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Cè现行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辛集、上海之文昌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归“入声”部。《姓氏考略》 注云: “古有策彊,策氏当为其后。” 明代有策敏,贺县人,成化中任长沙县丞。 策cè❶馬鞭。張衡《思玄賦》:“仆夫儼其正策兮,八乘攄而超驤。”傅毅《舞賦》:“擾躟就駕,仆夫正策。” ❷策書。舊時命官授爵封土,用策書爲符信。張衡《西京賦》:“乃爲金策,錫用此土,而翦諸鶉首。” ❸射策和對策,爲漢代考試擇士的方式。揚雄《解嘲》:“策非甲科,行非孝廉。” ❹策略,計謀。杜篤《論都賦》:“即日車駕,策由一卒。” 策 策即策书。皇帝命令的一种,多用于封土授爵、任命三公。这里则指宣布废立皇帝的策文。 ☚ 朔 否德 ☛ 策cè扶。王梵志《心恒更愿取》:“行时头即低,策杖共人语。” 策读音c·e(ˋ),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楚革切,入,麦韵。 ❶古代赶马用的棍子,其一端有尖刺,可刺马。如:策马前进。 ❷计策;计谋;主意。 上一条: 茦 下一条: 筞 策〔ce〕 策划〔ce hua〕 jid blongl joutyib; jid beat zhut yib. 策筞、筴{}四6189①名树木的细枝。冀鲁官话。河北。清光绪十二年《顺天府志》:「木细枝谓之杪,燕之北鄙谓之~。」②动搀扶。⑴中原官话。山西运城〖 〗。王雪樵《河东方言语词辑考》:「搀扶,运城谓之~。」⑵官话。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强扶~恹恹病里身,空凝望盈盈月下人。」《杨家将演义》第五回:「可怜打得他皮开肉绽,鲜血迸流,帐下见者无不酸鼻,仁美令府门外从人即~之去。」⑶吴语。《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人从扶~知县归到县衙,明日依旧判断公事。」   策ce❶竹制的马鞭。同义合成词:“鞭策”。韩愈《马说》:“执~而临之。”(临:面对。)贾谊《过秦论》:“振长~而御宇内。”(振:挥动。御宇内:驾驭天下。) ❷帝王封臣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于是即帝位,~亮为丞相。”(先主:这里指刘备。) ❸帝王给臣下记(功)。《木兰诗》:“~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勋:功劳。转:指升迁官职。) 策*筞筴cè❶马鞭 △ 长~。 ❷用鞭子赶 △ 扬鞭~马|鞭~。 ❸计划;谋划 △ ~划|~应。 ❹谋略;计策 △ 出谋划~|下~。 ❺姓。 【注意】下边是“朿(cì)”,不是“束(shù)”。以“朿”为偏旁的字还有“刺、棘、枣”等。 策筞、䇲古代的马鞭子:马~。 ❷用策赶马:~马︱驱~︱鞭~。 ❸促进;促动:~动︱~励︱~源地。 ❹计谋;办法:~略︱~士︱计~︱政~︱国~︱善~︱上~︱中~︱下~︱献~︱对~︱失~︱群~群力︱束手无~︱运筹决~︱出谋划~︱万全之~。 ❺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成篇的叫“策”:史~︱简~。 ❻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问︱~论︱对~。 策cè❶ 古代用来写字的木片或竹简:简策。 ❷ 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多是就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大事提出问题,应试者回答:对策|策问。 ❸ 计谋:上策|献策|出谋划策。 ❹ 古代赶马用的鞭子。 ❺ 用策赶马:策马飞驰。 策(3次) ❶古代占卜用的蓍草。詹尹乃释~而谢曰龟~诚不能知事《卜》 ❷本指马鞭。此处用如动词,指策马(用鞭赶马)。~驽骀而取路《辩·五》 另见[端策][强策][枉策][正策] 策cè❶ 古代占 卜用的蓍草。《 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龟策诚不能知事。” ❷ 名词,马鞭子。《七谏·谬谏》:“驾蹇驴而无策兮,又何路之能极?” ❸ 动词,用马鞭子赶马。《九辩》:“策驽骀而取路。” ❹谋略,计划。《九思·守志》:“斥蜥蜴兮进龟龙,策谋从兮翼机衡。”汤炳正今注:“策谋从,指国君听从贤良之士的策谋。” 策ce策动 策反 策府 策划 策进 策励 策略 策论 策马 策勉 策谋 策士 策问 策应 策杖 鞭策 对策 方策 国策 划策计策 警策 决策 良策 妙策 驱策 上策 失策 下策 献策 政策 中策 策源地 土政策 策马飞舆 策马前进 策名委员 策弩砺钝 策顽磨钝 群策群力 斗争策略 幕后策划 出谋划策 谋无遗策炮舰政策 束手无策 鸵鸟政策 万全之策 愚民政策 策❶簡也。《儀禮·聘禮》: “若有故則卒聘,束帛加書將命,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鄭玄注: “策,簡也。”《儀禮·既夕禮》: “書遣於策。” 鄭玄注:“策,簡也。” 《禮記·中庸》: “子曰: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鄭玄注: “策,簡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方策,初革反。” ❷謀也。《禮記·仲尼燕居》: “田獵事失其策。” 鄭玄注: “策,謀也。” 陸德明《經典釋文》: “策,初革反。” ❸馬捶也。《春秋傳服氏注九》: “左師爲己短策,過華臣之門必騁。” 注: “策,馬捶也。”(《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起居部 > 什物 > 杖 > 策 策 cè 亦作“莢”,即杖、拐杖。杖、策常連文。《莊子·齊物論》:“師曠之枝策也。”郭璞注:“策,杖也。”《淮南子·墜形訓》:“夸父棄其策。”高誘注:“策,杖也。”唐·魏徵《述懷》詩:“杖策謁天子,驅馬出關門。”清·王韜《淞濱瑣話,李延庾》:“生於讀書之暇,杖策出游,信足所至。”
古代名物 > 交通類 > 車輿部 > 其他部件 > 策 策 cè 亦作“䇲”。用以趕馬的竹杖。秦始皇陵二號銅車馬有策一件,竹節狀,末端有尖頭。東漢以前,趕馬多用策,以後則用鞭漸多。《禮記·曲禮上》:“獻車馬者執策綏。”《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恣欲於馬者,擅轡䇲之制也。”《戰國策·趙策三》:“齊閔王將之魯,夷維子執策而從。”《說文·竹部》:“策,馬箠也。”《新五代史·梁臣傳·牛存節》:“(存節)舉策而先,士卒隨之。”
古代名物 > 占相類 > 易占部 > 占具占所 > 策 策 cè 亦作“筴”。古代用以推數演卦的蓍草。《史記·五帝本紀》:“迎日推筴。”裴駰集解:“晉灼曰:‘策,數也,迎數之也。’瓚曰:‘日月朔望未來而推之,故曰迎日。’”司馬貞索隱:“《封禪書》曰:‘黄帝得寳鼎神策。’下云‘於是推策迎日’,則神策者,神蓍也。黄帝得蓍以推算曆數,於是逆知節氣日辰之將來,故曰推策迎日也。”張守節正義:‘筴音策。迎,逆也。黄帝受神筴,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曆是也。”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其他 > 策1 策1 cè 古時文字書於木片上,謂之簡。將諸簡編連起來,即稱“策”。其形制不一,有短有長。今見雲夢秦簡長約一尺至一尺二寸,多爲律令、史書。甘肅武威出土之《儀禮》簡,長55厘米,約當漢二尺四寸。臨沂銀雀山及長沙馬王堆所出之漢簡,長均爲27.6厘米,當漢一尺二寸,内容皆諸子百家及醫書,簡之綸編約二至五道,多用麻繩、絲綸、韋編(皮繩)。商周時,策之所記多爲重大史事、典誥、六經或字數較多之文,後應用漸廣,逮至秦漢,百家著述、律令、醫卜星相及曆譜簿册皆得書於策。紙張行用後,其用漸衰,多限於朝廷禮儀、封贈等重大場合,形制亦趨華貴,至有金、銀、銅、玉等質者。《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漢·蔡邕《獨斷》:“策者,簡也。其制長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長一短兩編。”晉·杜預《春秋左傳序》:“大事書之於策,小事簡牘而已。”孔穎達疏:“凡爲書字有多少,一行可盡者書之於簡,數行可盡者書之於方,方所不容者,乃書於策。又大事書策,小事書簡,大事者,謂君舉、告廟及鄰國赴告、經之所書,皆是也。”又,孔疏:“《春秋》二尺四寸書之,《孝經》一尺二寸書之,故知六經之策,皆稱長二尺四寸。”《新唐書·禮樂志》:“玉策四,皆長一尺三寸,廣寸五分,厚五分,每策皆五簡,聯以金。”參閱陳夢家《漢簡綴述·由實物所見漢代簡册制度》。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詔誥 > 策書 > 策 策 cè 策 策古代朝廷应用文之一。《说文》:“策者,谋也”。策是陈述政见的论文。其体有三: 一日对策。为回答皇帝政策性咨询而准备的论文。如《汉书·董仲舒传》:“仲舒以贤良对策”所上的三策。二曰射策。贤良文学士在试策考试中的考卷。《汉书·萧望之传》:“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颜师古注:“射策者,谓为难问疑义,书之于策,量其大小,署为甲乙科,列而置之,不使彰显。有欲射者,随其所取,得而释之,以知优劣”。三日进策,私自议政,著策而上进者。如苏轼《策略》、苏辙《进策》等。策的写作总的要求是政见正确,有远见,文辞精练,逻辑性强。《文心雕龙·议对》:“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 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 罪己诏 策书 ☛ 策cè〖名词〗 一、用同“册”。简册,书册。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策(2)。《展禽论祀爰居》:使书以为三策。——叫人把季子的话写成三份简策。《报任安书》: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隐退后著书册来论述自己的心情。 二、马鞭(3)。《鲁仲连义不帝秦》:夷维子执策而从。——夷维子手执马鞭跟随着他。《贾谊过秦论上》:振长策而御宇内。——挥动长鞭驾御天下。《杂说四》:执策而临之曰。——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 三、蓍草。古代用于卜筮(3)。《卜居》:龟策诚不能知此事。——龟壳和蓍草确实不能明白这些事。《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龟。——詹尹就摆正蓍草,拂去龟壳上的灰尘。《卜居》:詹尹乃释策而谢曰。——詹尹于是放下蓍草,表示歉意地说。 四、帝王封赠任免臣下的文书,文件史书(2)。《苏秦以连横说秦》:书策稠浊。——文书多而混乱。《豫让论》:照耀简策。——照耀史书。 五、计策,计谋,计划(4)。《苏秦以连横说秦》:皆欲决于苏秦之策。——都要取决于苏秦的计策。《报任安书》:有奇策材力之誉。——有特殊计谋和才能的声誉。《诸葛亮后出师表》:而欲以长策取胜。——却想要从长远的计划取胜。
策cè〖动词〗 一、驾驭,驱使,驱赶(5)。《管晏列传》:拥大盖,策四马。——支起大车盖,驾驭着四匹马。《李陵答苏武书》:策疲乏之兵。——驱使着疲乏的士兵。《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从早到晚驱赶着马车等候在当权者的门前。 二、拄,扶(1)。《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到处游览。 策筞,筴cè❶ 竹制的马鞭。贾谊《过秦论》:“振长~而御宇内。”韩愈《马说》:“执~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❷ 赶马。《左传·襄公十一年》:“抽矢~其马。”韩愈《马说》:“~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宗臣《报刘一丈书》:“日夕~马,候权者之门。” ❸ 鞭策,勉励。《后汉书·第五伦传》:“拘迫大义,思自~厉。” ❹ 竹杖,手杖。《淮南子·墬形》:“夸父弃其~。”《山海经·海外北经》:“弃其~,化为邓林。”用作动词,拄着或扶着手杖。陶潜《归去来兮辞》:“~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扶老:指手杖。) ❺ 蓍草,占卜的用具。《楚辞·卜居》:“詹尹乃释~而谢。” ❻ 计算用的小竹棍儿。《老子》:“善计不用筹~。” ❼ 策划,谋划。《孙子·虚实》:“故~之而知得失之计。”又为名词。计策,谋略。《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宁许以负秦曲。”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归而求救国之~。” ❽ 编在一起的竹简,也代指书简。《孟子·尽心下》:“吾于《武成》,取二三~而已矣。”(《武成》:《尚书》中的一篇。) ❾ 君主对臣下封土、授爵以及任免官职的文书。《左传·昭公三年》:“晋侯嘉焉,授之以~。”用作动词,指策封或免官。《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为丞相。” ❿ 汉代以后取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让应试者对答。《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对~。”又指应策者的对答。《汉书·公孙弘传》:“~奏,天子擢弘为第一。”(擢:提拔。) ⓫ 一种政论性文体。《后汉书·文苑传上·边韶》:“著诗、颂、碑、铭、书、~,凡十五篇。” 策*筞;筴ceB2DF ❶促进;促动:~励/~进。 ❷计谋;谋划:束手无~/献计献~。 ❸书法中用笔的一种,“永字八法”之一,即现在的“挑”。 ❹<文>古代用以赶马的竹棍;马鞭:君车将驾,则仆执~立于马前(《礼记》)。 ❺<文>鞭打;驱赶:~马/鞭~。 ❻<文>拐杖:师旷之枝~(《庄子》)。 ❼<文>柱(拐杖):~杖而行/~扶老以流憩(陶渊明文)。 ❽<文>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简~。 ❾<文>古时用以计算的筹:善数不用筹~(《老子》)。 ❿指蓍草。也指算卦用的小筹片:詹尹乃释~而谢(《楚辞》)。(11)姓。 计谋 计谋策(策谋;策虑;策画;策划) 智(智计;智量) 谞 笇 术 谟算局段 心机 心计 机括 机筹谋猷 谋虑 计较 计谋与巧诈:智巧 谋略,计谋:韬略 心路 计谋涌上心头:计上心来 计上心头 计谋周详:深谋 神妙的计谋使人难以预料:神机莫测 计谋疏失:计疏 计谋出错:失策 失计 非计 遗计 遗策 计谋阴险狡诈:神机鬼械 计谋得以实现:得计 计谋不足:计绌(~方匮) 缺少计谋:寡谋 拙于计谋:疏谋少略 (计策;策略:计谋)
另见:计策 策略 谋略 智谋 用计 出主意 ☚ 不好的计策 各种计谋 ☛
赌具、占卜具 赌具、占卜具赌具:博具 彩具 奕具 局子 色子:齿 骰子 投子 除红 除四 朱窝 占卜用具:龟(龟甲;龟壳;龟骨;龟策;龟筮;龟蓍;卜龟;枯龟;泰龟)珓 枚 契(燋~) 策 蓍(~策;~草;~龟;~蔡) 式 栻(~盘) 燋 卜具 卜甲 卜骨 智骨 泰筮 卦板 铁算子 卜卦的用具:灵笤 卜卦用的大龟:灵蔡 占卜吉凶的用具:灵筊
另见:赌博 占卜 卜问 ☚ 棋具 乐器 ☛
猜测 猜测猜(猜想;寻猜;料猜) 想(揣想) 意 窥度 悬揣 悬测 逆亿 逆臆 捣鼓 扑掩 扑揞 探揣 黯约 表示猜测:怕(恐怕) 表示委婉或测度的语气:许是 揣摩真实含义或实际情况:猜谜 猜想谜语的答案:猜谜 猜测未来的事:虞(不~) 谅(~必) 算(~得) 料想 悬知 意想 约料 料来 揣料 料来 承想(不~) 猜测料想:策(策度) 猜料 仪测 亿度测度 测揆 测意 打量 准揆 比赛谁先猜出答案或结果:竞猜 揣摩测度:猜打 猜祥,猜测:隐卜 想象,猜想:悬想 反复动脑筋,多方猜测:三智五猜 主观的测度:臆测 个人的主观猜测:私臆 怀疑猜测:疑猜 疑揣 窥探测度:闚测 胡乱猜测:蒙(瞎蒙;胡蒙;乱蒙) 浪猜瞎猜 乱猜(胡想乱猜) 胡猜(胡猜乱度;胡猜乱想;乱想胡猜) 胡乱猜想 多虑,胡乱猜测:疑心生鬼 疑心暗鬼 胡乱猜测估量:胡猜瞎料 胡乱猜测和瞎说:胡猜乱道 猜的与实际情况很接近:八九不离十 猜定:意定 猜出真相:猜破 猜得透,估计得准:吃得准 难以测度:毋望 (推测;凭想象估计:猜测)
另见:估计 想象 推测 猜想 ☚ 猜测 不可捉摸 ☛
竹片 竹片竹爿 竹子劈成的薄片:篾(篾子;篾片) 成条的薄竹片:竹篾 竹条 篾篁 青竹篾:笢 小竹片:筳 作标识或供问吉凶的小竹片:签(标~;求~;抽~) 签 用以编织篾器的条状的薄竹片:篾条 篾子 古代供书写用的竹木片:简(简札;简牍;木简;青简;断~;筠简;汉简)策 札(札木;竹札) 竹(竹简;馨~难书) 写上诗的竹木片:诗签 古代儿童习字的竹片:笘 古代称编串好的竹简:册 编连成册的竹简:简册 简策 未编成册的竹简:简牍
另见:竹子 ☚ 木片 建材 ☛
驱赶动物 驱赶动物驱赶鸟雀:逐鸟 驱爵 抛掷土丸子以逐禽兽:飞土逐害 飞土逐肉 飞土逐宍 驱赶车或车马:走车 驰车 扬鞭赶马:振策 用鞭棍驱赶:赶(~牛;~猪) 策(~鞭;驱策;~马扬鞭) 用鞭子赶:着鞭 驱策良马:驱良 驱策肥马:驱肥 驱策驽马:驱蹇 ☚ 驱赶 驱逐 ☛
督促 督促督(督切;督催;督趣) 敦 课(课工;课督;课笃) 趣(趣督)策 鞭(鞭策;鞭辟) 击叩 击扣 督促前进:督进 督促造就:监就 教育督促儿子读书:课儿 课子 母督子勤学:断织 督促僮仆:课僮 督促耕作:课耕 督促劝酒:监劝 暗示、督促:讽厉 讽励 检查督促:校督 检促 指挥督促:指督 教导督促:教督 劝勉督促:劝督 催促,督促:催督 催赶,督促:催趱 严加督促:肃督 严限督促:煎督 严格督促能力差的人,使之刻苦努力,勤奋不息:鞭驽策蹇 (监督催促:督促)
另见:监视 监察 督促 催促 驱赶 ☚ 督促 监督 ☛
手杖 手杖策(策杖) 杖(杖藜;杖策;柱杖;蛇~;龙头~) 拐(拐棍;拐杖:扶~独行) 筇(筇竹;枯筇;瘦筇) 柺 枯干 扶老 龙竹 龙腹竹 木上座 一枝藤 手杖的美称:玉节 老年人所用的手杖:鹤杖 鸠形 杖头刻有鸠形的拐杖:鸠杖 古代帝王授给老人的手杖:齿杖 盲人的杖:盲杖 明杖 僧人所用之杖:锡(锡杖;铁锡) 金策 禅杖 香杖 锡杖的美称:银杖 隐士的手杖:环杖 藜杖 木手杖:木杖 柴筚 用灵寿木做的手杖:灵节 灵寿杖 竹手杖:直兄 竹策 竹杖 寒筇 竿殳鹤膝 美称竹杖:龙杖 用筇竹所制的手杖:筇杖 筇枝 筇竹杖 用藜的老茎做的手杖:藜(藜杖) 铁制的杖:铁君 铁杖 铁手杖 装有银饰柄头的手杖:银角(银角桃枝) 古代居父丧时孝子所用的竹杖:苴杖 劣质木料制的手杖:荆藜 短的手杖:短杖 短筇 短策 (走路时拄的棍子:拐杖)
另见:支撑1 老人 ☚ 竹竿 环、链 ☛
谋划 谋划谋(谋画;谋策;谋虑;谋谟;谟谋;区谋;图谋) 筹(筹画;筹划;筹计;筹思;筹回;筹思;筹策;筹谋;运筹) 画(画计;画规;处画;揆画;机画;辩画;擘画;措画;规画;劈画) 谟(谟画) 图(图画;图计;图维;图惟;图谋) 算(计算;持算;握算) 笇 策(策画;策划;计策)虑(智虑) 划(迫划;计划;劈划;擘划;百划) 经略 经纬 营度 度计 计度 计议 作计 志计 权计 咨诹 首先谋划:创谋 创图 最先谋划:首谋 事先谋划:前算 宿谋 带头谋划:唱谋 为首谋划:主谋 元谋 参与谋划:豫图 豫事 参画 参图 参虑 谋划,考虑:规虑揣度 谋议,谋划:谋约 计划,谋划:算画 计虑,谋划:计画 商量谋划:量算 商议谋划:谘谋 讨论谋划:议策 议论谋划:议谋 部署谋划:部画 设计谋划:造谋 调画 步线行针 行针步线 行针布线 想办法,搞谋划:策画图谋 经营谋划,组织安排:经营擘画 经营构画 经营缔构 经画区处 经画营度 擘画运量 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计出万死 (筹划;谋虑计划:谋划)
另见:计划1 筹划 筹算 打算 考虑 ☚ 谋划 为人为国谋划 ☛
告诉的文书 告诉的文书通知对方的文书:知会 谕告的文书:训教 宣布或告诉的文件:公告 通知事项的文书或口信:通知(通知书) 邀请客人的通知:帖(请帖;邀帖;礼帖) 请柬 请状 请书 请启 预先告知使事前有所准备的通知或布告:安民告示 安民文榜 上天垂告下民的文书:告命 天书 古代君主对臣下封授免官或发布教令的文件:策(对~;进~) 上级批转答复的文件:批复 批示 指示 用于告诫、策命、盟誓、征召等的文书:简书 上级给下级的手令、告戒的文书:谕帖 谕单 一方向另一方挑战的文书:战书(挑战书)战表 劳动竞赛中给对方的挑战书:战表 战书 报捷的文书:捷报 捷书 露布 露板 露版 印成或写成的报喜的东西:喜报 旧时向得官、升官、考中的人家送的喜报:报帖 报单 表示投降的文书:降书 降款 告丧的文书:讣(讣告) ☚ 上行文书 诉讼文书 ☛
马鞭 马鞭鞭(鞭丝) 策(马策;长~) 簻枚 马檛 马杖 马垂 马捶 马挝 马棰 马鞭和马镫:鞭镫 鞭蹬 鞭登 马鞭和帽子:鞭丝帽影 藤帽丝鞭 帽影鞭丝 鞭丝茸帽 马鞭和手板:鞭板 马鞭和弓:鞭弭 赶马的鞭杖:棰策 醉人手中的马鞭:醉鞭 铁制的驱马物:铁鞭 铁蛇 铁查 铁挝铁节鞭 有节的马鞭:鞭节 顶端有针刺的马鞭:错錣 马鞭顶上的针:錣 ☚ 鞭子 车子 ☛ 策筴;筞cè楚革切,入麦。 ❶马箠,马鞭。《韩非子·外储说》:“检辔持~。” ❷竹杖,手杖。左思《招隐》:“杖~招隐士,荒塗横古今。” ❸竹简;简册。《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不及百名书于方。” ❹计策,计谋。扬雄《解嘲》:“画一奇,出一~。” ❺鞭打,鞭策。《史记·晏婴传》:“拥大盖,~驷马。” ❻扶持,拄杖。王维《田园乐》:“采菱渡头风急,~杖林西日斜。” ❼记载;策封。《乐府诗集·木兰诗》:“~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策〗 粵 caak3〔冊〕普 cè ❶ 馬鞭。許慎《說文解字》:「〜,馬箠也。」(箠【粵 ceoi4〔徐〕普chuí】:用竹或木做的棍。)韓愈《雜說(四)》:「執〜而臨之。」(之:指千里馬。) ❷ 鞭策,驅趕。《雜說(四)》:「〜之不以其道。」 ❸ 成編的竹簡。左丘明《左傳.隱公十一年》:「雖及滅國,滅不告敗,勝不告克,不書于〜。」(書:書寫。) ❹ 登記。《木蘭辭》:「〜勳十二轉。」(〜勳:記功。轉【粵 zyun2〔止損切〕普 zhuǎn】:官階每升一級稱為「轉」。) ❺ 冊封。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先主於是即帝位,〜亮為丞相曰。」 ❻ 文體名稱,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劃為主。漢武帝《詔賢良》:「賢良明於古今王事之體,受〜察問,咸以書對。」 ❼ 文體名稱,一般為古代政論性文章,如西漢賈誼的《治安〜》、北宋蘇軾的《教戰守〜》等。 ❽ 計策,計謀,有成語「束手無〜」。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之二〜,寧許以負秦曲。」 ❾ 扶着(枴杖)。陶淵明《歸去來辭》:「〜扶老以流憩。」(扶老:枴杖。)
策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试题提出有关经义或政治时事等问题,考生以议论文方式应答。宋金时曾用以取士。清康熙年间取士,曾废八股,改试策,不久废。光绪末年,凡乡试、会试,及童生试、生员岁、科试,亦废八股,改试策,不久亦废。 策 策永字八法之一。五笔左上为策。即仰横,其势如以鞭策马,仰笔走锋,轻抬而进,用力在发笔,得力在策末。 策
☚ 趯 掠 ☛ 策筞、筴cè❶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如:史策,简策。 ❷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应试者对发问的政治经济问题进行对答。如:对策,策问,策论。 ❸计谋,主意。如:妙策,上策,献策。 ❹古代一种马鞭,也指用这种鞭子抽打。如:策马,鞭策。 ❺鼓动,谋划。如:策反,策动,策划。 策[]cèⅠ ❶ (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 bamboo or wooden slips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❷ (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 a type of essay in ancient China: ~ 论 discourse on politics ❸ (计谋;办法) plan;scheme;strategy: 决 ~ policy making; 良 [上] ~ good [the best] plan; 失 ~ take a false step; 献 ~ submit a scheme ❹ (古代赶马用的棍子) stick;whip ❺ (姓氏) a surname: ~ 敏 Ce Min Ⅱ (用策赶马) whip;spur: ~ 马前进 whip a horse on ◆策动 (策划鼓动) incite;instigate;engineer;stir up;(驱动;传动;激励) drive;{心} (内在目的驱策的;本能的) hormic; 策反 instigate rebellion within the enemy camp;incite defection; 策划 plan;plot;scheme;engineer;machinate; 策励 encourage;spur on;urge oneself;impel; 策略 tactics;tactful;{数} policy;strategy;game; 策论 discourse on politics;questions and themes; 策士 scheming person;schemer;member of a brain trust; 策应 {军} support by coordinated action;act in concert with each other;make supporting movement to cut off enemy; 策源地 source;place of origin;hotbed 策ceformulaic essay 策占筮所用蓍草。《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龟。”又:“詹尹乃释策而谢……龟策诚不能知事。” 策cè❶策名委质
❷决策千里|群策群力
❸乘坚策肥|磨铅策蹇|驱霆策电
❹出谋划策|缚手无策|谋无遗策|束手无策|万全之策|万世长策|袖手无策|运筹决策 策 金文; 篆cè[竹(意符)+朿(聲符)→策(《説文》:“策,馬棰也。從竹,朿聲。”策:1.馬鞭,竹制帶刺,用以趕馬前進〈馬策〉,引申爲鞭打督促〈鞭策、策動〉;2.書寫用的竹簡或木簡,通“冊”〈簡策〉;3.計算用的竹籌〈籌策〉,引申爲計謀〈策劃、策略、策動、上策〉。古代考試的一種文體,因書之於策〈竹簡〉,讓應試者作答也用策〈對策〉。)] [唐] 柳中庸《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注:金河,即大黑河,在内蒙古境内呼和浩特市南。玉關:甘肅境内的玉門關。刀環:刀柄上的銅環。) 策筞;筴cè(12画)
  【提示】朿, 中间是竖, 不是竖钩; 横下是⼌, 下面不封口,不要错写成口。 *策〔筴 筞〕cè12画 竹部 (1) 〈书〉 赶马用的鞭子,一端有刺。 (2) 用策赶马: ~马|鞭~。 (3) 〈书〉 拐杖: 扶~而行。 (4) 通“册”。古代指编连好的竹简: 简~。 (5) 古代考试的一种文体: ~问|对~。 (6) 计谋;办法: ~略|献~|束手无~。 (7) 谋划;筹划: ~划|~反|~应|~源地。 (8) 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比算筹小一些。 策 ☚ 笭 箠 ☛ 策筞筴cè上古形声字。从竹,朿(cì)声。本指竹子做的马鞭。转为动词,有鞭打义。如:策马|鞭策。引申指古代写字用的竹片或木片。如:简策。再引申为计谋,主意。如:决策|束手无策。组词如:计策|策略|策动。 策★常◎常
cè形声,从竹,朿(cì)声,本义为竹制的马鞭,引申为用马鞭赶马、拐杖、古代计算或占卜时用的形状像筹的工具、古代写字用的竹木片、计谋等,假借为简册(与“册”同)。策 篆 隶cè【析形】形声字。古文字形从竹,朿( cì)声;朿是木芒,刺字初文,兼表意。 【释义】《说文》:“马箠也。”本义指竹制的马杖(头上有尖刺)。赶马的竹杖叫策,皮条叫鞭。引申为驾驭马匹的工具,包括缰绳之类。“策”后来也表示成编的竹简,意义同“册”。由成编的竹简引申为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的文书。又引申为策问。从汉代起,皇帝为选拔人才举行考试,事先把问题写在竹简上,叫“策”。[鞭策]原指马鞭子,用于驱使马匹,喻指督促,激励。[对策]原指应考的人按策上的问题陈述自己的见解,现引申表示对付的办法或策略。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pictophonetic character. In ancient character it is related to竹(zhú,bamboo)in meaning and sounds like朿(cì)in pronunciation, used for giving opinions. 【original meaning】 A bamboo cane(with a sharp spine at the top) for driving hor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