乎美,是歌咏男女私会密约的诗。诗人描写一位小伙子对爱情的美好回忆,回忆她曾经约我在桑中,又到上宫私会,还到淇水边游玩,诗中还反复咏唱我就爱这位约我、等我、送我姓姜的美丽大姑娘,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极为生动地表现出小伙子的憨厚、纯朴的性格和发自肺腑的真情,又有一种甜蜜感。诗中的美孟姜、美孟弋、美孟庸,我看就是诗人想象中的理想的美女,诗中写成三位姑娘完全是为了叶韵。为了保持诗的风格和诗的音节美,在译诗时,仍然按原诗的形式处理,又译成三位姑娘的名字。 这首情歌,在艺术上也很有特色。一是在诗中设问作答。各章两问两答,表现出他们互相撩逗的喜悦之情。如每章“云谁之思”,是问,“美孟姜矣”、“美孟弋矣”、“美孟庸矣”是答,通过设问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其更加形象,更有感染力。二是全诗三章,均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作结,三句一排,写出期、邀、送的私会全过程和热恋时刻的回忆,实际上是在颂扬他们真挚的爱情,在情感、行为上都是大胆的、奔放的。清方玉润《诗经原始》眉评:“三人、三地、三物,各章所咏不同,而所期、所要、所送之地则一,章法板中有活。” 桑中诗经·鄘风 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首歌唱幽期密约的诗。有人根据诗中“采葑”,“采麦”之说,认为抒情主人公是普通劳动者;也有人根据“姜”、“弋”、“庸”为贵族姓氏,认为诗中人乃贵族男女。然而男女之间,爱欲存焉,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对这一首诗,无关宏旨,而其情辞音节之美,在三百篇中不可多得,特别值得注意。 诗三章的前四句都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唱出来的,又都是以采集植物起兴的(采唐、采麦、采葑)。以渔鱼隐射性爱,以饮食隐射性爱,在诗经中屡见不鲜。从采集植物兴起求爱、相思,是另一种自然的联想,这在《关雎》、《卷耳》中便有表现;至于后世乐府中的“郎见欲采我,我心欲怀莲”、现代民歌的“我有心摘一朵戴,又怕栽花人将我骂”,都可遥相印证。诗一起就兴致勃勃,而又别有用心。“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反复问答,最有歌味,能尽抑扬顿挫之致,比直接地宣布要动人得多。“孟姜”犹言姜家大姐,与“孟弋”、“孟庸”皆同是美人的同义语,又是爱人的代称(不必是真名实姓)。在媵妾制的时代,长姊地位特殊;而大家闺秀,别具风姿。故诗中称谓饱含着诗人的柔情蜜意。 诗章的后三句用了一种回忆、遐想的语调,一口气唱出了心爱的姑娘“期我”、“要(邀)我”及“送我”的整个儿的约会过程,极有层次。恋爱靠谈,谈恋爱的最好方式就是相送,这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懂得了。桑中之期,上宫相邀,诗中点到为止,至于其间唯有天知的情事,一概略去,以下便说到淇水相送。比起后人戏文中的“软玉温香抱满怀”之类不知有几多空灵。孙作云以为桑中即卫地的桑林之社(桑为社树),上宫即社庙。当时的庙会,即男女青年约会场所。其说最为通达。诗人把桑中相期之苦情,上宫相会之乐事,淇水远送的缠绵,一古脑儿留给读者自行玩味,尤有悠悠不尽的韵味。 诗的前四句是整齐的四言句,而到末三句却依次作五五七言句,这是典型的逐渐增字永言的作法。诗人本不难运用齐言形式,如末句就可以作“送我乎淇上”,与上二句划一。却偏偏要增衬“之”、“矣”两个语辞,盖兴会所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诗大序》),使此诗从头到尾,洋洋乎愈歌愈妙,真欲令人手舞足蹈了。此外,每章前四句略有易辞之处,而末三句则完全相同,这在今日多段的歌曲中还是习见的形式,相同的后一部分通常称之为“副歌”,往往点题。在演唱时多用合唱,尤为动人。 《桑中》沫之乡矣。到那朝歌旷野外。 云谁之思? 心里常把谁挂怀? 美孟姜矣。孟姜美丽惹人爱。 期我乎桑中②,约我桑田里相会, 要我乎上宫③,请我楼上诉衷怀, 送我乎淇之上矣④! 送我淇水上呵手分开! 爰采麦矣? 哪里能把麦穗采? 沫之北矣。到那朝歌北郊外。 云谁之思? 心里常把谁挂怀? 美孟弋矣。孟弋美丽惹人爱。 期我乎桑中,约我桑田里相会, 要我乎上宫,请我楼上诉衷怀, 送我乎淇之上矣! 送我淇水上呵手分开! 爰采葑矣⑤? 哪里能把蔓菁采? 沫之东矣。到那朝歌东郊外。 云谁之思? 心里常把谁挂怀? 美孟庸矣。孟庸美丽惹人爱。 期我乎桑中,约我桑田里相会, 要我乎上宫,请我楼上诉衷怀, 送我乎淇之上矣! 送我淇水上呵手分开! [注释] ①爰:在哪里。②期:约。③要:即邀。上宫:楼上。④淇:卫之水名。⑤葑:蔓菁,即今之芜菁。 [赏析] 根据传统的说法,“《桑中》,刺奔也。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期于幽远,政散民流而不可止。”此说显与诗义不合。《桑中》一般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相互爱慕以至订期会面的情诗。但如再细加玩味,《桑中》一诗,应系虚写,写的是一位男主人公想象中和他的意中人慕悦相会的情景。因为《桑中》三章全为比兴,这比之完全以“直陈其事”、“直露其言”的“赋”来,能更激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使诗味更为丰富、含蓄。《桑中》全诗三章,各章只变换几个词语,诗义大体相同。先看“采唐”、“采麦”、“采葑”。“采唐”是采女萝,女萝是一种蔓生植物。诗中可能用来喻指男女相互的攀依、扶持、缠绕;由此定下全诗男主人公对意中人那种深沉缠绵的基调。“采麦”大约喻指果实。“采葑”如以《邶风·谷风》的“采葑采菲,无以下体”来看,“葑”似喻指人的德行美好。“采唐”、“采麦”、“采葑”显系比兴。次是“沫乡”、“沫北”、“沫东”。沫乡,亦作须,即卫都朝歌。商则称妹邦、牧野。地在今河南省淇县北。三是“孟姜”、“孟弋”、孟庸”。孟是居长,“姜”等是姓,均指女性。看来似乎姓氏不同,故旧说曾指为三位女性者清许伯政《诗探》说:“诗中孟庸、孟弋及齐姜、宋子之类,犹世人称所美曰‘西子’耳。”已对指为三女性之说作了否定。近人顾颉刚、俞平伯等则在《古史辨》中更明确论证了孟姜、孟弋、孟庸实为一人,此说可取。 《桑中》三章的每章均由两个层次组成。第一层次每章首四句。如第 一章“爰采唐矣”一句设问,“沫之乡矣”一句紧答;再“云谁之思”一句设问,“美孟姜矣”一句紧答。从三章均著一“采”字以及二问二答四句中,反映出男主人公是经过一番又一番苦苦的探索、寻觅、挑选和追求的过程的。而这一过程的发展,便推向了每章第五至第七句的共三句的第二个层次。当男主人公想象中 一旦认定了意中人,他那激动的心情和他俩心欢意合的柔情蜜意便通过又一次想象中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三句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这三句句式一致,先分别用了表示事情顺利发展、如愿以偿的“期”、“要”、“送”三个动词;再用了同一方位地理词的“桑中”、“上宫”、“淇上”。这样,每一章前后两层次便联为一体,互为张本,互为因果,互为补充,特别体现出这首情诗感情真挚、轻快如飞的情韵。为了更好地表现《桑中》一诗的主题,全诗还用了《诗》传统的复沓回环、反复吟唱的手法,但又独具一格,富有新意。《桑中》每章分前后两个层次反复。前一层次,基本上以双问双答句式复沓回环,由一问一答形成整齐与排叠。这便造成了“偶”。但它因以一问一答组成一个单元反复,故跳跃性、间隙性较大;加之因“唐”、“麦”、“葑”用词的变换,更呈疏朗宽弛之感,这便造成了“散”。这 一“偶”一“散”便使这一层次的整齐中有变化;而全诗轻快、欢愉的情调也便由此而得到体现。后一层次比前一层次欢快的情调更强烈,所以这一层次主要以同属动词、地理方位词、动宾补句式组成更统一的排比与齐整性,来造成一种紧迫、急促的节奏,以充分反映出这一层次主人公那种脱口而出、其快如飞的思想感情。但过分整齐划一便有凝滞之弊,所以这一层次也在统一整齐中有所变化,即把每章末句应用“淇上”一词的却长吟徐叹为“淇之上矣”,借以抒发男主人公那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咏叹不足、陶醉不已、心驰神往的情态。如果说《桑中》是一首快诗的话,那么,它在复沓咏叹上的这种创造性又使它增添了不少丰采。 桑中诗经·鄘风 爰采唐矣? 沫之乡矣。云谁之思? 美孟姜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云谁之思? 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 沫之东矣。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这是一首吟咏男女幽会密约的情歌,主人公为一群正在旷野田间劳动的青年男子,他们互唱对答,赞美了对爱情的大胆追求,陶醉在对热恋的甜美回忆中。 全诗共分三章,内容相近,分别是三位男子对歌时的唱词。各章均以起兴发端,开首二句可作为第一层。“爰采唐矣?沫之乡矣”“爰采麦矣? 沫之北矣”“爰采葑矣?沫之东矣”,意为:我们到何处去采集菟丝?菟丝在那沫邑乡间;我们到何处去收割麦子?麦子在那沫邑北边;我们到何处去摘取芜菁,芜菁在那沫邑东边。三章起兴方式相同,但所兴之物不同,菟丝乃草本植物,寄生于豆类茎叶上,诗取其纠结、缠绕之状;麦子必须长成才可收割,诗取其成熟,饱满之意;芜菁也是草本植物,生长起来漫山遍野,诗取其枝叶繁茂之貌,三者以缠绵、饱满、浓郁为特征构成一种深层意象,全诗始终被一种特定的氛围环绕、浸润。起兴是《诗经》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此处旨在触物起情,它不同于一般的谐音起兴,如《小雅·鸳鸯》开头:“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起兴与所咏之词(歌颂贵族生活)并无内在联系。“沫”,据毛亨考证是“卫邑”,即卫国地名,在今之河南淇县。 各章第一层是自问自答,第二层两句仍是自问自答。“云谁之思? 美孟姜矣”“云谁之思? 美孟弋矣”“云谁之思? 美孟庸矣”,意为:谁引起我朝思暮想?是美貌绝伦的姜家大姑娘;谁惹得我魂梦相恋,是漂亮、温柔的弋家大姑娘;谁勾起我深情思恋,是俏丽、俊美的庸家大姑娘。问答之间,各自吐露出心上人这里“孟”字,指排行而言。在对唱场面中,不断设问自答,反映出男子汉们相互撩逗的喜悦;欲扬先抑,则说明他们不愿将恋情一吐无遗,而是希望咀嚼,体味得更加长久。 两问两答,只是勾起兴味,诗的主旋律在第三层。这一层由各章最后的三个重句组成,是对销魂、热恋时刻的回忆。“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意为:我们相恋已久,她或是在桑中等待我,或是密约我到上宫,每次幽会总是恋恋不舍,相伴到淇水边才依依分手。这里,一连用了“期”、“要”、“送”三个动词,分明全是女子的主动行为。男子汉们如此起劲的反复唱和主旋律,表面上似乎是在相互显示一种自豪感,实际上却是在颂赞情侣那种真挚、大胆的爱情,是在极其细致地复现、追忆幽会中女子的美好形象,和回味热恋的具体过程。把兴奋点完全集中到女子身上,恰恰表明男子汉们入迷着魔的一种单向性的心态。“桑中”也可理解为桑树林中,“上宫”也可认为是宫城角上的小楼,总之都是幽会的场所。 这首古代恋歌,有一种刚健的野性美,这是因为那时传统礼教并不十分严酷,男女相爱较为自由,人性发展未受过多压抑,因而情感吐露奔放、大胆,这与以后诗词中所表现的各种压抑下变形的爱情形成鲜明对比。 这首诗典型地表现出《诗经》民歌回环复沓的结构特点,各章句式相同,每章只在三个对应的句子上各自变更一个字,通过重章叠句的反复咏唱,形成明快的节奏,强烈的旋律,抒发和加强情感,烘托气氛,产生出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①云谁之思?美孟姜矣。②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③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⑤云谁之思?美孟庸矣。⑥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注释】 ①爰(yuan 元):于何处。唐:又称蒙菜,即女萝。《尔雅·释草》:“蒙,王女。”《注》:“蒙即唐也,女萝别名。”沬(mei 妹):春秋卫国地名,又称“牧野”,《尚书·酒诰》作“妹邦”,在商纣都朝歌之南,今河南淇县境内。②云:句首语气词。孟姜:姜家长女。孟,排行在前的。姜,姓。古代女子的称呼往往是在排行字后加上姓。③期:约会。桑中:桑林之中,男女约会的地方。一说“桑中”又称“桑间”,是卫国地名。要:通“邀”。上宫:卫国沫邑有殷都朝歌之鹿台,又称殷墟上宫台。这里的“上宫”盖指此地。淇:卫国水名。④弋(yi义):姓。⑤葑(feng风):菜名,又称芜菁、蔓菁。⑥庸:姓。 【译文】 采收女萝去哪方?要到卫国的沫乡。心里想的她是谁?姜家漂亮的大姑娘。与我约会在桑林间,邀我上宫去见面,情意绵绵送我来到淇水边。采收麦子到哪里?要到卫国沫乡北。心里想的她是谁?弋家漂亮的大闺女。与我约会在桑林间,邀我上宫去见面,情意绵绵送我来到淇水边。去到哪里采蔓菁?要到卫国沫乡东。心里想的她是谁?漂亮的姑娘叫孟庸。与我约会在桑林间,邀我上宫去见面,情意绵绵送我来到淇水边。 【集评】 清·牛运震:“‘云谁之思’,吞吐有情。末句扯长,更觉风韵袅袅。”“三叠一字不换,低徊往复,有神。得意事不厌回复,如醉人喃喃数酒品也。”(均《诗志》卷一) 清·方玉润:“此姜与弋与庸,则尚在神灵恍惚、梦想依稀之际,即所谓‘期我’、‘要我’、‘送我’,又岂真姗姗其来,冉冉而逝乎?此后世所谓无题诗也。”“三人、三地、三物,各章所咏不同,而所期、所要、所送之地则一,章法板中寓活。”(均《诗经原始》卷四) 清·焦琳:“‘云谁之思’,非己所思而复自问,所以摇曳所思之有专注,更无别一人所能间也。刘氏曰:‘孟姜、孟弋、孟庸……以指所思之人,非必当时实有此三姓之女。’此解最得。”(《诗蠲》卷二) 【总案】 这首诗,从《毛序》到朱熹都认为是讽刺卫公室淫乱行为的。但清人崔述在《读风偶识》中指出,此诗“但有叹美之意,绝无规戒之言”,对以前的说法表示了怀疑。我们认为这个怀疑是很有道理的。从诗的结构特点和语言风格上看,它很像一首民间的情歌,是劳动者歌唱他和想象中的情人幽会的事,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桑中
【注释】①爰:语助词。唐:菟丝草。②沫(mèi):邑名。③孟姜:姜家的大姑娘。④期:等候。桑中:桑林之中。⑤要:通“邀”。邀约。上宫:地名。⑥淇:水名。⑦孟弋(yì):弋家的大姑娘。⑧葑:芜菁。⑨孟庸:庸家的大姑娘。 【鉴赏】这是青年男女幽会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前四句写男子思念女子。这里运用问答的形式,唱出了男子对女子的思念之情。从“采唐”“采麦”“采葑”等词语来看,这是民间的青年男女无疑。一章说:到哪里去采唐? 到那沫邑之乡。思念谁呢?就是美孟姜。二章说:到哪里去采麦?到那沫邑之北。思念谁呢?就是那美孟弋。三章说:到哪里去采葑?到那沬邑之东。思念谁呢?就是那美孟庸。每章后三句写甜蜜的幽会。这三章说:女友约我在桑中见面,又邀我去上宫玩赏,最后送我到淇水边上。须得说明的是,诗中出现三种植物“唐”、“麦”和“葑”,出现三个地点“沬之乡”、“沫之北”与“沬之东”,出现三个女子“美孟姜”、“美孟弋”与“美孟庸”。乍一看,这似乎不近情理。但这正是风诗的艺术特点。方玉润《诗经原始》说:“三人、三地、三物,各章所咏不同,而所期、所要、所送之地则一,章法板中寓活。”黄焯《诗说》也说:“风诗主题常在首章,其次章以下,有异而实同,韵虽换其义则一者。”这就告诉我们,阅读风诗不可过于拘泥,否则就会以辞害意。 《诗序》说是讽刺“卫之公室淫乱,男女相奔。至于世族在位,相窃妻妾。”陈子展《诗经直解》说是“揭露卫之统治阶级贵族男女淫乱成风之作。”此说显与诗中轻松、叹美的情调不合。再说诗中明言“采唐”、“采麦”、“采葑”,也与公室贵族的生活绝不相类,足见此说不合诗之本意。 桑中 桑中[原文] ☚ 君子偕老 鹑之奔奔 ☛ 桑中❶泛指男女幽会处。三国魏繁钦《定情诗》: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聚会之所 聚会之所集会之所:坛坫 ☚ 事物荟萃之处 人聚集之所 ☛ 桑中即《诗经·鄘风·桑中》。全诗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一位劳动者和想象中的情人密约幽会的欢快情景。 桑中语出《诗·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后借指男女私奔幽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