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温室效应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温室效应wēnshì xiàoyìng

〈名〉 指大气保温效应。

温室效应wēnshìxiàoyìng

指地球上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不断积聚在大气的底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温室,使地球热量无法充分向空间散发而造成气温升高的现象。
 ◇ “温室效应”影响全球。(解放日报.1988.3.6)
 ◇ 业内人士认为,温室效应频频向地球发难,越来越多的、稀奇古怪的灾害危及人类。(光明日报.2000.10.10)

温室效应wēnshìxiàoyìnɡ

指地球上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不断积聚在大气的底层,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温室,使地球热量无法充分向空间散发而造成气温升高的现象。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wēnshì xiàoyìng

大气保温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含量增加,在空间吸收红外线,引起地表和大气下层温度增高的现象。因这些气体有类似温室玻璃保温的作用,故称。
 ❍ 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全球气温逐渐上升,~还要加大。

☚ 温饱线   文本 ☛

温室效应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社会最关注的两大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另一个是臭氧层破坏)。也是关于大气污染同全球气候影响关系的一种学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在地球表面对流层中形成温室保护层的作用,妨碍地表热量散发,致使地面气温上升的现象。由于其元凶是人类燃用化石燃料 (煤、石油)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而这些二氧化碳除植物吸收外,人类尚无科学的回收或处理措施,因此,尽管国际社会包括一些政府首脑、科学家一再呼吁采取措施控制这种环境危害,但一直未能形成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文件来规范人类应该采取的措施或行动。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气体在大气中积累形成球形贮热层使地表温度升高的效应。从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被大气层中的球形贮热层吸收,就像温室吸收太阳的热量一样,使地球气候日益变暖,并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
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至今,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费剧增和森林的大量砍伐,大气中的CO2大幅度增长。100年前大气中CO2含量为290ppm,现已提高到345ppm。加之近20年来大气中氯氟化碳(CFC-11,CFC-12)、甲烷、氮氧化物等微量气体的浓度显著增加,更使温室效应加剧。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升高,近百年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已上升了0.5℃。据估计,到下个世纪将升高1.5~3.5℃。温度升高会使海水热膨胀,并将大量融化地球表面的冰雪覆盖层,造成海洋水位上升,引起整个地球气候和降水分布发生改变,暴雨和干旱等恶劣气候更加频繁。因此,节约能源和开发对气候不产生有害影响的新能源; 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有害气体,以及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等,是对付大气温室效应的有效措施。

温室效应

大气使太阳辐射透过而阻挡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对地球起保温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气温应为-18℃,而现在实际平均气温是15℃,大气温室效应使之提高了33℃。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到2100年可能倍增,使全球增温1.0~3.5℃。温室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热能并积蓄下来。塑料薄膜透光率一般为80%以上,好的可达90%,接近玻璃。大型塑料薄膜温室内的最低温度阴天比室外高1.0℃,晴天高3.5℃。中国温室技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出现玻璃温室。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wenshi xiaoying

大气层中 “温室气体”成份的增加而导致的地表增温现象称为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热量大部分是由太阳以短波辐射传送来的。而其中的大部分又透过长波 (红外辐射) 的形式重新辐射回宇宙空间去,从而构成地表的热量平衡。然而大气中却有部分气体具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阻止热量从地表往外辐射,这些气体即称为 “温室气体”,而其作用正象玻璃在一般温室中的作用保持着温室内的温暖,故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呈增加的趋势而导致地表增温时亦称温室效应。目前认为导致地表增温的最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其他“温室气体”近年亦越来越受注意,其中包括甲烷、含氯氟烃、一氧化二氮和臭氧。在过去100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增加了25%,而这一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估计相一致。试验表明,当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到相当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的2倍时,地表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1.5~4.5℃。而在这一情况下,南北极气温的升高将是这一数字的2~3倍。这一结果造成的影响包括使中纬度大陆中部发生夏季干旱,导致农业生产的困难,并将使更广泛的地区农业减产。此外,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和陆上部分冰雪融化和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由于对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内部机制的估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对未来海平面上升的各种预测有很大的差异。一项较新的估计是全球气温升高1.5~4.5℃会使海面升高20~140cm。当全球海面上升1~2米时,将淹没目前许多重要的沿海地区。1985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科学联合会在奥地利召开了关于温室效应、气候变化及其后果的会议,呼吁各国科学家和决策者应开始积极合作,以探讨和选择有效的对策和调整措施以缓和温室效应。但预料在短期内对全球的温室效应问题的解决将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 酸雨   阳伞效应 ☛

温室效应greenhose effect

系由于局部环境变化而使其温度升高的一种现象,此种现象在温室内持续存在,故名。温室内由于二氧化碳浓度高、湿度大,故吸太阳的辐射线多,使室内温度增高,利于花卉、菜果生长。近年来由于人口剧增、燃烧量大、植物皮被大量破坏,故出现世界性气候变暖、年平均温度升高,亦称之为温室效应,此点应引起人类注意,努力恢复生态平衡、保护环境。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wenshi xiaoying

大气层中“温室气体”成分增加而导致的地表增温现象。温室效应的概念起源于小气候环境的人工控制。温室的玻璃顶和玻璃窗,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室内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从而把热量保留在温室中。地球大气具有温室一样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的热量大部分是由太阳以短波辐射传送来的。而其中的大部分又透过长波(红外辐射)的形式重新辐射回宇宙空间去,从而构成地表的热量平衡。然而大气中却有部分气体具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阻止热量从地表往外辐射,这些气体即称为“温室气体”。目前认为导致地表增温的最主要气体为二氧化碳,其它“温室气体”近年亦越来越受注意,其中包括甲烷、含氯氟烃、一氧化二氮和臭氧。在过去100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已增加了25%,而这一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估计相一致。试验表明,当CO2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到相当于目前大气中CO2浓度的2倍时,地表平均气温将可能升高1.5—4.5 ℃。而在这一情况下,南北极气温的升高将是这一数字的2—3倍。类同于地球,金星因存在浓密的大气层,故其温室效应使温度升到450℃以上。反之,月球因无空气存在,故亦无温室效应产生,白天可使温度上升至125℃以上,夜间则降至-125℃以下。地球的温室效应对人类环境影响重大,包括使中纬度大陆中部发生夏季干旱,导致农业生产的困难,并将使更广泛的地区农业减产。此外,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和陆上部分冰雪融化和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从而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一项较新的估计是全球气温升高1.5—4.5℃会使海面升高20—140cm。当全球海面上升1—2米时,将淹没目前许多重要的沿海地区。因此,目前在国际上对温室效应的研究非常重视。

☚ 气温   气压 ☛

温室效应

原指温室的玻璃顶、壁能截获室内反辐射的红外线使室温增高的现象。在环境科学中主要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能吸收地面反辐射的红外线使近地表层气温增高的现象。二氧化碳的含量越多,这种作用就越强烈,甚至可能触发冰雪反馈,导致全球性的灾难。参见“冰雪反馈理论”。

温室效应

透光覆盖物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因对太阳辐射有较大的透过率,而对地面长波辐射能够阻隔或强烈吸收而产生的增温保暖效果。是气候效应的一种。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环境热学中的一种现象。简单地说,由于地球表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导致地表附近气温的升高,人们把这种现象就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原指透过温室玻璃入射阳光所造成的室内增温受阻于玻璃不易散失而得以保存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受到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温度提高,再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地表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吸收,大气被加热,也以长波向外辐射能量,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这样,大部分长波辐射能被阻留在地表和大气下层,使地面和大气下层温度增高。这种作用与温室玻璃所引起的作用类似,所以也称为温室效应。
19世纪中期,就曾有人指出要注意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但当时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主要是火山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大。20世纪以来,人们注意到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据联合国经济开发署估计,到2000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比1900年增加25%。由数学模式计算的结果,20世纪末世界地表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0.4—0.5℃,这个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引起的增温估计值,目前已被多数人所接受。关于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❶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不仅决定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还决定于其他错综复杂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各种反馈机制。例如,当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引起海洋温度升高时,洋面蒸发也同时增强使低云和降水增加,低云增加使地球反射率增大,对地表有降温效果。这种反馈关系将缩小初始的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增温效应;
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仅使空气和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还会增加水分的蒸发,提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形成不断加强的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的灾难性变化。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1倍,地球表面温度将升高2℃,这样,不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会发生重大改变,更危险的是将会使地球上的冰川、冰山等逐渐融化。这些冰体融化的水量,可以使海洋水面足足上升60米以上。世界上广大的低于海平面的农业区、沿海大城市,直至欧洲的大部分土地,都将沦为海底;
❸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飘尘量迅速增加,飘尘粒子对太阳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阳光反射加强,使气温降低,这称之为 “阳伞效应”。部分科学家进一步推测,飘尘日益增多,不但抵消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还会使地球上的气候慢慢转冷,两极冰层加厚,山地冰川下降,海水后退,“小冰期” 可能再次出现在地球上。目前,对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对未来世界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科学界尚无统一的意见。

☚ 银河系   21世纪科技展望 ☛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亦称花房效应。指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吸收太阳辐射线,使空气加热和气温升高的现象。地球上有大气层及其中二氧化碳和水蒸汽,酷似花房装有玻璃,有保温作用。近年来因世界燃料耗量增加及森林破坏,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约20%,并继续增加,将给世界气候带来严重影响。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环境热学中的一种现象。简单地说,由于地球表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地表附近气温的升高,人们把这种现象就称为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原指透过温室玻璃入射阳光所造成的室内增温受阻于玻璃不易散失而得以保存的效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吸收很少,地表受到大量的太阳短波辐射被加热,温度提高,再以长波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地表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所吸收,大气被加热,也以长波向外辐射能量,很大一部分辐射能又返回地表。这样,大部分长波辐射能被阻留在地表和大气下层,使地面和大气下层温度增高。这种作用与温室玻璃所引起的作用类似,所以也称为温室效应。
19世纪中期,就曾有人指出要注意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引起的气候变化,但当时认为,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主要是火山活动造成的,影响不大。20世纪以来,人们注意到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据联合国经济开发署估计,到2000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比1900年增加25%。由数学模式计算的结果,20世纪末世界地表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0.4℃~0.5℃,这个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引起的增温估计值,目前已被多数人所接受。
关于温室效应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世界平均气温的变化不仅决定于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还决定于其他错综复杂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各种反馈机制。例如,当大气二氧化碳增加引起海洋温度升高时,洋面蒸发也同时增强使低云和降水增加,低云增加使地球反射率增大,对地表有降温效果。这种反馈关系将缩小初始的二氧化碳增加引起的增温效应; (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不仅使空气和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还会增加水分的蒸发,提高大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形成不断加强的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的灾难性变化。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1倍,地球表面温度将升高2℃,这样,不但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会发生重大改变,更危险的是将会使地球上的冰川、冰山等逐渐融化。这些冰体融化的水量,可以使海洋水面足足上升60米以上。世界上广大的低于海平面的农业区、沿海大城市,直至欧洲的大部分土地,都将沦为海底;(3) 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飘尘量迅速增加,飘尘粒子对太阳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阳光反射加强,使气温降低,这称之为“阳伞效应”。部分科学家进一步推测,飘尘日益增多,不但抵消了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还会使地球上的气候慢慢转冷,两极冰层加厚,山地冰川下降,海水后退,“小冰期”可能再次出现在地球上。目前,对于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对未来世界气候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科学界尚无统一的意见。

☚ 银河系   21世纪科技展望 ☛

温室效应Greenhouse Effect

行星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使行星增热的现象。通常,行星接受的太阳辐射和向周围散射的热量会在某一温度值附近达到平衡。如果行星大气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汽,不仅不会影响太阳可见光、紫外线的自由通过,反而能吸收和阻挡行星向外散射的热能,使其返回行星表面,从而维持较高温度下的热平衡。这种现像类似于玻璃花房的效应,又称“花房效应”。一些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将使地球表面温度日益上升,从而引起极地冰原消退,海平面上升,使一些低地国家和地区被淹,引起一些工农业地区的布局改变;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失去平衡,造成地球气候的巨大变化;而海平面的上升,还可能使地球自转减慢,引起一系列地球动力学方面的效应。但也有些科学家持不同观点,认为“温室效应”不会对气候有重大影响。近年来,由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异常,“温室效应”理论越来越受到重视。

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

大气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的效应。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已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关注。
温室效应形成原因。温室效应加剧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燃烧过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具有吸热和隔热的功能。他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一种无形的玻璃罩,使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其结果是地球表面变热起来。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有效地吸收地球表面、大气本身相同气体和云所发射出的红外辐射。大气辐射向所有方向发射,包括向下方的地球表面的放射。温室气体则将热量捕获于地面对流层系统之内,称为“自然温室效应”。大气辐射与其气体排放的温度水平强烈耦合。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从某一高度射向空间的红外辐射一般产生于平均温度在-19℃的高度,并通过太阳辐射的收入来平衡,使地球表面的温度能保持在平均14℃ 。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大气对红外辐射不透明性能力的增强,引起由温度较低、高度较高处向空间发射有效辐射,造成一种辐射强迫,这种不平衡只能通过地面对流层系统温度的升高来补偿,就是“增强的温室效应”。如果大气不存在这种效应,那么地表温度将会下降约3℃或更多。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温度也必将逐年持续升高。2006年公布的气候变化经济学报告中显示,如果继续现在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气温将有50%的可能会上升4℃多。
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5℃,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六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这是 “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 ℃,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米,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平方千米,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米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 温室气体   气候变化 ☛

温室效应

greenhouse effec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