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渥巴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渥巴锡1742—1775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汗王。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继位。曾被俄国指派率2万士兵参加俄土(土耳其)战争,作出巨大牺牲。三十五年(1770)底至次年初率部17万人起义,东归祖国。历尽艰辛,经过6个多月奋战,7万余人回归祖国,受到清朝政府热烈欢迎和妥善安置。入觐承德,受到乾隆多次接见和封赏。管辖旧土尔扈特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南路四旗,任盟长。 渥巴锡1757—?蒙古族,我国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率土尔扈特部万里回归祖国的民族英雄。17世纪30年代,厄鲁特蒙古族迁居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作为清朝的一个游牧部落存在。不久,沙皇俄国妄图把势力范围扩大到这些蒙古族居住地,加紧对他们进行政治、经济、宗教的控制,同时把大量沙俄居民移驻此地,并利用他们取得土尔扈特新汗的特权,屡征土尔扈特兵与邻国作战,充当炮灰。1770年11月,英雄的土尔扈特蒙古族在渥巴锡的领导下,选择了回归祖国的道路。次年春发动武装起义,把33000多户近十七万人的队伍组成三路大军,向东进军。起义军粉碎了俄军的阻击,历尽千辛万苦,历时8个月,终于在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5月26日)到达了伊黎河流域的查林河畔,与前来迎接的清军相遇。至此,民族英雄渥巴锡完成了领导土尔扈特部武装起义,东返故土的历史任务,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民族大迁徙奇迹。 渥巴锡约1742—1774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贵族首领。阿玉奇汗曾孙。乾隆三十五年(1770)十一月率领土尔扈特部三万三千余户,十六万九千多人,从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起程归国。沿途经过多次战争,人员伤亡,长途拔涉,疾病饥饿,于翌年六月,约七、八万人回到伊犁。向清政府献明永乐八年汉篆敕封玉印等。清政府予以妥善安置,并在避署山庄万树园赐宴。被封为卓哩克图汗,领乌讷恩素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三十七年赐牧斋尔 (今新疆塔城东南),翌年迁牧珠勒都斯(喀喇沙尔城北)。 渥巴锡清代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1743年生。土部17世纪30年代迁至伏尔加河流域,被沙俄掠夺。1761年渥巴锡继承汗位后,于1770年冬发动起义,率所部16万人,历尽艰险,长途跋涉,于1771年回归祖国。向清政府献出先祖1410年所受明成祖金印一枚。乾隆帝封他为汗,统领土尔扈特部。1774年渥巴锡病逝,年仅32岁。 渥巴锡1742—1775清代卫拉特蒙古土尔扈特部著名汗王。敦罗布喇什幼子。初随父兄驻牧额济勒河(今伏尔加河)流域。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1761)继位后,面临俄国政府日益增强的政治压力,被迫接受旨在削弱汗权的新扎尔固条例。三十年(1765)八月,为抵制俄国向伏尔加河流域大量移民,向阿斯特拉罕省长别克托夫提出抗议。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1768—1769),应征亲率2万士兵参加俄土战争,战绩显赫,但损失亦重。在土尔扈特民族生存面临危急之时,毅然决定武装反抗,东返祖邦。三十五年(1770)秋,自高加索前线归来,于维特梁卡(前苏联阿斯特拉罕省叶诺塔耶夫斯克以北)召开只有策伯克多尔济、舍楞、巴木巴尔、罗卜藏丹增和达什敦杜克6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次年开始东返。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日(1771年1月5日),采取乘敌不备、先发制人的策略,派精锐突袭并歼灭杜丁大尉为首的俄国驻军,率17万余人,分3路迅速抢渡乌拉尔河,摆脱俄军和哥萨克骑兵追击,战胜哈萨克小帐和中帐的骚拢,克服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跨越哈萨克大草原,于三十六年六月五日(1771年7月17日)率部抵达伊犁河支流察林河畔,完成东返祖邦的壮举。为妥善解决返归故土的7万余土尔扈特人众的生计,与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等首领于六月十三日抵伊犁会见清参赞大臣舒赫德,并于六月二十五日在舒赫德陪同下启程入觐承德,受乾隆帝多次接见,封卓哩克图汗,管辖裕勒都斯旧土尔扈特蒙古乌讷恩素珠克图盟南路四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三十九年(1774)正月,颁行防盗法纪6条,健全地方管理体制,明确管理职责,维护了地方秩序的安定。三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775年1月9日)病逝,终年33岁,长子策凌那木扎勒袭位。 渥巴锡清朝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生卒年不详。乾隆二十六年(1761),继其父敦罗布喇什成为部族首领。三十六年(1771)初,为摆脱沙俄的统治和民族压迫,决定率部众离开已居住一个半世纪的伏尔加河流域,发动了武装起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击败了截击、尾追的俄军,于是年六月,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故土。后又率部族内主要首领赴承德(在今河北),觐见乾隆帝,受到了隆重接待,清廷封他为“乌讷恩素珠克图旧土尔扈特部卓里克图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