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渔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渔父

宋教仁,字遁初,号渔父,清湖南桃源人。近代民主革命家。光绪八年生,民国2年卒。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国民党代理理事长。著有《宋渔父日记》等。

渔父yú fǔ

见“独醒”。白居易《九日醉吟》:身从渔父笑,门任雀罗张。杜甫《陪裴使君登岳阳楼》: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张南史《酬张二仓曹杨子闲居见寄》:渔父致词相借问,仙即能赋许依投。

渔父

渔父

《楚辞》篇名。相传为战国楚屈原作。实为屈原死后,楚国人为悼念他而记录的有关传说,即东汉王逸所谓“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篇中表现屈原不愿与世浮沉,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语言轻灵生动,又采用设辞问答方式,不仅为后人所传诵,而且被赋家所仿效。

☚ 卜居   招魂 ☛
渔父

渔父

西晋志人小说。皇甫谧撰。原载《高士传》。吴曾祺编《旧小说》录入。其本事出自《楚辞·九章·渔父》。故事叙述:楚国有位高士,因社会黑暗、政局不安,遂匿名隐姓来到江边,以钓鱼为生。三闾大夫屈原因上官靳尚诬陷,也被流放到江边,整天披发狂吟不止。这位渔父便问他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屈原答道:“整个世界都混浊,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劝他说:“圣人从不坚持固执,而能随着世事的推移而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你为什么不同流合污?众人都醉了,你为什么不吃那酒糟,饮那淡酒?何必保持纯洁优美的品德,被人家放逐呢!”说完唱道:“涛涛流水清,可以洗我的冠缨;涛涛流水浊,可以洗我的脚。”唱罢退隐到深山,没有人知道他的行踪。《史记》的《屈原列传》在写这件事时,原本把渔父作为与屈原对立的人,通过对他的描写,反衬屈原那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本篇小说反其意而用之,把这位渔父作为一个高士大加颂扬。屈原那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渔父那看破红尘的出世思想形成强烈对比,似乎只有遁迹山林才是有识之士的唯一出路。当然,渔父的形象在封建社会险恶的政治环境中是有其典型意义的,那些正直的知识分子,既想求生,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于是,消极出世,退隐归山的人并不少见。从这个角度上讲,渔父的形象有一定代表性。但作者那种羡慕的眼光,赞颂的口吻我们不能苟同。从艺术上看,作者善于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简短的对话中,渔父那看破红尘、消极处世、放浪形迹、任其自然的性情和心理,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故事完整,语言含蓄凝炼、典雅整饬,形象生动,散韵相间,具有辞赋语言的韵律美。

☚ 高士传   严光 ☛
渔父

渔父

又名《渔父乐》、《君看取》、《君不悟》、《无一事》、《堪画看》、《谁学得》。始于唐张志和。《新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尝撰渔歌,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全唐诗·附词》载其词五首,皆单调,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第一、二、五句作七字句,第三、四句作六字折腰句,声律与七绝相类,为七绝之变。《金奁集》载唐人和张词,入黄钟宫。按《词律》、《词谱》有《渔歌子》而无《渔父》,其实《渔父》与双调《渔歌子》截然两调,不容混淆,观五代李珣《渔父》三首与《渔歌子》两首,一人之作而分体异名可知。宋人将两者混为一调,如南宋张炎《山中白云词》有《渔歌子》十首,其律实合《渔父》,后人乃沿宋人之误。《词律拾遗》卷一列宋戴复古“渔父饮”一首,亦名《渔父》,又名《渔父慢》,单调,十八字,四句三平韵,为三三七五句式,与张志和《渔父》异,宜另列之。

☚ 淮甸春   渔父引 ☛
渔父

渔父

楚辞篇名。王逸《楚辞章句》以为屈原作,近世学者多认为屈原同时或稍后的人所作。篇中写屈原被放逐后,行吟泽畔,与一渔父问答。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思想。渔父劝屈原要“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免遭祸患;屈原则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肯同流合污。此作表现了屈原决不向世俗妥协、向邪恶低头的高贵品格。全篇多用对偶排比句,和谐匀称,以议论为主又长于抒情。

☚ 卜居   九辩 ☛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11)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12)
 遂去,不复与言。

 
 【注释】 ①江:此指湖南境内的沅江,是屈原晚年的流放地。潭:楚方言,深水。②泽畔:水边。③渔父:渔翁。楚人对老年人尊称为父。三闾大夫:楚官名,掌管楚王族屈、景、昭三姓的事务。屈原曾担任过此官。至于斯:来到这偏僻的地方。屈原为三闾大夫,是京官,本不应来到沅江一带,故渔父有此问。④浊、清:指品德的卑劣与高尚。醉、醒:指对楚国形势认识的糊涂与清醒。见:被。⑤凝滞:本义是水流不通畅,引申为拘泥、固执。与世推移:随波逐流。推移,变化。⑥淈(gu谷):搅浑。⑦餔(bu补):吃。糟:酒渣。啜(chuo绰):饮。醨(li离):薄酒。⑧高举:高出于世俗的行为。举,行为,举动。为:表示疑问的语气词。⑨察察:洁白。汶(men门)汶:昏暗,此指玷污。⑩莞(wan碗)尔:微笑的样子。鼓:划动。枻(yi义):船桨。(11)沧浪(lang郎):水名,汉水的支流,在今湖北省境内。濯(zhuo浊):洗。缨:系帽的带子。(12)以上四句为《沧浪歌》,是楚地古歌谣,渔父借以劝屈原应适应环境,“与世推移”。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沅江一带流荡,在河边慢行吟唱。他容颜憔悴,形体消瘦,面色蜡黄。渔翁见了他问道:“先生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何来到这偏僻的地方?”屈原说:“世人品行污浊,唯我清高洁净;众人昏醉,唯我识见清醒,所以被放逐到这里。”渔翁说:“圣人不会拘泥于外物,他能适应变化,随着世俗走。世人污浊,你何不搅浑清波激起污泥?众人昏醉,你何不食其糟、饮其酒?你为何深思熟虑、高出俗人,以致遭受放逐的罪尤?”屈原说:“我听说,刚刚沐发应弹去冠上的尘埃;浴身之后应抖净穿戴的衣服。我怎能让高洁的人格,蒙受外物的玷污?我宁可投身湘江、葬身鱼腹;我怎能让清白的身躯,蒙上世俗的尘土?”渔父听了,微微一笑,他举桨划船边去边唱:“沧浪江的水流清澈洁白,可以洗涤我的帽带;沧浪江的水流漂荡着泥污,可以冲洗我的双足。”渔翁唱完摇桨远去,不再和屈原交谈一句。
 
 【集评】 汉·王逸:“《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时遇屈原川泽之域,怪而问之,遂相酬答。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楚辞章句·渔父》)
 近·郭沫若:“《卜居》和《渔父》两篇很多人怀疑不是屈原的作品。……这两篇由于所用的还是先秦古韵,应该是楚人的作品。作者离屈原必不甚远,而且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人。这在屈原研究上,不失为很可宝贵的资料。”(《屈原赋今译·后记》)
 
 【总案】 与《离骚》、《九歌》、《九章》等诗相比,《卜居》和《渔父》已有散文化的倾向,显示了从楚辞向汉赋演变的开始。这表明二诗不可能出于屈原之手,其写作时间应在屈原之后。但二诗的艺术风格与《离骚》又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编造故事以抒发情志。这些共同点,表明二诗的作者不仅“深知屈原的生平和思想”,而且也深受屈原艺术风格的影响,他们也许是屈原的学生吧!

杂文《渔父》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 “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𫘪其糟而歠其醨(11)?何故深思高举(12),自令放为(13)?”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14),新浴者必振衣(15)。安能以身之察察(16),受物之汶汶(17)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然以皓皓(18)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19)而笑,鼓枻(20)而去。
 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22)。”遂去,不复言。
 

(《昭明文选》)


 注释 ①既放——已经流放。②江潭——水边。③憔悴(qiao cui)——形体瘦弱,神色疲惫。④形容——形象容貌。⑤三闾大夫——官名。⑥“世人”句——世上的人都贪鄙唯独我清廉,大家都巧佞唯独我守正。⑦是以见放——因此被流放。见: 被。⑧凝滞——停止。⑨淈(qu)——搅浊。⑩𫘪(bu)其糟——食酒渣。铺: 吃; 糟: 酒滓。(11)歠(chuo)其醨(li)——饮薄酒。歠: 啜,饮; 醨: 薄酒。(12)深思高举——沉思独行。深思: 忧虑君主和人民; 高举: 独标忠直。(13)自令放为——让自己这样被流放呢。为:呢。(14)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15)振衣——去掉衣服上的污秽。(16)察察——洁白。(17)汶(men)汶——犹惽惽,昏暗不明。(18)皓皓——犹皎皎,比喻贞洁。(19)莞(wan)尔——微笑。(20)鼓枻(yi)——摇动船只。鼓: 振动; 枻:舷,船边。(21)“沧浪”句——沧浪的水清,就用它洗我的帽带; 沧浪的水浊,就用它洗我的脚。其寓意是: 政治清明时,可以修饰冠缨而出仕; 政治昏暗时,可以抗足而远遁。浪: 读lang; 濯: 洗涤。
 赏析 本文是一篇对问式“骚体”杂文,充分展示了诗人屈原执着顽强,矢志不泯,愤世嫉邪,不随流俗,一心报国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是这篇杂文最显着的特点。据《史记》所载,屈原本为楚国三闾大夫,始为怀王重用。后值秦国虎视楚国,两度派张仪游说怀王。屈原直谏怀王杀张仪,但怀王不听忠言,反信谗言,绝齐亲秦,结果丧地辱国,自己也身死异邦,屈原的一片爱国之心付之东流。后楚顷襄王继位,令尹子兰又嫉贤妒能,进谗襄王,屈原终遭流放,辗转沅湘。《渔父》即是屈原放逐后假托渔父言辞以相反驳,表明自己的高洁,决不随波逐流。当渔父劝他“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何不𫘪其糟而歠其醨”时, 他对贪鄙奸佞的人表示了极大的愤懑, 并矢志不移地回答: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绝不“蒙世俗之尘埃!”史载屈原就是在写完此文后不久忧愤地投汨罗江而死的。因此,完全可以说,《渔父》是一个爱国者壮志未酬的无比悲壮的挽歌。
 《渔父》表现的是一个人格完全独立的高大形象,是一个报国无门者的心灵写照。为什么报国无门,志向无法实现呢?究其原因,乃是由于楚国君主的昏庸,朝政的腐败,社会现实的“世人皆浊”、“众人皆醉”所造成,这就使得这篇文章具有了社会学批评的意义,获得了杂文所独有的艺术效果。

古诗词《渔父》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渔父

临荆浩《渔父图》十六首(选一)

洞庭湖上晚风生,风触湖心一叶横。兰棹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

荆浩是五代时著名的山水画家,流传至宋元的画作有《秋景渔父图》等。吴镇也长于画山水,属元末四大画家之一,故对荆浩之画是心领神会,其《题洪谷子<楚山秋晚>》诗即谓荆浩(号洪谷子)画“卷中妙境无穷已”(《元诗选二集》)。本词是吴镇临摹荆浩《渔父图》后所题,原作十六首,此其第一篇,颇能道荆浩《渔父图》的妙境。

题画之作,既要传达出原画的画境、画意,又要融注入题画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情趣;既要使读者想象出原画的风神意态,自身又要兼具“诗中有画”之美。本词虽短小,却具备优秀题画诗词的审美要求。

先看词中所传达出的画境:黄昏时分,八百里洞庭湖上,晚风吹拂,微波粼粼;一叶扁舟横在湖心,在微风中轻轻摇荡;船上一渔父身着“草衣”(蓑衣),悠闲自得地独自垂钓。不难想象,整个画面是辽阔空旷的湖水,唯有湖心中一叶扁舟自横。阔大的湖面与一只孤舟形成一大一小的强烈对照,孤舟在广袤的湖心中显得十分幽独,从而表现出主体欲远离尘世、独立江湖、自我完善、自我陶冶的意趣。立意构思近似于柳宗元的名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诗也是以“千山”、“万径”、“寒江”的阔大时空来反衬“孤舟”独钓者的孤独心态。

再说词中的“画意”诗情。词中的主体意识主要是借助渔父的形象予以体现(画境中已有所流露)。“草衣轻”一句点明渔父的身份、装束——着“草衣”是渔父的标志。“只钓鲈鱼不钓名”是点睛之笔,既写渔父垂钓的动作,又写出他的精神境界。“鲈鱼”,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时,见秋风起而思念家乡吴中的鲈鱼味美,遂辞官归家,因为“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此后,诗词中所用“鲈鱼”的意象往往包含着“贵得适意”、不希名爵而辞官归隐之意。明乎“鲈鱼”的审美内涵,则“只钓鲈鱼不钓名”句意也就易于理解了。但要进一步深层理解结句和渔父形象的意义,还必须深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总体结构中去考察。在中国古典诗歌乃至绘画艺术中,渔父的形象常常是创作主体所追求的超脱于世俗荣辱、名利、升沉、得失之外的自由人格的象征,或遁迹江湖、怡情山水的隐士的写照。这一“母题”发端于传为屈原所作的《渔父》,至中唐张志和的五首《渔父》词而定型化。其后的渔父词和渔父的形象,都离不开它的“原型”主题、隐逸情调。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载:“东坡、山谷、徐师川,既以张志和《渔父》词填《浣溪沙》、《鹧鸪天》,其后好事者相继而作。尝有五阕云:‘云锁柴门半掩关,垂纶犹自在前湾。独乘孤棹夜方还。任使有荣居紫禁,争如无事隐青山。浮名浮利总输闲。’‘一副纶竿一只船,蓑衣竹笠是生缘。五湖来往不知年。

青嶂更无荣辱到,白头终没利名牵。芦花深处伴鸥眠。’”其余三首也都是抒发“人间荣辱尽从他”之意。以渔父象征隐士,正如以美女喻君子一样,在中国诗体中是一个固定的语义结构。因此,本词(也是原画)

中“只钓鲈鱼不钓名”的渔父实是创作主体不为名利所羁绊、隐逸江湖、超然独立的人格的写照。


楚辞《渔父》翻译|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渔父》

 
 屈原既放, 屈原已经遭到放逐,
 游于江潭。① 游荡在沅江边上。
 行吟泽畔, 他在江边且行且吟,
 颜色憔悴,② 面容是那样憔悴,
 形容枯槁。③ 身体是那样枯瘦。
 渔父见而问之曰:④ 渔翁见而问他道:
 “子非三闾大夫欤?⑤ “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何故至于斯?”⑥ 为何来到这样一个地方?”
 屈原曰: 屈原回答道:
 “举世皆浊我独清,⑦ “整个世道都混浊只有我干净,
 众人皆醉我独醒,⑧ 人人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
 是以见放。” 因此怎能不被流放。”
 渔父曰: 渔翁劝他道:
 “圣人不凝滞于物,⑨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
 而能与世推移。 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
 世人皆浊, 如果世上的人都混浊,
 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⑩ 您何不搅浑泥水助澜推波?
 众人皆醉, 如果人人都喝醉了,
 何不𫘪其糟而歠其醨?(11) 您何不既吃酒糟又把酒大喝?
 何故深思高举,(12) 为何遇事深思志行高洁,
 自令放为?”(13) 以至于使自己遭到流放?”
 屈原曰: “吾闻之:屈原回答道: “我听说:
 新沐者必弹冠, 刚洗过头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者必振衣。 刚洗过澡要把衣服抖抖。
 安能以身之察察,(14) 怎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
 受物之汶汶者乎?(15) 去沾染外物的污浊?
 宁赴湘流, 我宁愿投入湘江水里,
 葬于江鱼之腹中。 葬身在鱼腹之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16) 怎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污?”
 渔父莞尔而笑,(17) 渔翁听后微微一笑,
 鼓枻而去。乃歌曰:(18) 敲击着船舷边走边唱道:
 “沧浪之水清兮,(19) “沧浪之水清又清啊,
 可以濯吾缨。(20) 可以用来洗我的头巾。
 沧浪之水浊兮, 沧浪之水浊又浊啊,
 可以濯吾足。” 可以用来洗我的泥脚。”
 遂去,不复与言。 唱着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注】①江: 沅江。一说指湘江。郭沫若 《屈原赋今译》 认为应指沧浪江,正与下文渔父所唱“沧浪之水” 相应。按《沧浪歌》是楚地久已广泛流传的古歌谣,渔父引用是不受地理环境局限的,故不能认为本篇所写之事就发生在沧浪江。潭: 水深处。②颜色: 脸色。③形容: 形体容貌。枯槁: 清癯瘦瘠貌。④父(fu) :对从事某种行业的人的通称。⑤三闾大夫:春秋楚官名,是掌王族屈、景、昭三姓的官。屈原最后曾任此职。⑥斯: 这里。指江潭。沅江在楚国西南僻远处,故有是问,一说“至于斯”是“落到这种地步”的意思。⑦浊,清:指行为品质而言。⑧醉、醒:指对现实环境的认识而言。⑨凝滞: 冻结不解叫凝; 停留不前叫滞。凝滞,引申为拘泥、执着的意思。⑩淈 (gu):搅浑,扰乱。(11)𫘪 (bu) :吃。 糟:酒滓。歠 (chuo) : 饮。 醨 (li) : 薄酒。(12)深思:指忧国忧民。与上文“独醒”之义合。高举: 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与上文“独清”之义合。(13)令:使。为:助词。(14)察察: 清洁,高洁。(15)汶汶 (men) : 蒙受污垢沾辱。(16)皓皓:洁白貌。(17)莞 (wan):尔形容微笑。(18)鼓枻 (yi) : 叩击船舷。枻,船旁板也。一说为摇动船浆。(19)沧浪 (lang) :水名,即 汉水。(20)缨: 结冠的带子。以二组系于冠,卷结颐下。
 
 关于本篇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汉王逸 《楚辞章句》 云: “《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 “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则似非屈原所自作。宋朱熹 《楚辞集注》 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设词耳。“清蒋骥 《山带阁注楚辞》云: “或云此亦原之寓言,然太史采入本传,则未必非实录也。”虽然都部分地言及系屈原所作的理由,但仍欠充足,可备一说。因篇中一再说 “屈原既放”、“屈原曰”,又似出于第三者的记叙。故今之研究者多认为非原屈所作,和 《卜居》一样,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
 从内容上看,作品以屈原放逐江南为背景。他最后由沅入湘,自沉汨罗。篇中说他 “宁赴湘流,莽于江鱼之腹中”,可见时间地点当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从写法上看,则是通过与渔父的对话形式,从两种不同思想意识的对比上,表现屈原面对现实、坚持真理、热爱祖国、至死不渝的人生态度。诗中明显地透露出作者对屈原的尊敬与同情,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屈原投江殉国这一历史悲剧的深刻理解。由此可见,屈原的遭遇以及由此所表现出来的屈原不愿同流合污、坚强不挠的意志,“伏清白以死直”的精神,在当时广大的楚国人民中确曾留下深刻的影响。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而又抒情味极浓的散文诗。而议论则以二人问答的形式出之。问答的双方,针锋相对,相辅相成,而以突出屈原的形象为主。渔父,代表具有道家思想的隐者为一方,写渔父在于写屈原。因此,研究渔父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篇中屈原的形象及其思想。渔父的形象及其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前部分与屈原的问答,一是后部分所唱的《沧浪歌》。就问答而言,当渔父知道屈原遭到流放及其原因后,说了一通劝导的话。它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以所谓“圣人”为标准,“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即对待客观事物,不要固守执着,而要随世俗进退转移,随俗方圆。二是进一步解释怎样做才合乎“圣人”对待客观事物的观点和态度,即“世人皆浊”,就应该“淈泥扬波”; “众人皆醉”,就应该“𫘪糟歠醨”,说穿了就是同流合污, 随波逐流, 甚至推波助澜。三是用反诘收束论点,以“何故深思”反驳屈原的“独醒”,以“何故高举”否定屈原的“独清”,以“自令放为”的结果说明屈原言行的失误。然而屈原不卖帐,渔父大不以为然,故寓意极深地“莞尔而笑”。再看渔父离开时击节唱出的歌辞。这首歌,最早见于《孟子·离娄章句上》(只二“吾”字原皆为“我”字) 。《文子》所载字句略有不同: “混混之水浊,可以濯吾足乎; 泠泠之水清,可以濯吾缨乎。”意思差不多。两书所载,用意各别,姑且不论。渔父此处所唱,显然是因歌寄意以讽劝屈原。秋来水落则清,水清则濯缨,喻遇世昭明,可冠缨而仕; 初夏水涨则浊,水浊则濯足,喻遭世昏暗,宜抗足远去。总的来说是喻人的言行应因时而异,与客观现实相适应。这仍是讽劝屈原与世浮沉,隐退自全。或者说,渔父前面的议论正是后面歌辞的注脚。无论议论与唱歌,表面看是一种善意的规劝,实际上宣扬的是避世隐身、 韬光含章、与世推移的消极的道家思想。
 那么,屈原的观点和态度又如何呢?他有两段答话,一是说明“见放”之由。“举世皆浊”、“众人皆醉”可见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贪鄙;“我独清”、“我独醒”可见屈原志行的高洁和对祖国形势以及自身遭遇的清醒认识。二是回答和否定渔父逃避现实、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荀子·不苟》云: “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 日常生活中人们沐浴拂尘,尚且不愿让清洁的身体蒙受尘秽的污染,何况涉及人贞洁的品质呢! 与其苟活全身,不如怀石沉江。于此,屈原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毁其节的高洁自奉、不慕利禄、不从流俗的崇高形象,已跃然纸上。与渔父对比,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想典型: 一个不分黑白,随波逐流; 一个明辩是非,至死不渝; 一个从个人出发,意图在于全生;一个从社会着眼,目的在于济世; 一个“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 一个“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以身殉国。“道不同,不相为谋”,结果只好异途殊趋,各行其志。作品正是在这鲜明的对比中,对屈原作了热情的赞颂。
 在语言的运用上,记叙对话多用对偶排比辞格,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加强了作品的气势和感情色彩,读来音节整齐匀称,节律铿锵有味。在语言形式上,更加接近散文,由此可略见楚辞文体的流变,由辞到赋,以至后来在汉代散体大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渔父

渔父

张志和


西寒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白鹭翩翩飞,桃花逐流水,俨然一幅世外桃园图。这是一处超脱了世俗尘嚣的所在。那鳜鱼似乎也得益于这纯净的山水,格外肥美。风吹细雨斜,这渔父却只潜心于垂钓江湖的乐趣中,忘物、忘我、亦忘情。实足一个“烟波钓徒”。
☚ 忆秦娥   忆江南 ☛
渔父

渔父

辞赋篇名。无名氏作(详见“《渔父》作者”条)。《史记》、《楚辞章句》、《文选》见载。本文开篇写“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因问答成文。屈原曰:“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言其处境与操守。渔父劝云:“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而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表明其信念、节操、决心。此篇甚似记事小品、散文诗,形式介于《楚辞》与《汉赋》之间。语言优美,富于哲理。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称“《渔父》寄独往之才。”后世戏曲家、辞赋家、绘画家均以此题材重新创作,影响深远。

☚ 清思赋   梁王菟园赋 ☛

渔父

渔父

寓言人物。见于屈原赋《渔父》中。说屈原以道家与世推移,委顺从俗的思想。此亦寓言人物形象,实屈原籍以表现自己内在思想斗争之手段。司马迁录《渔父》全文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遂有人误以为史有其人。

☚ 盗跖   望舒 ☛

渔父yú fǔ

❶《楚辞》篇名。为屈原于楚怀王二十五年初放汉北时作。王逸《楚辞章句》说:“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文选》五臣注李周翰云:“渔父,避而隐于渔者也,原因之而叙焉。”说明了其内容与构思的可能性。但至明代陈继儒则提出疑义:“《渔父》一篇却显易不类屈氏。”(明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清人崔述承其说,近代学者如陆侃如、游国恩等人也多表示惑疑态度。主要证据是本篇开头说:“屈原既放。”言古人不自称字,而据《史记·屈原列传》,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史记》文字流传中有误,因《史记》人物传记一般是“某,字某”,而非“某,名某”。再者,《文选》于作者皆列其字,于屈原名篇皆著屈平,则屈原名“原”而字“平”甚明。又《离骚》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原”与“则”义近,“平”与“均”义近。至今“原则”、“平均”连言之,则从字义方面说,以《离骚》为据,也是名原而字平。故前人之说不足信(参赵逵夫《屈原的名、字与〈卜居〉〈渔父〉的作时作地问题》)。关于本篇的作时与作地,朱季海《解故》说:“《抽思》之《倡》曰:‘来集汉北’,其《乱》曰:‘溯江潭兮’,盖屈原既放,实溯夏沔以集汉北,此称‘游于江潭’,正其道出沧浪时也。及赋《抽思》,则独处汉北,故云郢路辽远,而欲‘溯江潭’以归郢也。夫去则溯汉,来则溯江,时地自明,然则《渔父》,故当在《抽思》前矣。”王夫之、胡文英、姜亮夫有近似说法。据此,《渔父》应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屈原被放汉北间。
❷渔翁,捕鱼的老人。父是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渔父》:“渔父见而问之。”

渔父yú fǔ

〖名词〗
渔翁,捕鱼的老人(4)。《范雎说秦王》:臣闻始时吕尚之遇文王也,身为渔父,而钓于渭阳之滨耳。——我听说当初吕尚遇见文王时,他不过是个渔翁,还在渭水北岸钓鱼。《屈原列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渔翁看见就问他说:“你不是三闾大夫吗?因什么缘故而来到这里?”《钴潭西小丘记》: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路过的农夫渔父都轻视它。

渔父

(-fǔ)捕鱼的老人,渔翁。《楚辞·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渔父yú fǔ

捕鱼的老人。《楚辞·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渔父

渔父

同 “渔翁”。指捕鱼的老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杨万里《过百家渡》:“出得城来事事幽,涉湘半济值渔舟。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

☚ 猎师   樵夫 ☛

渔父

《楚辞》篇名。相传为战国楚屈原作,然实系楚人为悼念屈原之作。记述屈原与一渔父问答之辞。表现了屈原不愿与世浮沉,宁愿“伏清白以死直”的高尚品质。作品用故事形式,设辞问答,语言轻灵生动,为后世一些辞赋家所效法。

渔父

《渔父》

见《楚辞》,相传为战国屈原撰。该文通过描述流放于江泽湖畔的屈原与一位渔父(实为隐者)的对话,形象地展示了两种处世态度,在对比中写出屈原不同流俗的性格特征,同样是基于对现实的不满,屈原不予妥协以至见放,渔父则劝屈原“不滞于物,与世推移”;屈原“宁赴湘流”,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渔父则不以为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以一曲《沧浪歌》表现了随俗浮沉的超然态度,这里,屈原的执著,渔父的飘逸,都给人以深刻印象。文中出现的人物对话,语句整齐,富于形象,充满比喻,如“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酾?”使文章颇具诗的韵味。

☚ 卜居   对楚王问 ☛

渔父

《楚辞》篇名。难以确定作者。王逸序:“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朱熹集注:“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渔父盖亦当时隐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设词耳。”本篇以对话的“设词”形式,表达了屈原坚持真理,决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而“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的人生态度。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2:17:13